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對我國課程建設的啓示論文

學問君 人氣:2.07W

論文摘要:以新馬克思主義爲理論基礎的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把課程置於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場景中,從主題、特徵等綜合的意義上理解課程、建構課程。透過對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的解讀,可以爲我國的課程建設提供一些啓示:注重課程建設過程的理解性;加強課程建設內容的互動性;尊重課程建設層次的多樣性。

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對我國課程建設的啓示論文

論文關鍵詞:政治性課程話語;新馬克思主義;課程建設

一、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的理論基礎

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葛蘭西的“霸權”理論和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對政治性課程話語的影響尤爲深刻,新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啓了當代美國課程話語的政治視角,使課程話語的言談融入到廣泛的社會政治場景中,成爲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的理論基礎。

1.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18世紀法國哲學家、經濟學家托拉西首先建立了“意識形態”,這一概念。它的原創性意義是指“觀念的學說以及關於人的心靈、意識和認識的全部科學,到l9、20世紀,它被限定爲否定性的概念,即意識形態是虛假意識,與科學格格不入”。西方傑出的新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沿用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的理論,在其論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中提出了“人生來就是意識形態的動物”這一獨到的見解,創立了自己的意識形態理論。綜合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的內涵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意識形態是普遍客觀存在的一種無意識結構,在社會中作用於人時是隱蔽的,對人來說是必須接受的一種存在,具有強制性的特徵;其次,在意識形態中,人們是用一種想象的形式來再現自己的實際生存狀況,因而人們在意識形態中所再現出來的狀態具有失真性;再次,意識形態的基本功能是透過對主體的塑造來實現的。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是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的理論基礎之一,有其重要的原因。

(1)阿爾都塞“意識形態”這一術語,直接成爲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的重要主題之一,這是有助於政治取向的課程學者提出論據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2)一般來說,與統治階級有關的意識形態都被認爲是學校教育的思想和內容,在當今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中,課程本身也被概念化爲一個意識形態方面的、使人困惑不解的事物;

(3)意識形態作爲~種表象體系會傳遞構成學生無意識結構的知識和觀念。

2.葛蘭西的“霸權”理論。葛蘭西在《獄中札記》中提出的關於“霸權”的理論,在西方引起巨大的反響,而“霸權”是從馬克思、恩格斯那裏借用來的術語,這一理論爲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葛蘭西的“霸權”概念有兩個含義:首先,和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霸權”含義一致,即指一個統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統治階級憑藉其智力和道德的領導權,對諸同盟階級進行政治的控制;其次,霸權也指在再生產階級關係時運用暴力和意識形態。葛蘭西指出:“霸權的實質就是要爲某個統治階級提供廣泛的羣衆基礎以及合法性的因素。其主要手段就是對全社會實行文化、精神、政治的領導;其方式就是採取長期滲透和潛移默化,從而廣泛地播撒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和各個角落。”可以看出葛蘭西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意識形態上,他提出的霸權的概念具有獨創性,在西方獲得了廣泛的讚譽,這也促使“霸權”這一概念在政治研究領域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當人們在提出課程中的某一帶有政治性的觀點時,“霸權”無疑成了比較合適的論證工具,這對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的研究和政治性課程話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是當代西方世界中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新馬克思主義”流派之一。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們希望能形成一種富於批判性的社會意識,這種社會意識能滲透到現有的意識形態中去支援獨立自主的判斷,能夠維護展望不同的自由。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旨趣在於理論上極力弘揚人的實踐活動的創造本性,強調實踐對於人的存在的基礎地位,深刻地批判一切束縛人的自由和發展的異化力量,希望徹底地解放人性,尤其是強調對技術理性的批判和交往理性的重建。

在當代,美國的課程論學者在創作課程文字和確定課程話語的主題或對課程話語的主題進行審視時,把“批判性”這個詞作爲削弱意識形態的再生產時一個必不可少的話語來運用。因而,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成爲了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使政治性課程話語帶有了非常濃厚的批判氣息。

二、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的主題及特徵

20世紀70年代以前,“課程在政治上是中立的”,但是美國的課程領域在歷經10年的概念重建活動之後,政治性課程話語以其獨有的特色首先活躍在課程領域。政治性課程話語的研究者深入社會,把課程置於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場景中,從主題、特徵等綜合的意義上理解、建構課程。

1.政治性課程話語的主題

(1)“再生產”和“抵制”。“再生產”這一概念來源於新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再生產理論”和“文化再生產理論”。鮑爾斯和金蒂斯在1976年出版的《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一書中提出了“經濟再生產”的理論,他們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存在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把學校看做是上層建築的階層,即由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社會階層中起作用的東西,並且認爲學校教育與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之間存在對應的關係,學校爲學生進入當前的經濟制度做好了準備。“文化再生產理論”以當代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爲代表,他認爲,學校及學校的課程是傳播統治階級文化資本的陣地和工具,學生在“合法化”外衣的掩蓋下接受了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而忽視了自己的文化資本,“進入學校的工人階級的學生的文化資本就處於不利地位,在中立和公正的幌子下,學生又以同上面類似的方式被分成不同的階層,這裏決定性的因素就是文化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美國,阿普爾和吉魯是“抵制”理論的主要代表。阿普爾指出,學生和教師在學校文化中,在階級、國家和意識形態的“霸權”面前,具有能動作用。因此,學生和教師具有創造課程的能力,是自己課程的主體。學校課程不僅是統治階級文化、意識形態和階級關係的再生產裝置,也是實行抵抗的實踐、進行反霸權的鬥爭、實現民主的文化實踐的能動過程。吉魯是美國“抵制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將“抵制理論”這一概念投射到學校教育,使其成爲解放的理念,包含了對統治的批判,以及爲社會和自我的解放而進行自我反思和鬥爭。吉魯還呼籲建立一門新的“激進教育學”,把學校與更廣泛的社會聯繫起來,並致力於理解“權力、抵制和人的能動作用怎樣才能成爲批判性思維和學習而鬥爭的核心因素”。

(2)“意識形態”和“霸權”。美國課程學家阿普爾直接從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中借用了“意識形態”這一術語,他認爲:“意識形態是一種虛假的意識,容易歪曲人們對現實的看法,是爲社會中統治集團的利益服務的。”由於意識形態具有爲統治階級服務,虛假的合法性以及對人進行控制的特點,所以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的持有者深入分析了傳統課程的特點,認爲傳統課程與意識形態的特點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於是“意識形態”這一術語隱喻性地被運用到課程中,認爲傳統課程是控制性的,課程即意識形態。。。阿普爾在《意識形態與課程》一書中,對學校儲存着的文化、正在傳授的文化和被拒絕了的文化進行深入的考察,對隱藏在課程背後的價值觀進行了分析,對課程、學校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關係教學了探討,阿普爾在有意識形態與課程》一書中還借用了葛蘭西的“霸權”這一術語,揭發了意識形態對社會、教育和課程的統治機制。在阿普爾看來,“霸權”是指一箇中心的、有效的、起支配作用的價值和行爲系統,也就是說,學校課程對知識的選擇和分配,實際上是社會中有權力者所做的意識形態的抉擇,課程在本質上是一種法定文化,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與控制的工具。

(3)“文化資本”’布迪厄在《教育、社會、文化的再生產》一書中具體闡述“文化再生產理論”時,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文化資本”。他借用了馬克思的“資本”概念,認爲社會現象中存在着“文化資本”,這種“文化資本”是針對學校教育的不公平性來實現的,他認爲學校教育表面上是維持教育平等,實際上卻是再生產不平等社會結構的陣地。學校的課程是文化傳遞的主要工具,在傳遞、再生產文化的同時,也再生產了不平等的階級結構和社會關係。課程作爲文化資本,從內容上看是指那些具有強迫性的社會主流文化,就是這種主流文化卻與個人的前途、命運、社會地位息息相關。美國課程學家阿普爾則認爲“文化資本”是指高雅的興趣,某些重要的知識、能力和語言形式J。文化資本是與社會的分工和權力的分配密切相關的,學校在社會的分工與權力分配的過程中起到了教化的作用,潛在地再造了經濟和文化的不平等。學校中的控制不僅僅以學校的學科形式或者學校的教學形式出現,如維持秩序的日常行爲規範、工作規範、順從、準時等潛在課程,控制也透過學校分配價值的形式發生作用。

2.政治性課程話語的特徵。透過對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再生產”、“抵制”、“意識形態”、“霸權”、“文化資本”等主題的理解和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把握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的特徵,即批判性、人文性和建構性。

(1)批判性。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具有濃烈的批判性,主要體現在對傳統課程範式、資本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的批判。首先,政治性課程話語認爲,傳統課程範式中的理論被徹底工具化了,過分強調技術性,對傳統課程範式批判最有力的當屬吉魯。他認爲傳統課程範式中主要是對效率和控制感興趣,預先設計好行爲的目標,並以此作爲評估的標準,從而使人們忽視課程的複雜性,忽視了課程中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其次,認爲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表面上看是平等的、民主的、大衆化的,但是實質上其課程知識充分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價值標準、政治經濟文化利益和意識形態,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權力分配和社會控制的一些原則。第三,認爲結構功能主義長期以來一直在社會學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強調秩序、穩定、和諧、一致、共識、平衡等核心概念。但它往往把學生學業成績的失敗,歸結於個人的智力問題,掩蓋了階級、種族、性別的不平等造成的影響,也掩蓋了不同階級獲得不同文化資本的事實。

(2)人文性。政治性課程話語的代言人非常重視人的價值的平等和實現問題,使課程領域充滿了人文性。阿普爾認爲,意識形態是爲統治者服務的,課程是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活動的產物,是不同階級、種族、性別和宗教羣體之間權力鬥爭和妥協的結果]。因而課程問題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已經成爲階級和權力鬥爭的產物,是文化傳播的工具,直接影響人的價值觀。於是,課程工作者在進行課程研究和實踐時,從關係的角度,把課程與大的社會不平等聯繫起來,揭示課程中的種種意識形態,反對意識形態對學習者過分地滲透和影響。吉魯的“抵制”理論也呼籲解放個人的知識、價值和社會關係,尤其是在學校教育這個框架中,抵制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充分解放自我。

(3)建構性。當代美國的政治性課程話語是從政治的角度來談論課程的,主張用新的方式建構課程理論,要對傳統的課程理論進行反思與批判,目的是要重建教育中的權力關係,即建構學校和課堂公共領域中的實踐關係。政治性課程話語的持有者把教育看做是一種政治性實踐,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建構意義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的認識與表達,這樣課堂的權威與權力的關係擺脫了傳授與接受的關係,從而過渡到證明自我的存在,並尋求夥伴友誼的新型關係。構建這種課堂,將成爲師生彼此展現自我思想和個性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應該聽到各種需求的聲音,當然課程也需要跟隨課堂的建構而發生變化,也就是構建一種新的課程觀,從而反映學生、教師及家長的聲音。

三、對我國當今課程建設的啓示

1.注重課程建設過程的理解性。從建設過程來看,課程建設一般要經歷課程規劃、課程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得到“理解”。這裏的.“理解”強調對建設過程的理解,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認爲過程重於結果,不能對結果一味地盲從,而應該不斷地反思,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對資訊世界的解讀方式和看法。課程規劃是課程建設的先導,課程規劃一旦確定,就應在規劃指導下編制科學的課程體系,以文字元號形式存在的課程體系最終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實施,課程評價階段是優化課程體系的重要步驟,透過課程評價,總結經驗,爲下一輪課程建設提供正確依據。建立這樣一個理解過程,可以避免課程的文化複製,使教師、學生實現從對課程的認知和回憶,到理解與生成的轉換,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理解在課程建設過程中,不僅意味着教師、學生對課程內容本身是否弄懂,而且要看教師、學生對課程所體現的文化能否進行解釋、並與之對話。注重課程建設過程的理解性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一是有利於教師對建設過程參與意識的加強,會加深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程度,促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的提高;二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爲按照認知心理學家的看法,認知結構是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它不是簡單的記憶和接受的結果,是經過了思維的創造性加工改造,並形成了相應的智力技能,操作技能和行爲習慣。學生學習的過程是理解一吸收一消化一反饋的過程,而非傳統的記憶一理解一消化的過程。

2.加強課程建設內容的互動性。從建設內容來看,課程建設主要體現教學內容和課堂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建設的主要參與者。他們之間應該是合作者,透過協商、互動的方式共同對課程的內容進行理解和建構。教師在教學計劃的制訂和教材的選擇時,要和學生進行溝通,向學生介紹所要學習的內容,解釋學習這些內容的原因,然後,與學生共同設計學習計劃、活動、作業等。這樣,課程建設的內容及實施方案的制訂,是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協商合作完成。當然,這並不是說教師的角色與學生的身份完全等同,教師的作用被貶低。相反,是對教師的素質、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了,教師必須是一個研究者,纔有資格、有能力擔負起課程建設的任務。教師不提供只要求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是建構一種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學習氛圍及背景,學生的學習是探究性的、建構性的,而不是完成規定的任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是在師生協商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也是當代美國政治性課程話語人文性特徵很重要的一個理念。

3.尊重課程建設層次的多樣性。政治性課程話語的持有者認爲教育對象本應該是平等的,認爲教育能糾正社會不平等,能透過教育機會的均等,克服生活機遇的不公平分配。這是一種對教育、對課程層次均衡的渴求,因此,從課程建設的層次看,課程是對所有學生進行的知識傳播,無等級、優劣之分,教育既要培養學術型人才,更要培養大量應用型人才;既要培養精英人才,更要培養大量一般人才。即使是應用型人才,也並不意味着其質量標準是相同的,因爲,應用型人才有設計型、規劃型、開發型、決策型、經營型、教學型等多種類型,也有工藝型、執行型、操作型等類型。所以,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培養方向、不同使用規格、不同服務區域的學校或專業應當構建不同的課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型人才。尊重課程建設層次的多樣性符合我國當前課程建設的實際,課程建設的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多層次的人才,精英教育方式要向大衆教育方式轉換,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尊嚴和平等的學習機會及其個性化的學習權利,要求確立新的評價學生的標準和方法,以求得每個學生都實現個性化的發展,促進人的心靈的成長與生命價值的提升。這就要求在課程建設中首先做到以人爲本,充分尊重教師、學生的人格和權利,重視教師、學生的各種需要;其次建立和完善教研製度,在學校建立學習型和研究型的制度體系;第三,以校爲本,提倡學校自主式的管理體制,以發展爲目標,重組課程資源,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