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打造“四性”哲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問君 人氣:1.93W

哲學問題也需要在思辨、爭鳴、對話和交流中加深理解,怎樣打造“四性”哲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談打造“四性”哲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哲學在古代稱爲“玄學”,被人爲的披上了一層神祕面紗,有人說:哲學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美麗但又遙不可及。對於初接觸哲學的高中生來說,剛開始對哲學充滿了好奇,可是由於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面對哲學抽象的概念、深邃的原理、理性化的觀點,很多學生學習中慢慢地心有餘而力不足,對哲學課產生了恐懼心理而望而卻步。爲了提高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教學中我不斷學習別人經驗,總結課堂教學,反思自身不足。經過多年的探索,結合學生實際,結合教材特點,結合個人教學風格,透過通俗易懂的故事、俗語、詩句、名言名句、日常生活的現象、時政熱點、生活熱點等學生易於接受的方式,打造了趣味性、生活性、思辨性、歷史性的“四性”哲學課堂。“四性”課堂化抽象爲具體,課堂洋溢思辨的氛圍,閃耀智慧的光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達到了“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和哲學“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效果,讓很多學生受益匪淺。

一、講敘故事,引趣激思,打造趣味性哲學課堂

趣味故事孕育哲理,通俗易懂,回味無窮。心理學研究表明:愛聽故事的高中生佔85%以上。教師可以將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傾向引向課堂,結合《生活與哲學》教材內容精選一些趣味故事進行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興趣,開拓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來創造教學佳境。

例如,在教學“矛盾的對立統一”時,可採取故事式設疑:傳說孔子曾帶領一班學生找老子請教,老子很老了,正在閉目養神,大概聽到了響動,擡起眼皮看了看,孔子趕快請安說:“弟子孔丘特來候教。”過了很長時間,老子才張開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問:“你看到我的牙怎麼樣?”孔子說:“已經全掉了”,又問:“我的舌頭怎麼樣?”孔子說:“還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靜養去了。孔子帶領衆弟子退了出來。在故事中,老子教了孔子及弟子們什麼道理?剛開始學生會認爲什麼也沒有教,讓學生再思考討論。待學生回答後,教師補充總結,老子的意思是牙齒是剛強的,卻是柔弱的,舌頭是柔弱的,卻是剛強的,看起來剛強的牙齒,敵不過柔弱的舌頭。孔子向老子請教的故事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事物內部都存在着矛盾。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東西,看問題要用矛盾的觀點。

又比如在講“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這個難點知識時,可以用古代的“白馬非馬”的故事導課,講完之後,不忙着分析,可以再講個幽默笑話:“黑馬向白馬求婚,說:如果咱倆結婚,一定能生出一個黑白相間的什麼活也不用幹的斑馬。”學生一聽肯定鬨堂大笑,緊接着提問:“白馬是馬麼?”“黑馬和白馬結婚後能生出一匹斑馬來嗎?”繼續啓發“爲什麼”,學生討論回答後,由此得出,馬是白馬、黑馬的共性,白馬、黑馬是馬的個性。一個很難的知識點就在這個有趣的故事中解開了,而且學生的印象會很深。

總之,以寓言、笑話、典型故事、歷史故事、哲理趣文等的講述和分析來幫助學生理解哲學道理。這類材料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還可以逐步地吸引學生參與到材料的分析中來,使學生慢慢地改變學哲學難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習參與的積極性。

二、結合熱點,聯繫實際,打造生活性哲學課堂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一切知識是從感官開始的”。學生需要生活化的哲學課,需要讓學生用感官感觸社會生活,透過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最終習得《生活與哲學》課的觀點、技能、方法、

態度、價值觀。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採用切實可行的方式、手段,引領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的實境中感悟。

例如在教學第一課第一框“生活處處有哲學”時,可以這樣匯入。電視劇《武林外傳》熱播以來,男女老少都愛看,影響面很廣。播放視頻《武林外傳》第29回“呂聖人智鬥姬無命”中那段呂秀才說死姬無命共3分鐘的視頻。學生看完了很興奮,教師藉機分析:爲什麼一個書生能把一個武林高手說死,用的是哲學思維,靠的是知識力量。視頻中的經典名句“誰殺死了我”,“我殺死了我”,用到的哲學思維是人的個體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構成……學生一聽,太有意思了,從而很想了解哲學這門學科。哲學到底是什麼?把學生引進來,讓他們在興趣中自己找答案。

哲學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在哲學教學中,我們可以選擇現實的時事素材作爲背景,設定一定的情景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利於鍛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時,播放10分鐘視頻呈現我國的探月進程,讓學生自己結合理論來分析討論,從而真正領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三、循序誘思、展開辯論,打造思辨性哲學課堂

哲學問題也需要在思辨、爭鳴、對話和交流中加深理解。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母親是個接生婆,他努力追隨母親的足跡,做一個精神助產士,幫助別人生產出他們自己的思想。蘇格拉底透過盤問的方式向別人提出問題,誘論文聯盟導別人思考、回答,使被問者不斷否定錯誤,從而不斷接近真理,這個方法被稱作“蘇格拉底接生術”。如果我們能在哲學教學中學習蘇格拉底的接生術,善於循序誘思,必將會爲哲學課堂增色。

在“哲學的基本問題”教學中,播放《林黛玉進賈府》片段設定了三個問題:(1)唯物主義認爲是存在決定思維還是思維決定存在?(2)但是林黛玉、賈寶玉從未謀面,卻爲何在他(她)們的心靈深入處先有了對方的影子?(3)那麼倒底是先有我的觀念,還是先有我看到的那個心靈之外的真實世界呢?這三個看似矛盾的三個問題,卻非常好地引發了學生的討論、爭鳴,達到了教學目的。

在“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教學中,可以運用教材P67中的漫畫《懸掛在山崖上的兩個人》設定以下問題:(1)他敢燒斷繩子嗎?爲什麼?(2)他真的不敢燒斷嗎?在什麼情況下他就敢燒斷,而且非燒斷不可?(3)這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這種循序誘思打破傳統,善於進行逆向思維,不僅啓發了學生的.思維,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體現了哲學的魅力。

四、追尋歷史,理清軌跡,打造歷史性哲學課堂

學習哲學歷史,就是要知道古今中外的哲學家是如何看宇宙,如何看人生,如何思考自己所面臨的時代問題,並給出解答方案的。不學哲學歷史,就很難真正講授好哲學,也就談不上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了。因此,我們有必要去認真學習哲學歷史,去追隨哲學大師的思維軌跡,去了解他們內心世界的真正所想。在《生活與哲學》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哲學家的介紹,讓學生慢慢理清哲學發展的線索,唯如此,我們高中哲學課纔有可能真正成爲哲學課。

例如在教學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時,我通常先用2個課時給學生簡單介紹西方哲學發展線索及代表性的哲學家。西方哲學發展史中,從古希臘哲學說起,早期的泰勒斯、赫拉克利特(我尋找我自己)、畢達哥拉斯(世界上最有趣而又最難理解的人),到中期的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柏拉圖(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亞里士多德。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哲學被神學所奴役)。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代表人物但丁、哥白尼、伽利略、馬丁路德等。近代西方哲學包括:17世紀英國經驗論哲學,代表人物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笛卡爾、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休謨等;18世紀法國啓蒙哲學,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人物康德、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等。然後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現代西方哲學,代表人物叔本華、尼采、羅素等。透過這種簡單的介紹,能讓學生明白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絕不是偶然,它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推動時代的步伐,指導社會變革。

由此,學生就不難理解:“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哲學家總是在一定時代氛圍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答時代課題,把握時代脈搏,運用抽象的哲學範疇和命題在縝密的推理中建構自己的哲學理論體系,力圖把連同人在內的整個世界都微縮在自己的哲學理論中,從而體現一定的時代精神。正像人們不能拔着頭髮離開地球一樣,哲學家也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介紹哲學家及其經典的哲學思想有助於學生理解哲學的時代性和發展性。

總之,興趣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驅力。只要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只要我們教師善於激發學習興趣,並透過多種方法和途徑不斷地鞏固和發展這種興趣,思想政治課教學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