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現時代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教育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W

論文關鍵詞:網絡社會;網絡道德教育;教育解析

現時代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教育的論文

論文摘要:現時代互聯網已成爲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資訊工具,網絡在大學生資訊交流、人際交往、視野拓展等方面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對大學生的道德構成了衝擊,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現狀令人擔憂。對高校的網絡道德教育進行研究無疑十分迫切也十分重要。本文僅針對網絡時代下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從教育的角度進行分析,爲從根本上解決高校的網絡道德教育問題提供一些基本思路。

當今時代,互聯網已成爲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資訊工具,但同時,也不可避免會造成一些負面效應,如資訊氾濫,垃圾污染,網絡上癮,駭客行爲,乃至網絡犯罪等,對大學生的道德構成了衝擊,出現了“道德失範”現象,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現狀令人擔憂。網絡不僅影響着學校的傳統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也爲以資訊數據爲平臺的道德失範行爲乃至高科技犯罪創造了條件,給高等院校道德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學校德育正處於一個以開放、多元、多變爲重要特徵的新時期,傳統的道德觀念及德育方法仍然主導着現有高校的德育工作。但現實的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需要教育者重視的問題。

第一,教育內容脫離網絡生活,缺乏針對性。網絡強大的綜合性、開放性和及時性,使道德教育內容變得更爲豐富而全面,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從平面化走向立體化,由通俗化走向科技化。但網絡道德教育在內容上脫離網絡生活,教育內容在組織和編排上,都沒有很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現行的網絡道德教育,將道德從活生生的網絡世界中抽取出來,變成了僵死的教條,將網絡道德內容變成了沒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抽象物,使學生很難從中找到同自身的生活成長相一致的契合點,無法把道德內化爲自己的信念,外化爲自己的行爲,造成絕大多數學生明知網絡文明公約,卻在網絡上進行各種各樣的不道德行爲,獲得自我滿足。

第二,道德教育的途徑單一。網絡宣傳地域的全球化,宣傳功能的多樣化,爲德育教育途徑的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適應“網絡社會”的需要,不少高校積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建立,作爲網絡道德教育的新渠道。但已創辦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仍存在着一些問題,如網站的影響力小,相對於其它娛樂新聞等網站的點擊率要少得多,根本談不上影響力;從事網絡行爲管理的人員少,對網絡違規人員置之不理或管理不過來:網站的整體數量少,帶有道德教育字樣的專欄寥寥無幾,只有個別的校園網絡中有這樣的專欄。教育者和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還持有各種疑問的心理,學生被網絡的自由性、匿名性和交互性吸引,由於青少年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對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有一種拒絕情緒。

第三,教育方法落後。網絡集多媒體的優勢於一體,可在屏幕上創造一種活躍、輕鬆和愉悅的受教育方式;網絡技術本身的開放性,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有利於新教育方法的產生。但是,目前高校德育仍然沿用傳統的道德教育方法。儘管某些高校德育改革中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採用了不少好的教育方法,如電化教學、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但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是沿襲傳統的集體灌輸式方法,忽視啓發和個別教育,比較強調外部管理的作用,而忽視學生的內在需要動機和自我教育。這種灌輸教育忽略了學生的道德主體性,沒有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

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忽視從網絡生活中收集德育材料,忽視學生道德判斷力的培養,忽視學生自主道德教育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網絡道德教育內容並沒有作爲正式的道德內容寫入教材:以往的價值觀教育並沒有得到加強;網絡日常行爲教育熱衷網絡道德知識的競賽;教育者對網絡道德文明公約和網絡道德規範抱有過高的、不合理的期望;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網絡道德水平等。總之,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在教育內容方面,在教育途徑方面,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着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困境的教育解析

網絡道德教育因網絡而誕生和發展,同時網絡發展的迅速和多變也對網絡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戰。高等院校是“網絡化”的發展前沿,但網絡道德建設卻沒有及時跟上,這種資訊網絡普及化與網絡道德建設的滯後性,已經成爲當今高校網絡道德建設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矛盾和魚待解決的難題。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教育者缺乏對網絡道德客觀性的認識

網絡技術作爲21世紀的高新技術已經全面介入了現有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人們的行爲範圍和行爲的自由性提高,行爲的自主性空前地得到了發展。網絡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倫理道德的挑戰,開拓了新的道德領域,爲網絡倫理道德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對於“網絡社會”的到來,反映最強烈的是青少年。他們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善於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網絡社會”,如何對青少年這個龐大的網絡使用羣體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以應對網絡社會給道德帶來的諸多變化,應當引起我們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教育者如果缺乏對網絡道德客觀存在的理性認識,就無法確立正確的網絡道德教育觀念,更談不上教育任務的充分實現。

“網絡社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但是它和現實社會又不是對立的,是從現實生活中分化出來的。虛擬行爲和虛擬空間的出現,並不代表網絡是獨立存在的,事實上網絡必須與國家制度、文化、有形的基礎設施建設並存。作爲一種意識形態的網絡倫理道德,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現象。但有些人並沒有真正地認識網絡技術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能很好地實現其在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兩個不同世界中的角色轉換和行動協調,從而造成一種行動變異,心理錯位乃至生理失調。其中一種表現爲“網絡上癮”,另一種表現爲“網絡孤獨”。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有待教育者的深層思考。

2.教育者缺乏共識的道德觀念

在“網絡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各界人士缺乏共識的道德認識,對網絡行爲缺乏共識的道德評價,導致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內容無法規範化和課程化。網絡既是德育的手段,又是德育的內容。儘管網絡本身並無德性,但人應當是有良知的,而人的道德理念和修養上透過教育獲得的,學校德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價值的引導,在於幫助學生自主構建道德價值體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對網絡的挑戰,學校德育應當從德育目標出發有針對性地重新設計德育內容,徹底更新道德教育觀念,以適應全新的、變化中的教育環境。

第一,徹底摒棄強制式和灌輸式的傳統德育方法,培養新型的'道德自主選擇式的人格。網絡環境的出現改變或影響了德育過程中各種構成因素之間的關係。道德的“他律”機制被破壞,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也大大削弱。同時,網絡的自由開放性與互動性又給個體提供了寬泛的自主選擇空間,道德環境的變化使傳統的強制灌輸式德育方法徹底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網絡社會”背景下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須以培養自律的、具有自主道德選擇能力和“慎獨”境界的人作爲最終目標。

第二,注重社會人文精神的重建,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長期以來,工具主義和科學至上主義的大行其道,嚴重地削弱了人文科學在構建整個社會價值體系中的特殊作用。沒有良好的、以人文科學爲基礎的社會道德環境,社會範圍內的道德失範與困境將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因此,更新網絡環境下的道德教育觀念必須重新喚起社會範圍內對人文科學的關注,加大人文科學在道德教育內容中的比例,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科學水平。否則就無從談起大學生的信仰教育與價值教育,更談不上自律的道德人格與“慎獨”境界的培養。

第三,重新審視虛擬和現實的關係,建立虛擬世界的實踐干預策略。在網絡德育環境的建設中,要把虛擬社區的管理與現實社區的管理結合起來,把網絡內部道德教育資源的開發和網絡外部社會實踐的支援系統建設結合起來,使社會實踐活動成爲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活動也可以使大學生獲得直接的社會實踐經驗,這些經驗的獲得有助於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力,尤其是透過網上體驗和現實生活的對照,可以使他們更清醒、更理智地看待虛擬世界裏的網絡生活。

3.教育者缺乏對網絡道德特點的研究

網絡爲新道德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廣大的教育者並沒有充分地認識網絡道德呈現的新特點。由於道德的歷史性的特點,網絡道德不可能與傳統道德徹底決裂,它應當包含着對傳統道德中的優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繼承,又要直面和順應社會變遷中對道德觀念的不斷“吐故納新”的現實。這就要求網絡道德教育既要體現歷史的內在邏輯聯繫,又要強調現實性和歷史性的和諧統一。

第一,網絡道德是一種自主自律型的道德。在“網絡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多地表現爲一種間接的匿名性、面具化的性質,在這種情況下,直面的道德輿論抨擊難以進行,道德自律就愈發顯得重要。是否遵守道德規範完全取決於你自身的道德抉擇,也就是說網絡主體自身有了更多選擇的自由,但同時也對網絡主體道德自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網絡主體能夠分析和把握自由的邊界問題。“網絡社會”的走向要求個人逐漸拋棄他律型的道德選擇方式向自律型道德選擇方式過渡。

第二,網絡道德是一種多元開放型的道德。自由、開放是“網絡社會”的一大顯著特點。網絡化交往方式拓展了人們的交往範圍,衝破了國家、地區、民族的界限,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方便地進入“網絡社會”交流與分享資訊,不同的文化和道德觀念、不同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爲都可以在這裏交匯,產生衝突、碰撞和融合,從而使網絡道德呈現出一種多元、開放的異彩紛呈的特點。

第三,網絡道德的監督機制變弱。懲罰、制裁和社會輿論都是現實生活中有效的監督機制。但在網絡新環境下,這些監督機制都不同程度地變弱.網絡道德懲罰機制的弱化,不利於網絡道德行爲的形成。當然,在網絡環境社會自律作用削弱的情況下,網絡教育中自律人格的培養和“慎讀”境界的倡導必將是“網絡社會”道德良性發展的最終選擇。沒有人會對“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持有異義,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網絡的市場化機制尚不健全,網絡道德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懲罰機制還沒有隨着網絡法律和法規的確立而確立起來,不利於網絡道德的形成。

總之,網絡技術的發展,爲道德主體向更高層次的道德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也爲網絡時代的道德教育帶來了新的課題。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科學地分析網絡道德教育工作的特點,積極探索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已成爲我國高校新時期需要承擔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