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9W

摘要:將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相結合,將大大促進教育教學的現代化,將使學科教學發生巨大變革。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主題詞:多媒體;新型的教學模式;優化學科課堂教學

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現代教育也技術突飛猛進。那麼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相結合,將大大促進教育教學的現代化,將使學科教學發生巨大變革。首先,它促使相關學科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發展爲本,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新型教學觀;其次,它將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即由傳統的“教師——書本——學生”模式轉變爲“教師——書本——媒體——學生”模式。

如何利用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影像於一身的現代教育技術,來優化學科課堂教學,如何利用它那色彩鮮豔的動態視頻、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靈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自主有效地學習,一直受到老師們的關注。我作爲一名從事資訊技術的教師,與語文老師合作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上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創設教學情境

認識心理學家提倡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情境教學放在學習環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創設教學情境就是指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環境或氛圍,其目的是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其情感體驗,達到對作品內容具體而深刻的理解。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重要之處就在於對學生情感的薰陶、感染,教學資源的感染力是必不可少的。而針對學生特點,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尤其是歷史年代久遠,又飽含激情的文章,就能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以郭沫若的《爐中煤》一詩的教學爲例:這首詩是詩人愛國主義情感一往情深的動人的表白,爲了祖國,即使把自己燃成灰燼也在所不辭!這是何等誠摯而熾熱的情懷!而對於學生來說,要在感情上產生共鳴,讀出詩歌的意蘊,單憑老師對作品背景的介紹和自己的揣摩、朗讀練習,是不夠的。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就能取得較爲理想的教學效果。我是這樣幫語文老師安排的:先透過powerpoint製作的幻燈片介紹時代背景,再放一段配樂詩朗誦,慷慨激昂的樂曲、充滿感情的朗讀,把學生引入詩歌的意境中,感染力極強。

由此可見,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把生動形象的畫面配以美妙和諧的音響,化抽象的文字爲可觀的圖像,創設出最佳的教學情境,以直觀的形象觸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以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心靈的感知,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對作品深層的理解與感悟,而且在朗讀、講演等方面也起到了最佳的示範效果。

二、優化教學重點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重點環節的處理好壞關係到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處理得當,就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

對於課堂教學中重點環節的處理可謂形式各異,其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它獨特的直觀、直截、直露的優點,往往能立竿見影地爲課堂教學排疑解難,尤其是它能化動爲靜,能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可感可視之物,所以在處理一些動態環節方面,其示範性往往能使教學對象茅塞頓開。

如《蛛網》一課,其教學的重點環節是要求學生了解觀察對描寫的重要意義。文中有兩處觀察,第一處是觀察蛛網,此點學生較易掌握;第二處是觀察蜘蛛織網,這是本課的重難點。先要求學生對照文中說明的文字,把自己想象成一隻蜘蛛,用筆在紙上“織”一張網。雖然最後大多學生“織”成的網的形態與日常生活中見到的沒什麼差異,可實際上這種織網的動態過程是五花八門的,因爲對於初一學生來說,如何把抽象的文字正確地轉變成動態的過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讓學生動手之後,適時地播放了利用flash製作的'蜘蛛織網的動畫,並且還配有文字解說(利用課文中語句),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能有效地架設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重、難點,而且圖像、文字、音樂、朗讀等多種資訊有機地結合,也能使學生大腦各區交替處於興奮狀態,充分調動其各種感官的積極性,使得他們更加主動參與,成爲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習的主人。

三、豐富教學資源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重新整合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打破課堂與課外的界限,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因爲語文課程與教材雖然歷經數次變革,但由於印刷媒體的侷限性,傳統文選型的結構體系始終無多大變化,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爲改革課程結構,豐富教學資源提供了契機,教師可以對原有的教材資源加以補充、豐富。

比如《向沙漠進軍》一課,課前上網下載了不少近年來世界上,包括我國各地受風沙侵蝕的具體事例以及相關圖片,還有關於沙塵暴的一些說明介紹,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穿插介紹,這樣做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豐富了教學資源,而且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再如在每學期學習單元古詩詞時,我都會有針對性協助相關老師地選擇一些詩詞,再加以補充:或增加同主題的其他作者的詩詞,或增加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製成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鑑賞詩歌,另一方面課外教學資源的補充,能讓學生在課內外對比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四、進行知識遷移

教學的過程主要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而“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聖陶語)。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對原有的教學資源加以補充、豐富,還可以根據能力點、主題活動、探究的課題以及其他要求自由地選擇和重組課程資源,使得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力求形成知識能力的遷移。

比如學習《宇宙裏有些什麼》一課時,先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討論(此前學生已完整地學習了兩個單元說明文,對相關的說明文知識較爲熟悉),並且當堂佈置了一項課外作業:每個學習小組選擇自己最感興趣一種天體現象(月球、太陽、彗星、流星、星雲等),收集資料、討論研究,寫一篇科技小說明文,最後用powerpoint製作成課題研究報告,一星期後在班級展示。這樣,學生在課內學到的語文知識,在課題研究中進行了一次知識和能力的相互遷移。在此過程中,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要注意適時、適當、適度,萬不可用製作好的課件代替課文講解,因爲現代教育技術的實施決不是目的,它僅僅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現代化手段。

主要參考資料:

[1]《大連教育》2010、5教師版;

[2]《職業教育研究》職業教育與培訓理論佚名;

[3]趙國棟。論現在教學技術的應用與高等教育現代化[j]。電化教育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