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析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觀本質

學問君 人氣:6.15K

摘要:近三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發展迅速,取得了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各類著作和學術論文相繼問世,不乏對高等教育質量觀深入、獨到的研究,但由於學者本身思考的立足點不同,對其本身的意義和特徵並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就社會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幾種高等教育質量觀含義進行分析比較,力求理清含義的不同點,尋求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觀。

試析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觀本質

關鍵詞:高等教育;質量;質量觀

2011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28%左右,已達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大衆化階段。而現代高等教育國際普遍的觀念即追求通識外衣下的專業化與職業化。高等教育的絕大多數取向變得像是通向各行各業的一種技能培訓。實用性強的專業、就業相對較好的專業左右着大家對高等教育最終“產物”——培養出的人絕對取向。但起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高等教育伴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的一系列改革,國際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會生產生活中新鮮事物的影響,高等教育表現得越來越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筆者認爲高等教育質量觀本質上最主要的矛盾還是體現在數量與質量的矛盾,因此只有正確理解高等教育質量觀,抓住其當今本質矛盾,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關於質量的概念鑑定

要想對高等教育質量觀進行含義說明,首先要對這詞自身的構成進行理解。從構詞法的角度可知,“高等教育質量觀”即可理解爲有一級形容詞爲“高等教育質量”和一級名詞“觀”。高等教育質量觀的核心強調重點爲“質量觀”。“觀”字不難理解,而對“質量”的解釋由於人們的學習背景、工作經歷、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同,理解也不一樣。

從ISO質量體系中來講,質量即是一組固有特性滿足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必須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程度。不同物體含有的物質量不一定相同,物體所含物質的量叫做物體的質量。質量就是物質本身存在的一種固有性質,其特點可以因外界事物改變而能動地停留在相對穩定狀態的適應範圍。其不僅包含着產品的質量,也隱含着產品形成和實現過程中的工作質量以及保證工作質量的整個體系質量。高等教育的質量是什麼?要回歸高等教育職能緯度出發考慮此問題。即進行科研,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相對的高等教育的質量就是維持高校進行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等整個體系的一種質量觀,其包含着高等教育課程設定、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大學文化等高等院校內涵的方方面面。

二、“教育質量觀”各家學說

高等教育質量觀問題具有階段性的相似,又有着與各個國家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相互影響作用的特點,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和專家都對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做了深入淺出的研究和探索,各種研究性論文和著作相繼問世。

1.“鵝軟石教育”與“流水線”質量觀——合格與次品劃分

在《教育大辭典》中,教育質量被定義爲“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影響它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制度、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過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師的素養、學生的基礎以及師生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程度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這觀點對教育質量的偏向於對最終結果即培養對象是否達到相應的程度來判斷教育質量。其把教育質量定義的歸結點爲合理程度,而充分條件爲滿足自身的評價由各項教育活動中的因素控制。是因爲其更多是從學校這一我國教育最基本的培養場所出發,可是知識是處在無限變化中,也無處不在。“處處留心皆學問”,而人們在社會中接受教育學習到的經驗恐怕不是由上述因素左右,主要還是體現在下一次相應的情境中,自己能很妥善地處理好。而把教育質量的歸結點爲培養對象的最終質量,其本身並沒有什麼異議。教育歸根結底是培養“人”,其次培養出滿足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人才。培養出的“人”及“人才”符合國家對高等教育的要求與標準這纔是關鍵。提出“高等教育質量觀”的意義也決定高等教育質量觀核心價值理念是“人”,而也將作用在高等教育系統中更高層次的“人才”中。爲“人”而後“人才”這也反映了我國教育的困境。媒體上紛紛報道“大學生在校攀比事件”、 “馬加爵事件”、“大學生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等等。我們注重學生的智育,忽略學生的道德教育,甚至起碼的道德認知。而培養出來的人才又偏向於完全的統一規格,如河牀的鵝軟石棱角也被打磨光滑,全面而又缺乏特點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完整的質量觀既要突出流水線上最適度的整體性,更要注意每個“產品”相應的個性。

2.“人才”的質量觀——“通才與專才”的博弈

胡建華教授認爲:“要認識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須從質量目標即對我國而言是在計劃經濟時期社會本位爲主的高等教育價值觀指導下,高等教育的質量目標是按照教學計劃培養出符合社會、國家要求的專門人才,爲社會、國家造“材”是第一位的。此外,還要關照學生個人的發展。須從實現質量的過程與途徑即根據國家對專門人才的規格要求確定培養目標,制訂教學計劃,嚴格按照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這是計劃經濟時期實現高等教育質量的基本過程。須從價值評價即在社會本位爲主的高等教育價值觀指導下,高等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是統一的,或者說是單一的,即主要以是否符合專門人才的規格要求作爲評價高等教育質量的尺度。以培養適合社會、國家需要的專才,而質量就是爲所需崗位的一般技能需要,能否做好工作上的“補丁”作爲判斷標準。在大一統的情況下考慮學生的個人發展。這也是高等教育質量觀的難點之一,我們無時不考慮“精英化”與“大衆化”這對關於高等教育質量生命線的矛盾。而作爲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以社會本位出發培養“人才”,因此忽略學生自身的特殊情況,“中科大少年班”的建立也是我國在大衆化教育乃至後大衆化教育,對特殊人才進行教育的一種嘗試。但要做到全面的“因材施教”,在社會飛速發展、全球化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當今,綜合我國人口衆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想做到難度非常大。此外關於“專才”與“通才”培養的鑑定說法衆多,佔主流的思想主要認爲通才本質爲專才。作爲首要基礎上對相鄰、相關領域的“專才”,其培養難度更大,與我國高等教育各個方面是否條件成熟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