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基於資訊技術的研究性學習

學問君 人氣:7.93K
基於資訊技術的研究性學習
基於資訊技術的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倡導以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爲基礎的一種嶄新的學習模式,基於網絡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是以網絡技術爲媒介和手段,改變傳統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突出現代資訊技術教育的作用,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本文擬透過論述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如何在基於網絡技術條件下進行研究性學習,探討適合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新的教學模式。網絡技術、研究性學習、思想政治課2001年6月,《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頒佈,進一步明確了“加快構建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確定了基礎教育的改革目標,研製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綱要》明確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定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爲必修課,其內容主要包括:資訊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而網絡技術爲主導的資訊技術教育和研究性學習又成爲其中的亮點。研究性學習,是指以學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學習爲基礎,從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的專題,獨自自主開展研究,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最大的特點是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改變傳統教與學的方式,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的層面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使被動地接受轉向主動地探究學習。現代資訊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以網絡技術爲核心的資訊技術的發展,使我們享受極大的資訊資源的同時,學習手段、學習過程、學習方式也發生了大大的改變。網絡技術教學就是以網絡技術爲物質手段,學生自主化學習,對需要的網絡資訊進行查找、篩選、覈實、分析、研究,用網絡資訊爲自己的學習服務,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研究精神,並學會解決生活中與網絡技術學習有關的問題。基於網絡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提出的。一、 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整合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分析 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可能性與現實性。研究性學習,網絡技術都是教育科研領域兩個嶄新的課題,探究二者在特定學科教學中的關係,對於更好的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素質教育發展均具有積極意義。1、國家教育行政強制力與政策指導爲開展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提供有力保障。2000年1月國家教育部決定,研究性學習成爲《全日制普通進階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重要內容,列爲必修課,教育部還專門印發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學校從2001年9月開始實施,對設定研究性學習的目的,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特點,學習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實施、評價、管理,進行了明確的規定。2000年10月,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資訊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資訊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並提出加快資訊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目前,各校、各地區都在加快教育資訊化,尤其是網絡技術應用的進程,探索如何有效應用資訊技術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資訊時代的人才。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開帷幕。2、網絡技術爲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和豐富的教育資源許多地區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其中教育資源的匱乏顯得尤爲突出。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資訊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的關鍵是對資訊的處理能力。研究性學習需要更爲集約豐富的共享資源,包括需要豐富的資訊資源和豐富的導師資源,導師資源可以透過專門師資培訓和能力應用培訓實現,而資訊資源可以透過網絡實現。網絡作爲資訊技術的核心與主導,在應用教學中具有如下特點:①集約化的豐富資源。包括資訊資源和智慧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堅實基礎。②網絡資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廣泛傳播性的特點。③網絡爲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建構主義在強調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過程的同時,強調學習者的“協作”和“對話”,可以使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入,認識更全面;而且,資源的共享和時空的超越決定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更多自由選擇機會。④網絡化學習的特點。網絡化學習具有圖文、音頻並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介面;網絡能爲學生提供符合人類聯想思維與記憶特點的、以超文字結構組織的大規模知識庫與資訊庫,學生可以查閱和訪問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多種資訊源,必要時可以從該資訊源複製、下載所需的軟件和資料。3、以網絡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傳統教學中,教科書和教師的教案成爲學生獲取知識、資訊的主要來源、途徑,依據行爲主義學習理論,在這種建立在“以教師爲中心”靠灌輸傳授的教學模式中,學習的過程被理解爲被動的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這種教學、學習模式的優勢十分明顯,卻又存在嚴重的弊病:忽視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於被動的知識接受器的地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壓抑。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爲基礎的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學生動手實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教與學的傳統方式的改變,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相長教學環境,有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網絡技術本身就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學習的師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資訊的搜尋、整理、挖掘,以利於自身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學習效率。可見,無論是研究性學習,還是網絡技術教學,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重視教學、學習主體(學生、教師)的主體性、主動性,崇尚學習過程的自主、創造。二、 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整合的探討21 世紀是人類全面進入資訊化社會的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實際教育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了資訊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它們消除了距離的障礙,正十分有效地參與整個明日的社會”。的確,現代資訊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爲中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爲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給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戰;如何適應社會資訊化的發展,隨時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爲一個新的課題。 另一方面,全國上下興起以改革課程爲中心的基礎教育改革方興未艾。研究性學習作爲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經續漸成爲知識經濟時代基礎教育的研究熱點。傳統的課程設定和課堂教學只注重確定知識傳授,“以課堂爲中心,以書本爲中心,以教師爲中心”,培養的學生是一種繼承型、“知識”型人才,而非創造型、實踐型人才。研究性學習,使學習的組織、單位、學習內容、形式、學習的週期、評價,教師與師生關係等教學元素髮生了質的變化,向中國傳統教育模式與方法衝突,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 1、我國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與現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體現了國家、社會對學生個體的發展需要,從學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理解國家社會對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來看,必須強調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即應當充分重視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充分考慮學生今天能否適應社會生活。思想政治課本身又具有開放性、綜合性、時代性、前瞻性和社會性特點,與時代和社會息息相關,與個人成長息息相關,從這個角度上出發,思想政治課的組織與教學應該是開放的、發展的,並且是使受教育者個體(學生)融進教學環境,接觸生活、社會的過程。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與塑造完整人格,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社會、國家是一致的,而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爲考試而學,爲考試而教”,教學的基礎性在歪曲目的驅動下徹底毀滅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傳統思想政治課與機械“倒灌”的教學方式教學,師生關係被禁錮在輸入與輸出的簡單系統性,缺乏反饋、資訊,學生思維僵化,實踐能力差,創新與創造能力意識薄弱,培養一批又一批機械的“知識”型人才。 從20世紀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國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範圍內的教育改革更是層出不窮,改革的焦點集中在課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現“教育戰略熱”和以“新國民精神”爲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環境,我國教育以服務實現中華民族現代化爲根本目標,教育改革和發展出現瞭如下八大趨勢:從傳統教育走向現代創新教育,從產學研分離走向產學研一體化,從學歷型社會走向學習型社會,從教育國家化走向教育國際化,從封閉教育手段走向教育資訊化,從教師的知識傳承走向引導創新,從辦學體制單一走向多元化,從集中統一模式走向非均衡發展模式。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在新世紀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改進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理念,讓學生適應以新科技革命爲主導的知識經濟、資訊時代的來臨具有深遠而中大的意義。 2、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的整合與思想政治課的改革一致。 (1、)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的時代性。在中學各門學科中,思想政治課與社會變革的聯繫最爲緊密,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隨時關注時事、政治理論的新動向,研究性學習主張探究社會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瞭解社會、生活的變化,學習的過程和終結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現和評價,保證學習內容的更新,時代性得以體現。而網絡技術的運用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網絡巨大的資訊量,使網絡技術教學能在巨大資訊量的前提下開展學習活動,網絡的同步新聞、滾動資訊保證了學習者涉足知識的時效性。 (2、)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開放性的要求。一方面,當代中學生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較多地接觸日新月異的現實收穫和紛繁複雜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中學德育教學注重培養完善人格,發展個性,而德育教學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核心和基本點。無論是中學生接觸社會社會、瞭解時事,分析問題,培養完善德育,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透過政策粉絲、社會調查,具體透過研究性學習和網絡技術開拓視野,發展興趣,完善人格。 (3、)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實踐性的要求。研究性學習本身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在指導學生對研究專題(課題)的選擇和研究方案的設計,着眼強化學生實踐意識,提高學習直接經驗並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感性體驗的機會和途徑,如社會調查、模型模具的製作和建造、熱點問題研究等等;而網絡技術教學尤其是泛義上的資訊技術教學,同樣需要較強的社會實踐活動,從教育、教學資訊的收集、整理,到學習網站建立,資源庫、網絡平臺營運,都需要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參與其中,充分體現實踐性。 (4、)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綜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課的綜合性體現在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和教學要求、目的上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所涉及的面都是相當廣泛的,既可以是傳統學科,也可以是新興學科;既可以是科學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單科性,也可以是綜合性,充分照顧不同學習主體、學習內容的具體學習條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着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質和綜合行爲素質,在這個層面上,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另外,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在思想政治教學學習評價體系改進,與具體相關學科融合與綜合,推崇人本主義理念上,具有積極的意義。 3、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在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具體運用 (1、)基於網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實施過程。根據研究性學習特點與網絡技術教學的要求,基於網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實施的流程可以分爲:研讀(初學)教材——確立課題——制定方案——指導並開展研究——成果表述與評價,共五個階段,具體實施簡單介紹如下: 研究教材。這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它決定着以後學習開展的內容、手段、過程,甚至最終的成果表述。按照經驗,研讀(初學)教材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誦、表演、圖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進行。透過研讀教材,使學生對教材對所需要再深入學習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能明確教材中的難點和疑點,從而研究課題奠定學習基礎。 確立課題。選擇課題應當以課本知識爲依託,關注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趨勢與走向。一般說來,不同的學習內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確定課題可以教師選題,學生選題等形式進行。在實際的操作中,無論是教師選題還是學生選題,教師應當着力指導學生側重一個方面作爲研究方向,依據具體、可行、新穎、現實的原則,確立學習課題。 制定方案。在確定研究學習課題之後,學生依據分組,各個課題小組結合自己的課題構思、目的、目標等,查詢資料、調查訪問,確定自己課題小組的具體研究內容,寫出課題研究方案,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應當及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形成完整的各課題小組子課題的研究方案,以便進行課題的開題論證與評審。 指導並開展研究。在前面的幾個準備環節之後,便進入了研究性學習的實質階段,既開展學習活動。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文獻法、調查法、諮詢法等,以網絡技術爲主要手段,開展學習。其次,要求學生制定一個學生目標,學生就可以上述目標和方案進行自主研究學習。在獲取所需的資訊之後,要對已獲取的資訊進行整理、分析和綜合。研究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教師要教會學生用恰當的方式表達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與評價。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討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水平會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見的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論文、多媒體、表演、展覽,成果可以同網頁(校園網)展示,體現網絡技術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優越性。 (2、)基於網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整合實例。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的學習形式不僅是開放的,而且還是多種多樣的,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最好是由學生從顯示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課題,教師可以指導,也可以推薦課題,凡是與思想政治課相關的內容,都可以大膽地運用兩項教學技術,發揮學生主動性,實施研究性與網絡技術教學。 本文以“加入WTO對我市經濟發展的影響”爲例,對在網絡技術教學條件下的研究性學習作一簡單敘述。研究課題的目標: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透過對該課題的研究,瞭解“入世”對我市經濟結構、文化結構、社會結構的影響,尤其是讓學生透過網絡搜尋、網絡資訊處理與現實生活的體會,着力解剖“入世”後,同學們身邊的微妙變化和對未來形勢的展望。研究課題的具體實施:階段一:準備和指導。專門安排一節課,介紹該課題的研究意義、程序,對於開展研究性學習較晚的學校,可請校外的專家或其他有經驗的人員做一個專門講座,對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知識做必要的輔導。同時,向同學們展示有關利用網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成功案例,以便於同學理解和增強實驗信心。階段二:設計方案,開展研究。首先,讓學生透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瞭解我國爲爭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後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入世”我國在經濟、教育、社會等領域將實現怎樣的改變與爲“入世”條款做怎樣的承諾。其次,瞭解本市的經濟基本概況,尤其是對本市歷年經濟的發展,要進行深入的瞭解和分析(如屬於什麼產業結構、出口和對外貿易佔全市的經濟總量是多少、國有企業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後,把收集和整理的資料進行彙總,開展研究(研究的方法這裏不作贅述,可參考有關開展研究性學習常規方法進行),得出結論,在研究的基礎上,寫出研究報告。階段三:評價與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應該先進行自評,總結整個研究過程的不足與成功;然後,有條件的學校透過校園網上的論壇、BBS、留言板進行交流,也可向有關媒體(如報紙、雜誌、有關網站)投稿,儘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研究課題的評價:根據有關學者的觀點,在對課題研究報告的評價中,可以採用定性的評語式與定量的記分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評價的根據可以依據課題的目的、研究過程的積極性、成果的價值與創新等指標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