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資訊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淺談

學問君 人氣:1.6W

摘要:當前我們提倡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學習模式,基於網絡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是以網絡技術爲媒介和手段,改變傳統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突出現代資訊技術教育的作用,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網絡  研究性學習  思想政治
        1 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整合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分析
        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可能性與現實性。研究性學習,網絡技術都是教育科研領域兩個嶄新的課題,探究二者在特定學科教學中的關係,對於更好的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素質教育發展均具有積極意義。
        1.1 國家教育行政強制力與政策指導爲開展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提供有力保障。2000年1月國家教育部決定,研究性學習成爲《全日制普通進階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重要內容,列爲必修課,教育部還專門印發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學校從2001年9月開始實施,對設定研究性學習的目的,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特點,學習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實施、評價、管理,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1.2 網絡技術爲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和豐富的教育資源 許多地區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其中教育資源的匱乏顯得尤爲突出。網絡作爲資訊技術的核心與主導,在應用教學中具有如下特點:①集約化的豐富資源。包括資訊資源和智慧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堅實基礎。②網絡資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廣泛傳播性的特點。③網絡爲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④網絡化學習的特點。網絡化學習具有圖文、音頻並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介面;網絡能爲學生提供符合人類聯想思維與記憶特點的'、以超文字結構組織的大規模知識庫與資訊庫,學生可以查閱和訪問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多種資訊源,必要時可以從該資訊源複製、下載所需的軟件和資料。
        1.3 以網絡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 傳統教學中,教科書和教師的教案成爲學生獲取知識、資訊的主要來源、途徑,依據行爲主義學習理論,在這種建立在“以教師爲中心”靠灌輸傳授的教學模式中,學習的過程被理解爲被動的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這種教學、學習模式的優勢十分明顯,卻又存在嚴重的弊病:忽視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學生處於被動的知識接受器的地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壓抑。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爲基礎的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學生動手實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教與學的傳統方式的改變,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相長教學環境,有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無論是研究性學習,還是網絡技術教學,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重視教學、學習主體(學生、教師)的主體性、主動性,崇尚學習過程的自主、創造。
        2 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整合的探討
        21世紀是人類全面進入資訊化社會的世紀,以網絡技術爲中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爲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給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戰;如何適應社會資訊化的發展,成爲一個新的課題。另一方面,全國上下興起以改革課程爲中心的基礎教育改革方興未艾。研究性學習作爲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經續漸成爲知識經濟時代基礎教育的研究熱點。傳統的課程設定和課堂教學只注重確定知識傳授,“以課堂爲中心,以書本爲中心,以教師爲中心”,培養的學生是一種繼承型、“知識”型人才,而非創造型、實踐型人才。

關於資訊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淺談

     2.1 我國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與現代教育的悖向性。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體現了國家、社會對學生個體的發展需要,從學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理解國家社會對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來看,必須強調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即應當充分重視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充分考慮學生今天能否適應社會生活。從20世紀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國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範圍內的教育改革更是層出不窮,改革的焦點集中在課程的更新上。在全球出現“教育戰略熱”和以“新國民精神”爲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環境,我國教育以服務實現中華民族現代化爲根本目標,教育改革和發展出現瞭如下八大趨勢:從傳統教育走向現代創新教育,從產學研分離走向產學研一體化,從學歷型社會走向學習型社會,從教育國家化走向教育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