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有效探究 實效課堂-基於網絡應用的小學資訊技術探究性學習的

學問君 人氣:9.35K

有效探究  實效課堂——基於網絡應用的小學資訊技術探究性學習的研究

有效探究 實效課堂-基於網絡應用的小學資訊技術探究性學習的

作者:範華傑    指導老師:揚州大學教育技術學學院   範文霈  教授

【摘要】  本文從網絡教育所提供的學習環境角度,探討了小學資訊技術教育中探究性學習的方法、條件和學習效果。並進一步認識了基於網絡應用的學習環境及探究性學習等基礎概念。本文最後還對基於網絡運用的學習所帶來的前景作了進一步思考。

【關鍵詞】  網絡教育  探究性學習  有效性

【Key words】 Networking learning        Inquiry  Learning   validity

近年來,電腦網絡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並且越來越注重網絡課的可行性及其發展方向的問題。在當前應用計算機網絡教育功能時,學生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資訊技術學習是各中小學所關心的比較重大的問題。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是我們所追求的。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效”的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所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法,用最少的時間、投入最少的精力,取得儘可能多、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最終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要透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不願意學到願意學,從不會學到會學。可以說,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在大力開展創新教育的形勢下,如何讓我們的資訊技術課堂更加有效,如何讓學生的習得更加有效,筆者對此開始了在網絡氛圍下學生怎樣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研究。

一、改變傳統——讓探究真正進入課堂

我們知道,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以教師爲中心。知識的傳遞主要靠教師對學生的灌輸,教師填鴨式地講解,學生被動地接受,作爲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被動狀態。一方面,這種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很難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而且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也不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在傳統教學的課堂裏,教師面對的是全班學生,往往滿足不了學生個體差異的要求,因而教師提供的資訊量不僅有限,而且缺乏針對性。而利用計算機網絡的學習方式徹底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指導思想,從以教師爲中心轉向以學生爲中心,實施從"怎樣教"到"怎樣學"的重心轉移,正好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組織教學,使教學過程不僅做到了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而且增加了學生與計算機之間的雙向交流,這樣就爲從以教師爲中心向以學生爲中心的轉變提供了條件。教學過程也由師生之間的單向反饋變化到師生之間的雙向反饋,以至於多項反饋的結構。

基於網絡應用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突出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的作用。在教學目標上,強調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課程內容上,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爲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

二、創設環境——讓探究真正形成氛圍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是一種開放性、參與式的教學形式。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參與到真實情景中進行主動探究,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教學條件和學習時間的限制,完全在實地場景中進行探究學習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藉助以計算機和網絡爲主的資訊技術的支援。同時從資訊技術本身來看,資訊技術與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爲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和契機,其固有的開放性和交互性,使我們能夠透過網絡環境建立“研究性學習的平臺”,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阻礙。

1、網絡環境下教學的方式爲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首先看看網絡在資訊技術教學中的應用:①廣播學生機功能: 在機房裏,教師機屏幕上的內容及聲音實時、同步的傳遞給學生,就好像示範講解。廣播過程中,可以同時傳遞給每個學生,也可以部分學生,甚至個別學生。這就實現了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個別化教學。②監看功能:教師可以透過教師機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使老師及時瞭解學生當時的學習狀況。③控制功能:教師可透過該功能不離開座位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個別輔導。④從因特網上搜尋出更多資訊應用在課堂上。如五年級學生學習《桂林山水》一課前,我帶領學生一起到因特網上找尋有關桂林山水的資料,帶學生到桂林“旅遊”,瞭解桂林的人文地理知識,透過圖片、文字介紹,使學生從網上感受到灕江的`美,感受到山的奇特。同樣六年級學生學習《開國大典》一課時,我們在網上找到了1949年開國大典時的照片,看到了當時的情景,也看到了國慶十週年、三十五週年的照片和文字介紹,當然,我們還訪問了國慶五十週年網站。透過這些照片,學生們不僅瞭解了開國大典時的情況,更深刻的認識到改革開放五十年來,我國發生的巨大變化。達到了老師預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美術課上,學生們看到的一幅幅精美的圖片,都是美術老師從網上找到的,再經過老師精心的編輯,就成了學生的範畫。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2、網絡環境下教學資源的特點爲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實施環境

網絡學習資源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透過計算機網絡可擴展至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是全世界,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性的學習資源,每個學習者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透過網絡自由地學習、工作。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每一個人,不管貧富貴賤都有可能得到每個學科第一流老師的指導,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權威的專家請教,都可以借閱世界上最著名圖書館(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或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的藏書甚至拷貝下來,都可以從世界上的任何角落獲取到最新的資訊和資料。

網絡學習資源可以分爲三類:

(1)本地資源:指教師在上課之前根據某一主題的研究需要,把資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校的局域網上,供學生參考使用。

(2)遠程資源:指教師在本校或本地的局域網上運用"page to page" "station to station"的方法超連結到Internet,學生透過超連結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資料。

(3)泛資源:指學生自己運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尋引擎直接上網收集資料。

這三類資源其實就是三個層次,每個學習者可以根據研究主題的內容,研究的水平,自己選擇需要的學習資源。

網絡學習資源能爲學習者提供圖文音像並茂的、豐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機介面,能爲學習者提供符合人類聯想思維與聯想記憶特點的、按超文字結構組織的大規模知識庫與資訊庫,因而很易於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併爲學習者實現探索式、發現式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從而有可能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真正達到讓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實現自己獲取知識自我更新甚至創造新知識的理想目標,真正起到了"導航"的作用。

因此,資訊資源永遠開放的;傳播媒介多向交流的;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知識是跨越時空限制的,這種網絡環境下教學資源的特點決定了網絡環境下教學過程是:開放性與全球化;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這恰恰爲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實施環境。

三、提供方便——讓探究真正成爲需要

學生可以透過網絡,鞏固老師講的知識,可以預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找自己願意學習的內容練習,極大的改善了以往傳統的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的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例如,有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應用FrontPage這個工具軟件製作包含文字、圖片這兩個基本要素的簡單個人網頁。教學背景是學生透過前一段時間對上網及瀏覽網頁的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從網上獲取資訊的方法,同時對網頁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學情境是這樣創設的:首先以訪問校園網站匯入,啓發學生要自己製作網站與其他人交流的想法,調動起學生的創作興趣。接下來給學生真實的、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製作個人主頁,並介紹爲完成這個任務所需的學習資源的情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完成任務,進而達到自身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學生帶着製作網頁這個任務開始自主學習,並由此而產生對網頁中的文字處理與圖片等知識的需求,由內在的需要促使學生去主動探索、學習相應的知識,並透過自己的學習來解決問題。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創設協作化的學習環境,並利用教學網檢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度,以指導者的身份對個別學生的問題進行單獨交流、指導;對大多數學生的共性問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透過學生的集體探討、交流以及教師的從旁指導來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不但從自己的思考過程中獲得知識,還從別的學生的觀點中獲取知識,以達到建構和轉換自己知識的目的。在大多數學生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時,從學生製作的網頁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學生自己介紹、演示,然後讓學生互相討論,發表意見、看法,實現相互交流、學習的目的。教師在此過程中以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爲目的,適當地引導討論方向。以這種方式進行學習效果的評價,給學生以成功的機會,使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滿足,以此帶動教學全過程,從而使學習成爲學生內在的需要,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這種帶着任務自主學習的探究式學習方法在資訊技術教育中的應用,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於積極主動的主體地位,從而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在探究式學習中,重要的不只是對目標課題的學習,而是學習者對知識的探究過程,是學習者在探索知識過程中的思維飛躍。同時,自主性的探究學習可以使每一位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與學習方法自定步調進行個別化學習,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中“一刀切”的人爲現象。

這種透過創設情境,然後根據自己需要,調用學習資料進行自主性探究學習,這樣發揮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使學習差的學生能夠接受課堂知識,學習好的學生也能獲得更高層次的滿足。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這種學習使學生真正獲得了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這正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對於教師來講,這樣做既增強了課堂密度,又改善了師生的關係,使學生樂學、好學;另外,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能夠整合各個學科內在知識體系,學生使用計算機進行學習,首先要具有計算機知識(最起碼是基礎知識),其次必須要有跨學科的知識與能力,才能駕馭各種計算機軟件,要用它來進行學習,要知道軟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各方面知識,這調動了學生縱向與橫向學科學習的興趣,它使學生形成了長久的自主探究學習的習慣,這對於開發人力資源很有益處,這也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還有,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能夠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擴大了知識面,互聯網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長,傳統教師唸經式上課模式,其資訊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

四、學會思考——讓探究真正行之有效

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而這種有效性並不能一蹴而就,因爲課堂教學是一個複雜的人——人系統,它充滿着無窮的變化和問題。如何讓探究性學習真正行之有效,讓學生真正在探究中獲得知識,體驗成功,享受快樂,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思考。就目前而言,我在課堂中就發現了以下的問題:

1、充分對話與交流是網絡環境下探究性學習的一個基本特性,但由於小學生的打字速度慢,因此效果還不夠理想。

2、網絡爲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訊資源,但由於小學生的資訊蒐集、判斷和處理的能力還比較有限,需要教師爲所研究的主題做一定的資訊代理工作。但是,資訊代理的程度如何把握,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問題。另外,讓每一位教師都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做資訊編輯,從實踐的學校看,工作量是巨大的,集體備課或其他共享的方式,可能是比較可行的解決方案。

3、時代呼喚教師要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上述的教學實踐給我們很多思考,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爲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了環境。處於資訊時代的教師和學生,面臨着一個全新的以網絡通訊技術爲主要的教學手段和認知工具的學習環境,這種教學環境爲素質教育的實踐提供了教學條件。在這種環境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的職業技能和應具備的能力結構也隨之轉變了。爲了順應這種轉變,資訊時代的教師必須掌握以計算機爲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關於網絡通訊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還必須掌握現代化的、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思想和方法,用現代化的設計思想和方法指導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才能優化教學過程。

探究學習激發了小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得到生動活潑、主動全面地發展。小學資訊技術課堂探究性學習是一個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需要努力探索有效探究的方法策略,讓探究性的課堂充滿探究的樂趣,讓探究過程迸出智慧的火花,閃耀智慧的光芒,真正讓探究少一點形式,多一點實效。

參考文獻:

1、探究式學習18條原則——任長鬆 選自《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1、2期

2、《探究學習》——新課程教學方式變革研究叢書   作者 靳玉樂主編

3、張崇善. 探究式:課堂教學改革之理想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1

4、《基於網絡應用的研究性學習模型思考》陸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