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高等教育辦學規模與教育質量

學問君 人氣:2.78W

自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連續多年的擴招,使其從精英教育發展爲大衆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一發展態勢,適應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時地滿足了人民羣衆對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和渴望,也使得數以千萬計的青年獲得上大學深造的機會。但不可否認,一個時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是囿於有限教育資源的約束與高等教育需求不斷擴大的矛盾中得以迅速發展的。辦學條件落後、師資總量不足、教育資源短缺、教育質量下降,如此沉重的負擔,給高校的運作、管理等帶來了巨大挑戰。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如何壯大,教育質量如何保證和提高,這些問題都已成爲無法迴避且又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淺談高等教育辦學規模與教育質量

一、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的社會與時代背景

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仍然較低,其經濟發展速度能夠長期超過高等教育人學率高出我國幾倍甚至十幾倍的發達國家是難以想象的。因此,我國經濟發展客觀上需要高等教育的大發展。縱觀世界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高等教育趨向普及,既是社會更加依賴科技發展生產力的必然結果,也是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手段。我國要成功地實現經濟轉型,高等教育的大衆化是必備的條件之一。另外,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是滿足我國社會需求的客觀需要。隨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完成,人們對教育層次需求的重心不斷上移,接受高等教育成爲人們的迫切追求和目標。

二、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帶來的問題

(1)大規模擴招,生源質量難以控制。一些高校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爲了擴大規模,大幅降低錄取分數線,使低於標準錄取條件的學生成爲高等教育的主要對象。生源質量良莠不齊,甚至把一些學習較差的學生用特招特批的辦法招收進來,還有爲數不少的學生在畢業前面臨補考、重修,拿不到學位延遲畢業的困境。

(3)教學資源投入滯後於發展規模,必然影響學生培養質量。由於擴招,在校生規模劇增,高校的校舍、教室、實驗室、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等資源的投入雖然空前加大,但是也滿足不了學校發展的需求。以館藏圖書爲例,原有藏書的數量質量都無法滿足學生規模壯大和新開專業的需要,即使突擊採購,生均圖書也難以達到80冊標準(工科),而且也會降低藏書質量。實驗設備也明顯短缺,很多高校該開的實驗開不出或開不全,實驗、實習各組人數增加,應該每人一臺的設備幾個人合用,上百人擠在一間教室裏上課……在這種情況下,整體教育質量下降是必然的。"

三、高等教育規模擴張下提高教育質量的對策

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但並非規模越大,質量越高。進入2l世紀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問題愈來愈引起政府、高校與社會的廣泛關注。數量與質量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擴大規模是發展,提高質量也是發展,缺一不可。

(1)適度發展辦學規模。盲目追求辦學規模,而教學資源投入與各種辦學條件又一時跟不上,必然會降低教學質量,造成“高教貶值”、“人才貶值”的後果。應當追求的是適度發展辦學規模,即高校自身的'最佳效益規模。表現爲學校的佔地、校舍、學生、師資、固定資產總值、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圖書等。也就是說,辦學規模的適度決定於學校主體所擁有的教育資源。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的投入上,它所產生的最終效益則體現在其培養的專門人才是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及其科研成果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高等學校必須把握好發展的節奏,要根據學校辦學類型、辦學層次的差異,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透過內涵發展和外延擴大等多種形式來適度發展辦學規模。

(2)完善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內部控制機制。規模膨脹、耗資巨大、質量下降,這些因素使得建立高校內部教育質量的保證機制成爲必然。一是改革培養模式。無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教學型大學抑或是教學研究型大學,都要根據學生的自身條件和不同個性來教育和管理,而不應該套用一種模式。由於招收生源的社會結構日趨複雜,學生素質狀況呈現多層次性,如果用整齊劃一的標準,就會限制一些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才培養應是一種“彈性”模式,對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也不再限於單一的學術性,而是轉向社會各方面的要求,與市場經濟相結合。

二是着力打造一支結構合理、教學科研水平高、數量充足的師資隊伍。這是教學質量提高的根本保障。衆所周知,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靠教師來實現,科研成果要靠教師來完成,教師是高校辦學的實踐者、傳承者和創造者,更是教學資源中的主體資源。因此,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要有一大批教學經驗豐富、科研學術水平高的教師團隊。

三是合理配置學校辦學資源。教育資源是高校謀求發展的基礎。一所學校的教育資源存量大小及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其辦學質量。在國家財政投入相對不足和學校需要大量教育投入相矛盾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如作爲人力資源的教師、科研人員、行政人員、後勤人員等,作爲物力資源的土地、校舍、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作爲財力資源的資金籌措、投入使用等),來優化內部資源配置,解決教育資源不足的燃眉之急,使學校的一切資源都能達到人盡其才、物盡所用的最佳狀態。

四是要積極發展社會和經濟建設需要的新興學科。高校都有自己的基本專業,這些專業經歷了十幾年或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大都比較完善,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社會上不斷涌現出新興產業,高校要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適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完善傳統學科、確保重點學科、發展新興學科,以適應市場經濟需求,同時也使其畢業生能夠有良好的就業前景。

(3)加強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外部控制機制。一是完善政府對高校教學工作水平的評估方法。定期請專家對高校教學計劃、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質量、科學研究及整體管理等方面進行外部評議與評估。透過外部質量監控,來及時修訂教學計劃、改革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重構質量目標和標準,提高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廣泛適應能力,努力培養社會需要的創新型、高素質的人才。二是重視社會公衆對高校畢業生的評價,創建畢業生質量評價體系和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在大衆化高等教育時期,高校畢業生質量評價必須從傳統精英教育質量評價的一元取向轉變爲大衆質量評價的多元化取向。質量評價的根本目的不是把高等教育過程分出高下,更不是把學生分出優劣,而是要透過評價,明確高校的努力方向,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一個以擴大規模爲主要特徵的發展階段。在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教學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儘管如此,教育資源依然需要加大投入,教育質量仍然有待提高。高等教育不應只是數量規模的擴大,更應該在提高教學質量上下功夫,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