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1W

一、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定存在的問題表徵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論文

1.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定缺乏整合性

隨着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院校的迅速發展,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也出現急劇增多的現象。形式多樣的選修課粉墨登場,例如電影欣賞、音樂欣賞、詩文誦讀、藝術鑑賞等等。多姿多彩的學術講座、課外活動等隱性課程鋪天蓋地而來。不可否認,這些課程的增設確實在推動素質教育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隱藏在背後的深層次問題是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之間、顯性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存在着各自爲政、單打獨鬥、互不聯繫的現象,也存在着內容交叉重疊的情況,缺乏整合性。這種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定的零散性往往會影響人文素質教育質量的提升。

2.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實效性不強

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設定歸根結底得落到其實效性上。但從現實看,課程的實效性相對較弱。一是有些院校把人文素質教育當做面子工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僅是擺設。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人文知識傳授,忽略人文素養的培植。二是有些學生從功利性動機出發,把接受人文素質教育當做獲得學分的途徑,從而造成選修課選擇的隨意性和功利性。這嚴重造成學生出勤率低,課程授課效果差,實效性減弱。三是缺乏與高職人才培養定位相吻合的、能滿足就業崗位和學生髮展所需的校本教材,教材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這也是影響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實效性的關鍵因素。因此,哪怕是設定了大量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購置了大量的書籍,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教學效果仍然無法實現。

3.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評價方式存在偏頗

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評價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優化具有重要作用。但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評價是一個難點,在課程評價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1)重“顯性”輕“隱性”。我們往往習慣於用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分數的高低來評價課程的效果,還用一些“數字”來量化,比如組織了多少活動,開設了哪些必修課、哪些選修課,搞了哪些講座,這些都是“顯性”、直接、外在的東西,比較容易量化。但是,我們卻忽視了一些“隱性”的、間接的、內在的不太容易量化的東西。

(2)重“校內”輕“校外”。人的素質的形成與發展非常複雜,有生理遺傳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培養。需透過課程知識這一載體,經學生一段時間的內化和體驗,也需環境的'薰陶、潛移默化的影響等綜合因素,才能慢慢積澱爲學生的素質,這一素質的形成過程非常緩慢,不是立竿見影的。所以對其評價也不能是階段式的,應該是長期的。學校對如何評價學生的人文素質,如何記錄學生的人文品行,如何褒獎人文素質高的學生等等,缺乏必要的系統化的設計。

二、構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對策

1.頂層設計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頂層設計關乎着素質教育的成敗,我們應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進行系統地調研,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規定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數量、質量和課程開設的多種有效途徑。例如,選修課具有開拓視野、陶冶情操、啓迪思想的作用,能促進大學生的個性發展。這類課程要數量多、面廣,讓學生有充分的選擇權並且具有針對性。應針對大一、二學生開設哪些選修課?畢業班學生應該開設哪些選修課?不能一概而論。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專業課程與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相融通。專業課中應滲透素質教育知識,素質教育課程應兼顧學生專業的特點進行設計,專業課與素質教育課程的關係應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關係。其次,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融合和融通。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作爲具有不同內容、不同實現方式的課程,他們共同作用於人的發展過程,發揮着各自的作用,但終極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指向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融通不僅僅有一個疊加效應,還會產生化合作用,從而促進人的情感、態度等綜合素質的提升。最後,強化思政課的人文素質教育功能。高職院校的思政課主要包括《思修》、《概論》和《形勢與政策》,要有意識地凸顯人文素質教育的教育作用。總之,學校要建立一套整體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各課程之間既能發揮獨自的作用,又不相互重疊交叉,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

2.充分發揮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發揮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實效性是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首先,編撰校本教材。根據高職院校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地對人文知識內容進行充實、編排與整合,形成校本教材,以學生易於接受的新穎方式呈現。在設計校本教材時要做到兩個基於一個目的:一是基於學生已有的經驗,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二是基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一個目的就是爲學生提供生活化、社會化、多元化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因爲如果課程知識沒有內化爲學習者的自身體驗和思想感悟,那麼它僅僅是作爲一種靜止的資源而存在。“課程教育的實際作用過程,必須是在個體的自主學習的情境中被體驗和內化。”其次,要進一步完善選課制度。一是要調動廣大教師開設選修課的積極性,加大開設選修課的數量,讓學生有課可選;二是以此爲基礎,透過教學實踐來測驗選修課的質量,經過數年的時間,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最後,注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培養人文素質核心課程的教學團隊是有力推動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這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而且是形成各校選修課特色的關鍵環節。

3.建立健全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科學評價方法

課程評價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對課程設計、課程資源、課程實施過程、課程實施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進而做出價值判斷,並尋求改進課程途徑的一種豁達。不成熟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會阻礙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因此,構建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評價體系已經成爲提高課程水平的關鍵問題。

(1)成立大學生素質教育認證中心。評價是人文素質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學校透過素質檔案建設,記錄學生素質發展的進程,認證學生的人文素質成果,並給與一定的獎勵。只有積極的引導,加上對大學生素質的認同,才能調動大學生提升人文素質的積極性。爲此,學校應設定一個專門的人文素質機構。例如,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於2014年成立了素質教育科,主要負責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協調統籌各職能部門,制定大學生素質教育實施方案等,對大學生素質進行認定。

(2)“顯性”與“隱性”並重。隱性課程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相對具有更強的同化力,它在個體習得社會行爲規範的價值標準和個性的健康發展等方面所產生的作用,往往是顯性課程所無法比擬的。所以,我們要重視這種隱性的評價,把校園文化、校風學風等對學生的影響也糅合到必修課、選修課以及社團活動等顯性評價中來。做到顯性與隱性並重,行爲與素養齊觀。

(3)校內與校外評價結合。校內評價比較容易操作,在校內可以透過“過程性考覈+論文”的方式對其進行評價。過程性考覈主要是嚴格考勤制度,獎懲結合。嚴把考勤關,對於平時出勤率高、課堂表現良好的學生免試,給學生以希望和激勵。反之,對於缺勤三次以上的學生取消其修讀該課程的資格,需要重修,也不能參加獎學金評定和評優評選。而校外評價難度較大,我們可以採用跟蹤調查、訪談等方式對校外的學生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