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文道統一原則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論文

學問君 人氣:2.78W

【摘要】筆者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了思想品德及良好情感的培養,總結了以下幾點:①根據語文學科的優勢對學生進行“道”的滲透;②創造和諧氛圍,塑造完美人格;③瞭解學生的思想實際,使“道”的滲透有的放矢。總之,語文教學中,應透過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淺談文道統一原則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論文

【關鍵詞】“文道統一”滲透培養影響

筆者在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把“求真求善”融於語文課的教學實踐之中,努力使學生“學做真人,學做善人,敢講真話”。其實,這是“文道統一”原則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就當今的中學生而言,獨生子女多,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悉心照料,使他們缺乏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等傳統的優良品質,造成他們個性強,突出自我驕縱任性等特點。而作爲教師,特別是一名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應該是責無旁貸的,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及良好情感的培養,也是十分必要的。

1、根據語文學科的優勢對學生進行“道”的滲透。

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文”與“道”二者是密不可分緊密結合的,選入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就其“道”而言,或抒發人間的離愁別恨,或謳歌偉大的親情與愛情,或表現作者對人類生命力的感悟……凡是憑語言作爲表現形式的作品,哪一樣都離不開思想內容。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深入挖掘課文中的思想內容,並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滲透在語文中的思想內容,並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滲透在語文教學過程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1)在教學中要巧妙切入,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首先要結合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初中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和求知慾都很強,對“家事、國事、天下事、”都很關心,教師可結合時事政治對課文的道理予以闡發。如學生在學習了《公輸》之後,對課文中說明的輿論的作用和“準備”的作用可能不甚理解,這時筆者就舉了南斯拉夫戰爭期間的例子予以說明:國際社會有影響的人物幾乎都在戰前對美國予以說服,如俄羅斯的普利馬科夫和埃及的穆巴拉克,雖暫緩了戰爭發生的時間,但最後戰爭還是爆發了。這說明一個根本的問題:決策者可能會受輿論的左右,但最後還是由對方的實力決定。墨子“非公”理論之所以能得以實現,不單靠他的能言善辯,主要是因爲他有“守圉之械”。透過這樣的說理之後,學生自然能夠明白科技的重要性,這筆強行灌輸一些“硬道理”的效果好得多。其次,要培養學生繼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精神。中國文化博大精神,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如《孟子》、《論語》、《史記》等等,學生透過學習其中的古詩文,必然深受我國優秀的語言文學的感染,更加熱愛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

(2)透過作品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如在講《愚公移山》一課時,可先讓學生欣賞《愚公移山》這首歌曲,並讓學生講述一下聽後的感受,進而理解文中的愚公的那種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這同時也是我們青年學生應該具有的精神品質。再如,透過對《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等文章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提醒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採取積極的人生態度,關注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透過學習《鶴羣翔空》,《羚羊木雕》等文章,透過詞義字句的分析,使學生不但能領悟到友情的可貴、更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係,要有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

2、創造和諧氛圍,塑造完美人格。

語文課本所選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開設語文課的本意就在於透過這些名篇佳作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進而塑造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進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而要把語言文字轉化爲學生向上的動力,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創造和諧氛圍,架設起能通向學生心靈的橋樑,使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如涓涓溪流,匯入學生的心田,讓文章的真善美和作者濃濃的情感滋潤着學生。

(1)要充分展示語文的魅力,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學習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是一種享受,而語文教師是美的化身,又是美的使者。我們每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自身具備的“道”,對作品作出評價,對學生進行啓發、引導和薰陶。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把自己當做一個學生,虛心汲取作品的營養;上課時,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面帶愉悅的微笑走進課堂,要與學生平等交流,引起共鳴,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講解時要深入淺出,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充分展示出教師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透過教師富有激情的講解,使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如果教師缺乏強烈而飽滿的熱情,缺乏“藤野先生”的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韓麥爾先生”的滿腔悲憤,“聞一多先生”的慷慨激昂等閃光點,語文教學只能淡而無味,不能給學生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而思想道德的.培養在此時則變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

(2)要樹立一種整體的語文觀念。

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有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語文,這正體現了素質以人爲本的內涵。就目前而言,運用錄音、錄像、電腦等多媒體以及表演、講故事等生動活潑的形式,使學生樂於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因此,語文教師要樹立整體的語文觀念,把課文的內容與社會生活相聯繫,與生產實踐相聯繫,與家庭生活相聯繫,與學生的學習與活動相聯繫。這不但是一個興趣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滲透,使學生了解社會,接觸社會,感受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以擴大視野,透過多種渠道使學生的知識及經驗的儲備殷實豐厚,這時課堂教學中滲透“道”的內容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將“道”的滲透有的放矢。

學生是我們教育對象,要想有效的進行“道”滲透,首先要了解學生,當代的中學生接受的資訊量大,內心世界豐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迫切的希望尋找到現實生活中多種矛盾的答案。因此我們要隨時瞭解學生的情感狀態,瞭解他們的人生理想、價值觀念、道德行爲、人際關係,審美情趣等等。瞭解這些,“道”的滲透纔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比如學習《兩種習慣養成不得》,如果我們在上課前去了解一下學生當中有哪些好習慣,有那些壞習慣,上課時結合進去予以講解,就可以收到較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所以,只有把學生的思想實際和課文中的“道”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綜上所述,語文課對學生實施思想品德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語文課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教給學生某些知識和技能,激情和思想的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着一個孩子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並最終積澱成爲他精神世界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