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

學問君 人氣:1.06W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如何把總結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資訊技術學習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1

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資訊技術已經成爲科技革命的主流。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新的發展,資訊技術的多媒體化就成爲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從資訊技術在中小學教學中的應用,以及與各學科的整合變化來看,我作爲一名實踐者,談一點自己的體會,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第一、資訊技術的普及。

以我校爲例,這幾年變化很大,最初是開設資訊技術課程;到網絡化應用,主要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再到現在遠程教育的有效利用。充分說明了教師對資訊技術從排斥到主動應用的過程。例如:我是一名英語老師,在擔任七年級歷史教學中,我參加了市裏的新課改培訓,當時那位老師使用的是多媒體教學課件,而我卻感到很陌生,同時又有一種很新穎的感覺,腦子裏邊反應的是“英語課居然能上的這樣輕鬆和有創新。”從那時起我就在想,什麼時候我也能上這樣一節課。回來後,我就開始慢慢接觸電腦,從幻燈片的製作到聲音的加入;從資源的下載到製作簡單的Flash課件。我用了3年的時間,使自己從一個對電腦一無所知到現在的熟練操作與應用,我覺得自己的業務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時讓學生也喜歡上了英語課,讓過去死的知識不再那麼單調。

第二、資訊技術在各學科中的不可替代性。

1、它可以讓教學資訊顯示的多媒體將聲音、文字、圖畫、視頻融爲一體。例如:我在講授時,就將教學內容和資料製成了課件,讓學生很直觀的對所學知識有所瞭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資訊的超文字形式,主要說的是超級連結的有效應用,這樣可以增加教學容量。

3、教學資訊的交互性。

4、教學資訊的再現性。、

第三、資訊技術的實施方式。我校在這方面改革很明顯,首先從教師培訓入手,在以前是個別培訓,到現在全校性的基礎性培訓,並大力提倡教師上網查閱資料和製作教學課件。從學生入手變化更大,以前學生每週只有一節資訊技術課,而現在每天都可以上網1個小時,因爲我校開放了計算機房,開設了綠色網吧等,提倡學生健康上網,除了查找學習資料,也可以給校領導、班主任和廣大教師留言、提問題等等,這樣更加有利於學生去了解課堂以外的知識。

總之,不管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他們對資訊技術資源的有效利用,都從另一個側面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熟練的應用電腦,其次是轉變自己的理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將資訊技術與自己的學科或學習整合起來,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不是變成一種形式。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2

經過學習,我深有感觸,的確,在資訊技術課堂上除了教師還有比教師更吸引學生的電腦及其背後的遊戲、網絡世界。特別是八、九年級的學生,學生的注意力不是教學目標或內容任務,而是上網,聊天,玩遊戲,或某個同學的某句話、開啟的某個網頁,或某個同學鬧出的巨大聲響等,認真聽課的寥寥無幾。透過本次的培訓,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我認爲,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做到:

一、巧設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動力,因此要上好一堂資訊技術課,必須巧設匯入情境,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動機,學生的注意力纔會轉移到教學目標及內容上來。例如我在講第四節 網絡道德與網絡安全時,就根據教材內容出示“北京一少年爲偷錢上網,將奶奶砍死爺爺砍成重傷”這一材料,讓學生認識到網絡對青少年的危害,自然的過渡到我設計的第二個問題,網絡對青少年的利與弊,這樣學生學習知識會更主動、興趣會更濃,從而很自然地匯入新課,順暢地進行教學。又如我在講解word時,就向學生展示一些優美的卡片和一些製作比較好的板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明確學完本知識點,就能具備怎樣的技能,學生的學習就具有目的性和主動性,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式學習轉入到主動式學習中來。

二、巧設半成品作品,體驗成就感

在講解完一個知識點後,可以巧設一些半成品作品給學生練習,學生透過實踐練習完成一幅幅作品,體驗成就感。例如在學習word內容時,我設計一些未完成的卡片或板報,讓學生透過插入文字方塊、或插入藝術字、或插入教師提供的圖片,完成半成品作品。學生透過自己的審美觀,插入合適的圖片、或藝術字、或文字方塊,體驗作品的美感及成就感。又如在頁製作時,我也設計了一些未完成的網頁作品,讓學生設定合適的網頁背景、或調整邊框粗細、或設定超連結、或插入合適的圖片、或輸入合適的文字等,讓學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時體驗成就感。

三、指導學生製作一些小作品

學生電腦製作活動是承載着素質教育任務的一項實踐活動,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電腦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鍛鍊。它讓學生把計算機技術和自己的學習生活結合起來,將科學與人文、審美結合起來,透過自主創新,大膽展示出自己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在作品製作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要給學生“指導”而切忌越俎代庖。

比如我在指導學生製作作品電子報刊,當我看到各個小組把收集到的素材一一羅列出來時,我提了個問題,假如你是讀者,你看了作品之後能很快知道它講了一些什麼嗎?學生馬上意識到自己整理的素材有些雜亂無章,之後進行了歸類、劃分單元。學生的知識畢竟有限,有些方案難免無法實現,這時就需要指導教師手把手地教。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3

透過培訓學習,使我進一步地掌握了有關現代資訊技術的知識,提高了認識。隨着計算機、多媒體、現代通訊網絡爲代表的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資訊技術已經滲透到了教育領域,在教育領域中引起了一場深刻的變化。資訊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對於轉變資訊教育觀念,促進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對於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良好的資訊素養是終生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需要。

資訊素養是終生學習者具有的特徵。在資訊社會,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資訊工具(網絡、電腦)對資訊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這些素質的養成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資訊素養,就不能成爲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

2。良好的資訊素養。是教育系統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發展的資訊社會,資訊日益成爲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育者(主要是教師)對教育資訊的整理、加工和傳播的過程。教師是這一過程中主要的信源和傳輸者,在教育資訊的準備和傳遞等方面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統本身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資訊素養。

作爲一名教師更要適應現代教育工作的需要,應該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素質。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素質就不能完成或很好地完成現代教育和未來教育的教育和教學任務。因此,現代教育技術要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和開發各種現代教育技術,要適應工作需要首先應掌握現代媒體技術。教師掌握了現代技術,有助於改善教師的能力結構。學習和掌握現代資訊技術,不僅使我在原有的教學能力的基礎上有所改善,增強我對新時期現代資訊教育工作的適應性,更重要的是增強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大力推進資訊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我們要充分認識現代資訊技術的這種巨大的作用,我們要提倡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爲目的、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促進學生髮展爲宗旨的教學技術應用觀。要本着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傳統的各種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黑板、粉筆、掛圖、模型等傳統教學工具,錄音機、幻燈機、放映機等傳統的教學手段,在學校教學活動中同樣具有獨特的生命力,在教學中都有用武之地。當然,每種教學手段也都有其侷限性和使用範圍,所有的教學手段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

爲了適應新課程,教師必須掌握新的技能,學習新的技術,也是小學教師這一專業的特徵。比如,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課程開發與整合的能力,將資訊技術與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廣泛利用新課程的特點與資源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這些新技術,新方法,尤其是資訊技術,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直通車。因此,大力推進資訊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是新教材,新課程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之一。目前,透過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培訓,多媒體技術作爲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服務於教學,充分顯示了它的優勢。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表、錄音、錄像、動畫等功能於一體、圖文並茂,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確是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益。但是更重要的是善於將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起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爲學生能力的發展營造最理想的教學環境,這是新課程對教師的又一重大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才能真正在教育改革中發揮關鍵作用。

培訓,雖然短暫,但使我的受益不淺,其感觸非一一能言盡。在後續的工作中,我一定紮實工作,努力學習,把用所學到的教育技術知識更好地應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對學生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優秀教師。最後,我想說,在緊張而繁忙的工作之餘再培訓會收穫一些欣慰吧!我仍會繼續學習各種關於資訊技術的知識、持之以恆,不懈的努力優化課堂教學,將自己培養成新時代所需要的具有高資訊技能的新興人才。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4

教師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職業,在經過了開學前的一次新教師培訓之後我終於踏上講臺成爲了一名教師。那時的興奮難以言表因爲終於可以站在講臺上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轉眼間三個月過去了,我也漸漸體會到了作爲一名教師的酸甜苦辣。

這次組織的新教師培訓,對我們都非常有意義,因爲我們工作過了就能有切身的體會。短短的五天培訓非常短暫寶貴,內容涉及很多:

一、資訊技術培訓改變了我的教學理念。

當前,一大部分教師錯誤地認爲技術應用就是“做課件,放課件。包括我自己之前也總是簡單的認爲資訊技術與課堂整合就是運用多媒體教學,最多就是用了微課。之前自己也做過微課,但還沒把微課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透過本次培訓,我才深知自己知識的匱乏及思想的落伍。原來資訊技術包含着諸多的內容,而且在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電子白板,slideidea等新的軟件出現,讓微課製作變得out了。作爲教師的我們,如何跟上日新月異的資訊技術學習,並把所學的技術整合到課堂中去,靈活地運用資源輔助教學,轉變課堂,變成我們目前應該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運用資訊技術,能讓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得到更好的體現。

衆所周知,傳統的教學,老師講,學生聽,講授在課內,內化在課外,不管學生會不會老師都講。而運用資訊技術輔助顛倒了課堂,即老師把知識重難點及自學提綱運用微課或其它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家就可展開預習或者複習,更或可以打造更加個性化,層次化的學習,這樣完成了講授的過程,課堂上則是互動的過程進行內化。由此,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理念,達到了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效果。

三、運用資訊技術,能讓學習突破空間和時間上,深度和廣度上的限制。

1.傳統的教學學生學習內容是有限的,侷限於教材,即便有學生平時也看一些課外閱讀書,但很有限。隨着科技的發展,現在學生可以運用電子書閱讀來拓寬自己的視野,未來還可以透過電子書包進行移動學習,而且還可以運用電子書包進行互動學習。

2.傳統的教學,學生缺席,就相當於漏掉一部分的知識。然而資訊技術下的學習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傳統的教學,教師要做到全批全改,面批面改不太現實。但掌握了某些相應的資訊技術,教師可以隨時可以掌握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效果等情況。

因此,在此背景下,教師資訊技術水平是否能做到與時俱進顯得尤爲重要。希望繼教網平臺能在培訓後持續開放讓老師登入,讓教師能在工作的時候遇到資訊技術的難題能夠來平臺找到答案,學到技術。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5

透過近一段實踐的網絡學習,作爲一名資訊技術教師,對教師現狀的調查分析以及對自身工作的評價分析,可以看出資訊技術教師的發展還存在着很多問題有待解決:

不被重視,資訊技術教師地位低,由於不是主科不參與高考只能作爲附屬科目的身份存在。領導對這一塊關注很少,資金支援也不足,學校教學設備的硬件不足,影響了學校開展資訊技術課程和教師的教學熱情。

資訊技術教師的質量不高、數量不足,,社會對資訊技術課的評價低,學生不重視,認爲就是上上網,導致學生在資訊技術這方面的知識面窄,這也降低了教師再學習的熱情與需求。

資訊技術教學內容沒有定性,隨着資訊技術的發展而變化,對於綜合實踐課程如何開設、資訊技術教育如何開設、資訊技術教育如何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等問題缺乏明確的規定。而且現代幾乎人人都會熟練使用計算機和網絡,面對這種狀況,資訊技術教師不禁感到困惑和恐慌,人人都掌握了資訊技術,我們的生存空間在哪裏?因而,資訊技術教師專業發展迫在眉急。

資訊技術教師在學校的充當多面手的角色,包括:教育教學內行,技術應用、統籌規劃人員,網絡管理維護人員,學科教師和負責技術培訓人員,這裏主要針對中小學資訊技術學科教學人員。祝智庭在20xx的記者會中指出:如果說資訊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麼教師就是操縱這個魔杖的魔術師。也就是說,資訊技術的應用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教育奇蹟,它可以被用於促進教育創新,也可以被用於強化傳統教育,因爲任何技術都取決於它的使用者。因而魔術師在操縱魔杖的時候也就有了相應的“約束”。

教育資訊化不是單純地將技術和機器引入教育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變革的過程,是一種基於創新教育思想並有效地使用資訊技術手段,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

在教育資訊化的過程中,資訊技術教師作爲教育資訊化的先驅,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育資訊化要求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資訊素養,把教育思想的現代化作爲整個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思想認識上去了,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資訊技術教師更要有敏感的資訊意識,快速掌握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抓住現代資訊知識,然後對其進行整理加工、分析研究,以使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建立在學科前沿陣地的基礎上,其次、透過形式多樣的具體措施提高教師資訊技術能力。資訊技術教學本來就是思想與技術教育,將資訊技術能力積極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6

這次參加“國培計劃”--河南省農村中小學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收穫頗大。 資訊技術教育是中小學的選修課,透過開設資訊技術教育,意在增強學生的資訊意識,培養學生具有收集、傳輸、處理、應用現代資訊的能力和具有應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而教師透過資訊技術則極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一、 更新了教學理念

這次培訓的主要內容是掌握教育資訊化應用能力。透過這次培訓,我進一步樹立了 “教育資訊技術爲學校教育教學服務”的理念;我明白了資訊技術和學科整合使教育教學賦予更多的內涵,能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有利於教師專業發展,改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方式,使我們的課堂更具活力,使我們的教學更具實效。

二、提高了運用資訊技術的能力

這次培訓前,先做了網上設定的問卷,網站根據回答的情況建議你選擇你學習的科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據所需來學習,極大的調動了老師學習的自覺性。對我而言,提高了蒐集和處理數據的能力,學到了集成和開發教學資源的方法以及傳輸和管理教學資源的方法;提高了資訊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能力。這對我今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大有裨益。

三.指明瞭未來努力的方向

積極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用以指導實際的教學工作,向新課改的目標不斷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改變灌輸知識的思想,更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幫助學生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利用資訊技術手段,與其他學科有效整合,使學生更喜歡、更容易接受、學到更系統、有價值的知識。

透過這次學習,使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對資訊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現在已不只停留在課件的製作上。使我認識到做爲一名教師應積極主動吸納當今最新的技術,並致力於把它們應用於課堂內的教與學活動中。同時必須看到仍存在許多不足亟待改進,必須時時檢視自己,不斷完善,才能更好的爲學生服務,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7

透過13天的培訓學習,使我接觸到了專家學者們的教育新理念,學習了不少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同時還與省內的一線教師們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收穫頗多,感觸較深的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因此,可以說這次培訓來的很及時,培訓內容很深刻,培訓的效果將影響深遠。嶄新的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模式觸動着每位教師的心靈,作爲一線教師的我深深感到學習的重要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立足於自己的本職工作,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實踐新課改,鋪設好自己的專業化發展之路。

在培訓過程當中,我所遇到的每一個老師都流露出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我認爲,保持這種心態對每個人的工作、生活都是至關重要的,這將深深地影響着我、激勵着我對今後工作的態度。我積極利用空餘時間學習教育理論,學習先進經驗和新的教育理念來不斷的充實自己,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實踐。這中間有欣慰、也有慚愧。下面就以我的培訓實踐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加強學習,不斷培訓,自覺走進新課程

作爲傳道授業的老師,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學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學生認真。要提高我們的自身素質,這要求我們年輕教師多聽取學生和老教師的各種意見。並且自身不斷的學習,積極學習,不斷開闢新教法。摒棄舊的教學方法,把先進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

多年來,老師教,學生學;老師講,學生聽,這已經成爲固定的教學模式,新課改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這種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不能煥發學生的潛能,與此同時,透過培訓學習,“合作學習”、“主動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新型的教學模式爲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透過培訓我認識到:這些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體現了以學生爲本的理念,老師要自覺地把新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改變課堂的面貌,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民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師生關係融洽。才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對於一個教師,透過這次培訓,讓我懂得了網絡的重要性;讓我懂得了如何運用網絡資源。使我學會了製作教學用的課件。學會了設計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依據教育教學原理、應用系統、科學的方法,研究、探索教和學系統中各要素之間及要素與整體之間的本質聯繫,然後對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等要素進行具體計劃。而現在的我常常利用網絡資源、各類相關專業的書報雜誌,瞭解現代生物科學的動向,蒐集一些新的生物學成果介紹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開拓自己的教學視野和思維。我在教學中,同時也鼓勵學生收集身邊有關生物的問題,在課堂上開闢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討論關注問題的天地。透過這樣的資料互動形式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繫起來,體現生物學科的社會性一面。

讓學生學得更輕鬆也讓學生能夠更多的參與到課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時,課堂上我重視德育的滲透工作,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陶冶他們愛自然、愛科學、愛祖國、愛勞動的思想情操,樹立關心生態環境等的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 透過的努力,我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迎合學生好奇心強的特性,大膽地進行課堂改革。把課堂與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爲主,讓生物課的範圍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積極地承擔學校的生物公開課任務,積極參與交流活動、培訓課程,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透過培訓學習,“合作學習”、“主動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新型的教學模式爲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透過培訓我認識到:這些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體現了以學生爲本的理念,老師要自覺地把新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改變課堂的面貌,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民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師生關係融洽。才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二、立足課堂,在實踐中提升自身價值

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我本着“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將自己的愛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今後的教學中 ,我將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生物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同時作爲班主任的我深深懂得,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着學生,都會對學生起着言傳身教的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着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習習慣、勞動習慣和文明行爲習慣等。

三、一絲不苟,認真對待教學工作

(1)愛崗敬業

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對教育事業盡心盡力。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努力創新。盡心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任務,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2)尊重學生

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尊重。我們要把學生當作平等的人看待,不能把學生當下級隨便呵斥。只有我們把學生看重了,學生得到老師的尊重了,他們纔會尊重老師,願意學習這個老師所傳授的各種知識。

(3)要有強烈的責任心

作爲一個人民教師,有強烈的責任心是最基本的,這種責任心主要體現在對全體學生負責。教師教書育人應是面對全體學生。我們當教師一踏進校門的那一天起,便對每一位學生負起責任,必須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他們在品德、智力、體質各方面都得到發展。

(4)以身作則

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爲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均喜歡模仿,這將給學生成長帶來一生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刻刻爲學生做出好的榜樣,凡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堅持嚴於律己。

四、反思教學工作,不斷進取

在教學中不斷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處。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水平,來更好地適應現在的生物教學。

透過這次的培訓,使我深刻意識到:自己的知識、能力還有一定差距,人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不斷地覺醒,才能立足於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價值,爲我省的教育事業發揮自己的作用。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8

我於20xx年秋季參加了陝西省中小學教師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訓學習,對於現代資訊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自己也積極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嘗試運用。現將本次培訓的心得總結一下。

一、教育教學觀念得到更新

隨着社會的高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也隨之發生變革,而這種變革重要的不在於形式和手段,而在於教育過程中行爲和思想的轉變。他要求教師把先進的教學方式和理念與現代資訊技術緊密結合,並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全過程。資訊技術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方式,資訊技術既是學習的對象,更是一種應用的工具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進行教育教學的時候,儘可能多的爲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以促進學生利用資源進行學習;給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

二、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改變

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爲主的教學方式,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再是一隻張着嘴的鴨子,任你往你面填東西,在資訊技術條件下的課堂,老師只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習過程的主導者,教師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合作性學習轉變。 學生可

以在網絡寬廣的天地中自主探究,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不再是負擔,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習慣和情感基礎。

總之,透過本次資訊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使我看到了差距,也要求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髮展,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勝任教師這一光輝的職業。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9

這次培訓讓我感受到了資訊技術和網絡技術作爲一種新的文化載體,正在深刻地改變着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培訓提高了我對教育技術的認識,進一步更新了教育觀念,掌握了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

在這次培訓中,我學會了:

1、建立博客。爲自己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與人交流學習的平臺,讓我認識到很多的同行,學習到別人的很多有用的做法,產生很多思想上的靈感和火花。對我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

2、更加完整、具體地製作行動計劃。可以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得到應用。如中隊活動方案、班級管理方案,特別是對實踐、外出參觀方案的制定,思考得更周到、全面,可操作性更強。

3、製作合理的評價量規。評價量規是一個真實性評價工具,它是對學生的作品、成長表現等進行評價。同時也是一個有效的教學工具,是連接教學與評價之間的一個重要橋樑。評價量規不僅對研究性學習適用,也可以延伸到對常態課的評價。有評價量規的條文框框作爲依據,可以使我們的評價的隨意性減少到最低程度。

另外,我還學會了製作主題站、研究性學習方案等等,對今後的教學工作很有實用性。

透過老師對各模組的深入剖析,不同小組精闢見解的介紹及同組成員的集體討論,共同作業,我對教育技術有了新的想法。即把教育技術當作手段,把思想和觀念轉變到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中心上來,教師利用各種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培養高素質的應用性人才。而資訊技術只是教育技術中的一個,或者說是實現教育技術的技術基礎,以提高教育技術使用的效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次培訓中用到的思維導圖軟件、主題資源網站,特別實用,有效的降低了教學備課時的負擔。同時在運用的過程中對於教學技術的理解更加清晰。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會更加努力,將所學到的知識充分應用於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用理論來指導實踐。

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在主體單元教學推進中綜合應用各種技術資源創設高效學習環境,調動學生透過多渠道收集數據、利用計算機操作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形成互動,達到學習的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意識,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資訊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

總之,透過這次教育技術能力中級培訓,不僅更新了教育觀念,而且學習了新的教學模式,在操作層面上也得到了有效指導,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將致力於資訊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彰顯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魅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今年1月15日開始,我參加了全國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中級培訓的學習,此次學習讓我感受了一種全新的培訓方式,因爲這次的培訓完全是透過網絡自學,QQ羣裏的導師指點完成的,讓我再一次深入的接觸了新的教育技術理念,學會了一些新的教育技術手段。我感慨頗多現做總結如下:

一是對教育技術理念的再認識

此次培訓,我學到了一些新的教育技術理念。如主題單元的設計與實施、主題研討、思維導圖的製作、學習評價量規表的制定、還學會了建立博客,發表博文等。其中大部分理念與教育技術我從未接觸過,一開始真覺得有點手忙腳亂的感覺,經過一番學習研究之後,終於理出了一個頭緒。因爲我一直負責小學高年級的教學研究,所以我也選擇了小學六年級下冊的“科學精神”作爲單元主題研究,通天培訓學習,可以說我在觀念上有了質的飛躍。我深深地感到,好的教育理念與技術能使自己的教學過程條理更加清楚,單元主題的設計,特別是思維導圖讓整個教學過程清晰化,對研究性學習的深入瞭解,重新詮釋的教育資訊技術,可以說培訓讓我感到教育資訊化對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對教育技術中級培訓的反思

讓我對小學資訊技術在教學工作中的使用,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所取得的感想與體會也頗多。資訊技術在課堂教學中被廣泛使用,資訊技術所帶來的好處不問可知,資訊技術的利用優化了教學進程,進步了教學質量,進步了學生學習的愛好和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把握資訊時代的學習方式等。隨着教育資訊技術的不斷髮展,自己深感學習的重要性。透過八個模組的學習,我學到了很多此前從未涉及的知識,進一步認識了資訊技術與學科整合給課堂教學帶來的益處,同時資訊技術也要適時地、合理地使用。在第三模組的學習中我瞭解到在進行主題單元選題時先要分析學習者的特徵,基於學習者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認知結構等選擇合適的內容。而內容的來源主要立足於學科教材,依據本學科的課程標準進行。但立足於教材不等於侷限於教材,可以有所超越,跨越學科、實現綜合學習,挖掘所涉及課程內容的實際應用,實現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提高,主題的選擇還應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等。這次培訓使提升了我的教學理念。再則我意識到未來的教育,教師只能承擔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領路人的角色,學生纔是教育的主體。同時教師還得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平時多參加一些有關提升教育能力的培訓,多渠道瞭解教育資訊的資源,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有用現有的知識教一輩子的書的思想。

透過這次培訓,我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題目,學習進程結束了,學習任務還很艱鉅,教育技術的培訓學習已結束,但我覺得新的學習任務纔剛剛開始,在新理論的指導下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勢必有所變化,我們的教學思路將更加寬廣。

總之,此次培訓,我收穫多多,我將以此次培訓爲契機,理清自己的教育思路,努力踐行科學理論,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10

一、本課的設計初衷。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嚴重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同時也嚴重影響着同學們的學習,於是網絡成了老師和同學們溝通的主要紐帶,上網課也成了同學們的主要學習方式。網課儘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是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輕鬆、那麼美好,網課翻車現象幾乎隨處可見。

針對於網絡學習學生及家長資訊技術技能水平普遍不高,資訊技術意識淡薄,個人資訊安全意識不高等現象,作爲一名資訊技術老師,我覺得很有必要和同學們以及家長們一起學習一下有關網絡學習與資訊技術素養的課題。

於是經過蒐集大量資訊,精選生活實例,透過精心準備,設計教學課件,反覆練習,最後錄製了本課教學視頻。

二、本課的預期效果。

首先利用人們對疫情的高關注度,由當前疫情熱點匯入,從網課“翻車”視頻中拋出當前網絡學習中的問題,引入本次網絡學習與資訊技術素養的課題,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幫助。

然後透過大量的生活實例,讓學生透過觀看事例,理解提高資訊技術素養的重要性,提醒學生注意資訊技術使用道德,做到遵紀守法、文明上網;透過親身經歷及常見事例,讓學生提高資訊技術的使用意識及使用過程中的資訊安全意識;透過網課“翻車”現象及學生網絡學習中的常見問題,要求學生注意多練習、多積累,學好資訊技術課,提高資訊技術技能水平。

最後結合開篇致敬英雄和大量生活實例以及結尾教師寄語等多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讓學生理解學習資訊技術、提高資訊技術技能水平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學好資訊技術服務學習生活、報效偉大祖國的意識。

三、今後的工作反思。

儘管錄製過程中無學生參與、無領導和老師聽課,但考慮到本節課意義重大,儘量追求完美,所以依然感覺心理緊張,壓力巨大。

講過本節課後,我感受到了網絡課程與與傳統課程巨大差異。網絡課程突破了空間、時間的許多限制,有自身不可替代的優點。但也有備課費時費神,和學生互動、檢查方面的不便,以及對學生視力的的影響等不利條件。

一次非同尋常的錄課過程,既是戰勝自己的過程,更是發現自身不足的過程。如果今後還有網絡教學需要,我還會盡力課前多思考、多準備,盡力豐富教學內容,盡力優化教學環節,盡力提高語言親和力,吸引學生聽課興趣,提高網絡教學效果。同時在教學活動中多使用生活實例,多培養學生資訊素養,多滲透品格教育。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11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間開展《基於資訊技術環境的有效學習研究》課題實踐和研究已經快一年了,在這一年裏,一路走來,無論對學生還是對我本人都受益匪淺,同時也從中遇到了一些困難,需要我們今後的進一步深入學習,特別是在實踐結合中的研究、探索。

一、資訊技術環境下的有效學習研究,爲師生搭建了交流學習的平臺。

自資訊技術環境下的有效學習研究課題實施以來,在我校博客中創建了“資訊技術環境研究”和“學科資源”兩個新的內容,一方面給教師之間搭建起了課堂教學交流的平臺,透過網絡將個人發現或總結、蒐集的有效教學資源在“博客”中共享,相互學習和交流課堂教學的成功經驗和教訓,減少了不必要的環節,少走了彎路;另一方面劃分學科,建立了各學科各具特色的課內外知識或資訊資源,透過網絡—博客這一橋樑,爲師生課外的互動學習創造了更多有效的時間和空間,爲孩子們介紹了很多健康、優秀的網絡或其他資源資訊,有效解決了課前預習、課後延伸的問題。

二、資訊技術環境下的有效學習研究,提高了課堂效率,優化了課堂結果。

自從有了資訊技術的不斷深入學習和實踐研究,課堂教學結構得到了改善、優化,課堂教學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比如,音樂課堂教學中,先學後教教學模式的推進和深入,在資訊技術的不斷完善下更加有效。例如出示教學目標和教學指導時,資訊技術的配合,使教學流程更爲清晰、順暢,重難點的演示、講解更爲行之有效、一目瞭然;音樂資源的廣闊,在形式多樣的呈現方式中是學生大開眼界,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打破了音樂教材及相關資料的侷限,在廣闊的音樂世界裏盡情遨遊,開闊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這是教師和教材都無法代替的。再如,紅歌教學中,可以觀看短片或欣賞名人名家的表演,深受啓發;葫蘆絲訓練中,可以聆聽專家的演奏或跟隨美妙的伴奏來完成演奏,在比較中學習、發現問題,得到提高。

三、資訊技術環境下的有效學習研究,增強了興趣小組活動的魅力。

過去,我們常常是興趣小組活動和文藝匯演及六一展演各不相干。而如今,興趣小組活動成爲了參加各項賽事或表演活動的堅實後盾。在資訊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提高中,我們的興趣小組活動的資源、資訊資料豐富了,有錄音機(磁帶)、電子琴,專用的活動室,最重要的是多了技術,能將網絡中的有效資源現在或轉錄下來,凸顯了音樂的學科特點,哪都能聽到優美動聽的音樂,使學生的學習有了興趣,也就有了提高。

當然,就目前而言,資訊技術已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但面對日益高漲的新時代要求,我們在實踐中還是遇到了問題和困難,難以解決。比如,資訊設備的不足甚至短期;活動教室設施的不完備、不齊全;遇到好的資訊資源但因技術水平原因無法獲取或修改等等,這都制約着我們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也將時刻提醒和督促我們更深入地學習、研究下去,從而獲得更大的進步和提高!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12

我參加了20xx年全國中小學教師資訊技術培訓,透過學習收益很深,回憶所學結合教學實際總結如下。

1、要正確對待資訊技術課

資訊技術教育不同於計算機教育。中小學資訊技術課程與計算機學科比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涉及衆多的邊緣和基礎科學。中小學資訊技術課程本身就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所謂計算機學科性,它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因此資訊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打破了只能講計算機的“學科”知識的“學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加強對學生使用資訊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鑑別資訊真僞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技術,使資訊技術成爲支援學生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爲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資訊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培養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同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的課程。國家新的課程綱要已將它列爲政、語、外、數之後的第五位課程。資訊技術課程的內容歸納爲四點:資訊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資訊能力;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資訊道德。

從思想上重視資訊技術課,就必須正確理解資訊技術課的課程內容。利用平時和學生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了解資訊技術的重要性,介紹一些課程方面的資訊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然後從自身重視資訊技術,擺正心態,幫助學生正確對待資訊技術課。

2、要由課外到課內幫助學生理解資訊技術理論

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實例來說明課文中的知識。對於農村學生來說,枯燥的資訊技術理論很難理解。因爲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沒有資訊技術環境,很多對城市孩子很容易理解的東西,農村孩子因爲沒有見過,就覺得非常難以理解。特別是在上理論課的過程中,我有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列舉實例來說明資訊技術理論,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比如在講到硬件中的存儲器時,我就以杯子和盆做比喻。把內存比作杯子,硬盤比爲盆。使學生很容易就理解力內存和外存之間的關係。

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在講《資訊的蒐集》時我提前讓學生從不同渠道,利用不同方式去隨意蒐集一些跟計算機有關的資訊,並整理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結果有一些同學準備的相當好,整理得很有條理。還有的同學只是蒐集了資訊,並沒有整理,有少部分同學沒有蒐集。從整體來看,學生是樂意接受這種自己動手,從課堂外學習課堂內的知識。事實上,這裏並沒有要故意讓學生從課外去尋找課本知識,只是要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邊的知識,進行隨意學習的良好習慣。再加上是學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到的東西,記憶的印象就會比較深刻。一旦養成這種習慣,他就會隨時隨地不自覺地進行學習,學習效率會大大的提高。不光資訊技術課能上好,其他任何課都能上好。

3、要利用資訊技術設備創設活躍輕鬆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往往是影響一節課時候有良好效果的關鍵性因素。沉悶的課堂氣氛會讓學生覺得有壓力,興趣不高。上課就沒有效率,很容易走神。而輕鬆的課堂氣氛能讓學生集中精神上課,也不會產生壓力,讓學生更喜歡動腦筋思考問題。有一次上課我發現學生的情緒很低落,不願意聽講。我順手開啟音響,一曲優美的輕音樂頓時環繞課堂。學生爲之一震,馬上活躍起來了。這一堂課的效果也相當好。很多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都曾嘗試過此類的做法。都表示,學生歡迎,課堂效果也不錯。

分組討論是實踐課中必不可少的。傳統的教學總是教師在不停的講,要求學生保持絕對的安靜。事實上,過分安靜的課堂知識和少數學生聽講,大部分學生的心思都不在課堂上了。老師講得很舒服,學生並沒有理解得很好。在資訊技術課堂上,特別是實踐課,分組討論十分必要。依照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年齡等特點,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協作學習以小組討論、協商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旨在透過學習羣體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學習個體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組協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啓發、引導,把活動主題引向深入,從而揭示問題的本質、規律。協作學習把個別學習環境下學生個體間的競爭關係轉變爲“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係,把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單向或雙向交流轉變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學生們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增長知識技能,促進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在上課的時候,堅持少講、精講的原則,讓同學們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去討論,在爭議中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學到了知識,更加鍛鍊了能力,培養學生學自主學習的能力。總之,就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自己,讓他們去討論,讓他們去探究。

主動和學生交流,培養師生交流的氛圍。新型課堂必須打破師生交流的障礙。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我們必須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動和學生交流探討問題,多親近學生。輕易批評和斥責學生。對於到苦難的學生耐心輔導,樹立他們的信心。對喜歡異想天開的學生加以生卻的引導,促進他們創新思維的發展。對問問題的學生多加鼓勵,讓他們喜歡問問題,幫助他們快速進步。

能者爲師。讓學生教學生比老師教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在教學過程中,讓領悟較快的學生幫助領悟較慢的學生往往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學生之間更加容易交流。由於他們是同齡人,語言溝通好,所以教的快樂,學得輕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4、要多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探索求知

根據學生的好懂特點,在實踐中我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大膽動手,在動手中學到知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每一組同學在共同完成一個任務的時候,不僅培養了團結協作的意識,還學習了在沒有老師幫助的時候怎樣去獨立完成任務。設計符合學生自身特點的情景任務,讓學生融入到探求知識的快樂中,他們纔會越學越有興趣。“任務驅動”型教學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爲以後的獨立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要努力探索新形勢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努力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和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在不斷地向前輩們學習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之後,自己必須親自嘗試這些成果。選擇符合實際的教學方法,總結出一套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促進資訊技術課的快速發展。

總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還有許多的實際問題等待我們一起去探討、解決,以上的這些做法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的體會,是否成熟還在待於進一步的實踐。作爲一名資訊技術課的教師,只有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斷地爲自己充電,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更新,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地培養,才能跟得上資訊技術發展的步伐,提高學生運用計算機對各類資訊進行處理的能力,才能讓今後的中小學資訊技術教育發展的更好,讓我們的課堂更和諧、融洽,讓我們的孩子學得更快樂、更完滿。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13

透過這次培訓,使我對今後的教育教學方法產生極大影響,感受到教學工作的艱鉅。同時對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對資訊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現在已不只停留在課件的製作上。使我認識到做爲一名教師應積極主動吸納當今最新的技術,並致力於把它們應用於課堂內的教與學活動中,在這短短的幾天培訓中,我深深的體會到:

一、教師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是終生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需要

資訊素養是終生學習者具有的特徵。在資訊社會,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資訊工具(網絡、電腦)對資訊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透過網絡與學生家長或監護人進行交流,在潛移默化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資訊意識。這些素質的養成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資訊素養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資訊素養,就不能成爲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正如陳瑩老師講的:業務上合格的資訊技術教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既具有大學本科資訊技術專業畢業的學歷;具有在學校資訊技術化教育中綜合運用資訊技術的學歷;具有在本科教學過程中與其他學科相聯繫的能力;有幫助學生利用利用資訊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有幫助其他學科教師將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研究的能力。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資訊技術教育的另一大支柱,是目前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許多成果的熱門課題。大力推進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資訊技術教育新階段的重要標誌,對中小學整體的教學結構改革和素質教育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計算機媒體資源應用實例

這一部份內容是由閆鐵瑩老師講授的,主要講授如何對資源進行整理和蒐集,主要是指對各類資源進行修改和完善,融入自己的理解,使之與實際教學相匹配。修改和完善既包括對資源的結構進行修改,也包括對資源的元素進行修改。

另外,還對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幾種教學軟件的使用方法進行了指導,使我們能夠對聲音、視頻、圖像進行簡單的處理,對我們平時的教學課件製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對課堂問題的處理方法

資訊技術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這一部分主要是由王建羣老師講授的,這位老師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的課簡單又實用,主要是2個部分"一、存在的問題;二、對策研究"。對我們資訊技術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和對策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我們和老師一起互動,我們也把我們實際教學中的問題說了出來,由老師對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了對策處理意見。使我對教堂教學中的問題有了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使我提高不少。

四、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辨析

董德寶老師的課也是比較有效的課,他對課程整合的實際問題進行了分析,什麼是整合?爲什麼要整合?怎麼整合?這三個實際問題進行了分析,使我們對模糊的問題有了明確、有效的認識,使我們不但在理論上有了提高,而且還對我們的實際教學也有引路性的指導。

其中"整合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使我體會到教學監控能力是指爲了保證教學達到預期的目的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爲意識對象,不斷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教學監控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結構的進階形式,是其他教學能力和教學行爲的調節中樞。

五、教師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是培養高素質、複合型創新人才的需要

中國加入wto後,需要更多的高素質、複合型的創新性人才參加國際競爭。同時,資訊社會呼喚資訊人才,如果我們培養的人才缺乏捕捉資訊的能力、有效利用資訊迅速發現新機會的能力,就很難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也就是說,要求這些高素質的人才具有良好的資訊素養。而這些人才培養的速度、數量、和質量直接由教師的資訊素養的高低來決定。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高素質的教學方法。實施有效的教學:

1、有效教學是有明確任務指向的教學

2、有效教學是學生高度參與的教學

3、有效學習是化教學策略實施的教學

4、有效教學是促進學生深層理解的教學

5、有效教學是三維目標統一的教學

6、有效教學是師生生命價值彰顯的教學

只有這樣才能搞好資訊技術教學。

六、教師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是教育系統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發展的資訊社會,資訊日益成爲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在教育系統中,教育資訊則成爲最活躍的因素,成爲連接教育系統各要素的一條主線;而教育系統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資訊傳遞給受教育者。因爲從資訊論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育者(主要是教師)對教育資訊的整理、加工和傳播的過程。教師是這一過程中主要的信源和傳輸者,在教育資訊的準備和傳遞等方面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統本身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資訊素養。

五天的培訓雖然短暫,但使我的受益不淺,其感觸非一一能言盡。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我一定紮實工作,努力學習,把用所學到的教育技術知識更好地應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對學生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優秀教師。最後,我想說,在緊張而繁忙的工作之餘再培訓會獲得的欣慰吧!我仍會繼續學習各種關於資訊技術的知識、持之以恆,不懈的努力優化課堂教學,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具有高資訊技能的新興人才。這將是我以後的最終目標。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14

資訊技術作爲一門相對新興課程,缺乏經驗積累的厚度,而作爲代資訊技術課的青年教師的我,在平時的備課和上課中,疑點重重,難點重重,迫切需要學習優質的教學經驗來充實自己的課堂,但又無可用和有用的經驗借鑑,甚是苦惱。這次臨沂市組織了爲期一天的資訊技術優質課展示,雖然只有六節課,但學完歸來,感覺收穫甚多,對資訊技術的教學豁然開朗,也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信心。學習到的方法和經驗作學習總結如下:

一、課堂上多媒體軟件和素材的充分運用爲課堂學習添彩

1、多媒體視頻的匯入學習

共六位講課教師中有四位設計的教學匯入採用了播放一段視頻的方法:趙金濤老師的希臘神話故事、劉老師的“熊出沒”片段、宋海濤老師的“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孫德芳老師的“nba球賽”,非常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營造了強烈的求知慾的學習氛圍。

2、電子計分器和電子導學案的使用

課堂上,來自蘭山區教研室的趙金濤老師利用了“計分器”和“電子導學案”;來自蒙陰縣蒙城中學的丁寧老師使用了“水果計分器”;來自平邑街道二中的宋海濤老師用的是“加花評分器”來分別進行課堂學習的小組評分,比起平時教學中手工製作的給學生計分的“貼星星”、“送笑臉”,像是“高科技”的技術升級,同時也爲課堂的評分活動簡化了程序,增強了視覺效果。而電子導學案的使用,讓學生從課本複雜繁多而且難懂的操作步驟中解脫出來,簡潔明瞭地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特別是趙金濤老師製作的導學案中自評系統的創新植入,在幫助學生學習的同時還能很便捷的記錄學生的學習自評情況。

二、完美的教學故事情節設計讓一節課渾然天成

六位老師的課堂進行模式是非常相似的步驟:多媒體素材(視頻、圖片)播放匯入→學習任務明確→自主任務探究→小組合作任務探究→小組代表展示學習任務(操作步驟)完成過程→組間評價與教師補充(強調)→實踐與拓展任務探究→拓展作品展示與評價→本課知識總結與梳理:學生談收穫。

相同的模式中,有許多不一樣的精彩。這六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幾乎都體現了一個原則:立足於課本,但不拘泥於課本。六位老師根據本課要掌握的知識點,自己蒐集更爲貼切學生學習習慣和興趣的資料,並利用這些資料展開學習活動,所以學生來上課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帶課本。六位老師的教學設計各具特色,各具精彩,像經濟開發區的劉彭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都是圍繞着“陽光體育”展開;平邑街道二中宋海濤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都是與“中國夢”有關的內容;特別是費縣二中孫德芳老師和蘭山教研室趙金濤老師的設計的教學內容,將一課中看似完全獨立的知識點巧妙地整合到同一個故事情節中來完成,把一節看似內容多且任務重的資訊技術課程讓學生在愉快的故事體驗中輕輕鬆鬆就完成了。

趙金濤老師講的是八年級資訊技術上冊《引導層動畫》,本課涉及到“變形工具的使用”和“引導層動畫製作”兩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點,趙老師設計的“美麗的希臘神話”將兩個知識點非常有趣地整合到一起。

除此之外,趙老師的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非常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爲幫助學生快速準確掌握操作而總結的引導層動畫製作口訣:“建層畫線,兩端吸附”;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預設與展示、更改;在學生進行激烈的比賽任務時播放輕柔的背景音樂緩和學生的緊張心理;最後評選優勝小組時,在騎馬舞的高亢熱鬧中,讓學生戀戀不捨地結束這一節課……總之這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充滿了教的智慧和學的快樂。

資訊技術學習總結15

時光荏苒,一轉眼間已臨近 “教育資訊技術能力中級培訓”學習的尾聲,回想起這段時間的學習,在聆聽專家精彩的講解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中級培訓對我既有觀念上的改變,也有理論上的提高。讓我對小學資訊技術在教學工作中的使用,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所獲得的感想與體會也頗多。資訊技術在課堂教學中被廣泛使用,資訊技術所帶來的益處顯而易見,資訊技術的應用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掌握資訊時代的學習方式等。隨着教育資訊技術的不斷髮展,自己深感學習的重要性。透過八個模組的學習,我學到了很多此前從未涉及的知識,進一步認識了資訊技術與學科整合給課堂教學帶來的益處,同時資訊技術也要適時地、合理地使用。在第三模組的學習中我瞭解到在進行主題單元選題時先要分析學習者的特徵,基於學習者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認知結構等選擇合適的內容。而內容的來源主要立足於學科教材,依據本學科的課程標準進行。但立足於教材不等於侷限於教材,可以有所超越,跨越學科、實現綜合學習,挖掘所涉及課程內容的實際應用,實現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提高,主題的選擇還應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等。

在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各教學模組的活動,從教學實踐中提煉的案例,均體現了教學設計的思想和方法,並且突出了混合學習思想的教學設計,特別是授導型教學設計和探究型教學設計。我透過協作、交流操作實踐資訊化環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方案,並選擇、加工或開發這個方案中所需要的媒體和資源。透過這項真實任務的完成,使我瞭解並初步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在完成學習任務、形成學習成果的過程中,體會教育技術對教學的支援作用,加深對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在任務驅動、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資訊化環境下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在培訓中,明白了把資訊技術與學科進行整合,可以改變陳舊的教材觀和教學觀,改變教學環境、手段和方法,變革教學模式,也有利於面向全體同學,有利於學生獲取資訊,處理資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教師的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更快,更好的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

透過這次培訓,我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學習過程結束了,學習任務還很艱鉅,教育技術的培訓學習已經結束,但我覺得新的學習任務纔剛剛開始,在新理論的指導下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必將有所變化,我們的教學思路將更加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