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心得

學問君 人氣:2.26W

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鑑。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心得

 前言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學中心、質量生命”意識已成爲了廣大教師的共同認識,筆者認爲要提高教學質量仍需以課堂爲主陣地,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所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廣泛關注,並對此進行廣泛研究。首先我們應明確兩個主要概念:

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教師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

教學效益:是指學生一節課的收穫,包括: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同教學效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評價課堂教學不僅要看教學效果,更應看教學效率。例如,教學認識0這個知識點,所需時間如果是15分,結果一位教師花15分達到教學目標,學生認識了0;另一位教師花20分,學生也認識了0.顯然這兩位教師的教學效果相同,但教學效率卻不同。)教學作爲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髮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爲,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現就如何在把握新課標理念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談談本人的看法。

一、創設良好情境是提高課堂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較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和優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然而,新課程下的一些數學課,情境只是爲創設而創設,只圖表面熱鬧,有的甚至成了說話課,夾雜了太多的非數學資訊,干擾和弱化了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數學思維的發展,而缺乏情境創設的有效性---爲學生學習數學服務。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啓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教學情境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

作爲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資訊社會裏,學生可以透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資訊,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展。

如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教師創設了中國北京申奧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輪得票統計圖(北京56票,多倫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爾9票)請學生根據統計圖用學過的百分數知識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3、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透過講故事、做遊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學習過程是否有效,則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爲此,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對學習材料感興趣。

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一冊的《求未知加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遊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爲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瞭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着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於成長髮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於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主動性,重視讓學生學會學習、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今天,我們也應重視並充分發揮教師作爲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我們要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及時加以點撥指導。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着再加以適時引導:“透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透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透過動畫演示“由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爲有效。

3、創造空間,保證參與機會

周玉仁教授曾說過:“要爲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成功的愉快。”這些“多一點”告誡教師一定要爲學生創造時間、空間,保證學生的參與機會。爲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總是開展“說一說”、“擺一擺”、“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疊一疊”……對於一個問題也愛多問幾個“誰還有不同意見或想法?”“誰還能補充?”“再仔細想想還可怎樣做?”等等,儘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多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

如教學人教版《第幾》,在拓展部分,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鉛筆,請他們把這些材料擺一擺,使鉛筆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結果,等到交流反饋時,學生不僅僅擺出了我預想中的2種情況,即把它們排成一排,從左、右分別數過去,鉛筆處在第二的位置上。還有一位學生把這些材料擺成了兩排,火柴爲一排,鉛筆在第二排。這是多麼靈活的一種思維方式啊!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爲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爲此,《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我們應該承認,數學作爲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透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爲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吸取更多的資訊,達到更好的效果。

2、重視探究學習。“探究”作爲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爲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度”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爲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有的竟拔掉一根頭髮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有的說桌子有4本數學書那麼長,有的說大約有6枝鉛筆那麼長,還有的說有22根頭髮那麼長,此時學生的思緒紛繁複雜,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爲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

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爲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爲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首先要有估測: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麼時候進行?問題怎麼提?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能些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撥、引導?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這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教師不應等待,不應觀望,更不應幹自己的事情,而是深入到學生之中,瞭解學生的合作進程、討論的焦點,爲下一個教學環節的安排做好充分的準備,擔負起更大的管理和調控的職責。

(2)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爲小組學習的主人。合作學習是小組成員爲了完成共同任務,有着明確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活動。發材料、做實驗、記錄、發言、總結、彙報等等都由不同的學生承擔,使每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

(3)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我們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一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爲會影響整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尊重別人的意見,積極參與,學會思考。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着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係,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

學生是活生生的生命體,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複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儘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每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同時,師生雙方情感的溝通和協調、相互信任和合作關係的建立,需要教師以自身積極情感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因此,我們呼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擁有積極而亢奮的情感。

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並非返古教學。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纔會形成探究、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