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解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5W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條件下,需要對小學數學課堂進行適當的調整,來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擔負着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重任,需要更新觀念、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讓小學生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從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問題着手,提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解析論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着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教師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深入的實踐和探討,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較多的缺陷。教師要更新以往的教學理念,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的學習和實踐當中,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一、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教師的權威效應

在傳統教學環境影響下,教師的形象被權威化,教師說什麼做什麼都被認爲是對的,學生說什麼做什麼也都模仿教師的內容,長期下去,學生的思維被禁錮,不懂得自己思考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師也只是以傳授數學知識爲主,不注重學生思維的創新,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互動,教師不知道學生的疑惑點,學生也不去問教師疑惑的內容,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過於生硬,學生很難理解教師的講課內容。

(二)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

數學課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缺乏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目的性教導,告訴學生哪些內容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學習數學的好處、怎樣才能學好數學,等等。透過對於學生學習目標的指點,學生就會消除心中的疑惑,積極對數學進行學習。然而當前教師並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指點,只是機械化地灌輸數學知識,課堂效率並不高。

(三)學生不會運用知識

當前由於受升學率的影響,學校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看的很重,小學數學教學依然在理論知識的講授上較多,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就被認爲是教學方法得當。實際上,學生的成績好不一定代表學生的能力強,只有學生會運用,纔算對知識的完全掌握。比如,有的'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一些數學知識來應付考試,而對題型進行變化以後,就不知道怎樣去做;有的學生只會做題,當教師舉出生活中的例子時就不知道如何應用,等等。

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傳統的數學教學是以教師爲主導的,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知識,不敢對教學的內容提出質疑,長期以往,這種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學生對於教師所講的內容缺乏興趣。教師應該改變這種教學方式,以學生爲教學的中心,樹立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中學習。教師要放下架子,給予學生質疑、提問的機會,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在溝通中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比如,學生喜歡小動物,可以用一些小動物穿插在教學內容中,這樣學生就會感到內容更加生動,就會集中聽講。還可以採用故事性的方式進行教學,把一些小故事應用到數學課中,如孫悟空變桃子的故事,就可以進行加減法的講解內容。教師瞭解到學生的年齡、興趣、特點後,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內容的更新就會活躍課堂氣氛,教學效果更好。

(二)創設情境

小學生還處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思維能力不強,再加上數學本身就很抽象、難懂,學生對數學難免會產生厭學情緒。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要提升學生的能力,就要採用創新的方法,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就不會感到枯燥。在講重量單位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帶來“稱”讓學生感受什麼是重量單位千克、克,以及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可以讓學生親自去實踐稱一稱身邊的物品,如課本,筆等物品,學生就會對重量有更深的認識。教師可以將多媒體引入到教學之中,多媒體資源豐富,能夠創設很多類似的生活環境,學生對多媒體的教學很感興趣。

(三)注重學生的實踐

小學生的思維邏輯性不強,對事物缺乏深刻的理解,單純的理論講授很難讓學生理解。教師可以用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中,教學效果就會大大提高。比如,對於四則運算,可以採用紙牌遊戲的方式來進行講解,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加減乘除”記憶會更深。對於利潤的講解可以給學生髮些代幣,讓學生表演買文具的場景。行程問題可以爲學生設定短跑的方式來進行,等等。

三、結束語

小學數學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數學課比較抽象的特點,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乏味。因此,需要對數學教學方式進行有益的嘗試來革除這些弊端。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更新理念,改革教學模式,爲學生的學習創造有利的環境,提高學生對於數學學習的熱情。教師要與學生多交流,瞭解學生的興趣、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到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不可分,加深對數學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武友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7.

[2]胡利華,謝應兵.新課標背景下關於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分析[J].新校園,2016,(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