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我國傳統社會誠信機制對當代的啓示

學問君 人氣:1.6W

論文關鍵詞:傳統社會 現代社會 誠信 社會機制

論文摘要:誠信是任何社會都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規範。在我國傳統社會特定的背景下,誠信成爲社會普遍遵守的行爲規範,這是與傳統社會的熟人社會背景、系統而具體的道德規範、一元的儒家文化價值觀等密不可分的。面對當今的社會誠信問題,我們應該透過借鑑傳統社會的誠信機制,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加強合理的制度建設和弘揚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等途徑,建立我國當代社會的誠信機制。

“誠信”,顧名思義就是誠實守信,就是格守信義、信用和信譽。它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當今社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規範。可以說,現代社會是誠信經濟的社會。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和要求,也是保障社會主義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我們如果正視社會現實,就不難發現當今社會存在較爲普遍的社會誠信缺失問題。筆者透過借鑑傳統社會的誠信機制,設想我國當代社會誠信機制建立與完善的途徑。

一、我國傳統社會的誠信機制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崇尚誠信的傳統,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把“信”視爲最基本的社會行爲規範。“信”既是做人和交友的基本要求,也是治理國家的倫理手段。上自約束皇帝的“君無戲言”,下至約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這些都是誠信這一要求在當時的具體體現。誠信己經成爲傳統社會的一種道德風尚並且代代相傳。

我國傳統社會之所以能夠奠定比較牢固的誠信基礎,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小農經濟造就的“熟人社會”是維護傳統社會誠信規範的物質基礎。傳統社會是小農經濟社會,土地是人們從事生產的主要生產資料。受土地這種生產資料固定性的侷限,人們總是在故土上繁衍生息。費孝通先生指出:“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4·…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川正是由於祖祖輩輩在固定的土地上休養生息,傳統社會成爲熟悉社會。在熟悉社會裏,資訊的傳播是迅速和均等的,任何一個社會成員的言行都在所有社會成員的視野之內,所有熟悉的社會成員都是誠信規範的評判員和監督者。如果有人違背誠信,那就意味着他將在熟人圈子裏被冷落,甚至處於無法生存的境地。可見,小農經濟造就的“熟人社會”是維護傳統社會誠信規範的重要條件。

第二,長期的獨尊儒術的一元文化價值觀是維護社會誠信的重要社會制度。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發生了急劇變化而產生了衆多的思想流派,因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秦朝統一後,採取“焚書坑儒”的極端手段強行解決了人們的思想統一問題,但這一問題的解決並沒有使其長治久安。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接受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推行了“罷黝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逐步確立了儒家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一元社會文化格局。後經歷代儒學思想家的努力,形成了“三綱五常”、“五倫十義”等道德規範。誠信是儒家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換言之,誠信是傳統社會主導性道德的一部分,是一元文化的社會條件下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至高的震懾力和權威性。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樣的社會規範被人們逐漸內化爲自身觀念的一部分,並作爲做人的基本準則加以遵守。

第三,系統而具體的道德規範是維護社會誠信的道道防線。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透過道德規範表現出來的。如果我們把道德比喻爲一張網,那麼社會誠信規範作爲網上的經線和緯線必然是豐富而具體的。每種誠信規範又有一系列與之配套的詳細規定。如作爲傳統社會的“孝道”,既指奉養、尊敬、服從父母,還包含延續父母、祖先的生命之含義。它要求人們時刻牢記祖宗的形象,不給祖宗抹黑。如有不道德的名聲則不僅意味着毀壞自己的名聲,同時也是給其父母和祖先抹黑,也就是最大的不孝,可稱爲家門逆子。在傳統社會裏,誰也承受不起這樣的壞名聲。正如唐德陽先生所說的那樣:“中國人把獲取功名、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作爲人生的崇高目標”[’」。在孝道基礎上,傳統道德進一步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整體要求,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間的關係都用一系列的道德規範加以限定。由此可見我國傳統社會道德規範之系統而具體。這種系統而具體的道德規範構成了維護社會誠信堅不可摧的道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