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資訊技術與語文創新教育整合的實踐與探索

學問君 人氣:2.36W

摘要:研究目的:資訊技術作爲獲取資訊、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一方面,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師的教學個性,另一方面,它對於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資訊技術與語文創新教育整合的實踐與探索

方法:利用資訊技術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實踐。

結論:資訊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不僅最大限度的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可能,而且在新課改的征程中發揮着不容忽視的作用。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整合語文課堂學習與課外研究時,也應注意幾個問題。

關鍵詞:資訊技術 創新教育 新課改 優化

《中小學資訊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中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資訊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資訊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涉及了資訊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的問題。資訊技術課程整合通常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 有意識地開展資訊技術與其他學科相聯繫的橫向綜合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把學科“任務”包含其中的真實性問題情景,使學生置身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學習過程中。在這個整合過程中,把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作爲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強調資訊技術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資訊技術,把資訊技術作爲獲取資訊、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使用計算機獲取、處理資訊就像使用電話、筆那樣自然。教師進行“任務”時,要儘可能體現學科整合的思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鍊,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創新的能力。

自90年代以來,隨着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應用的日益普及(特別是Internet的迅猛發展),作爲現代教育技術最新理論基礎的建構主義正在國際上迅速流行。建構主義認爲,知識不是透過教師講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軟件工具以及從Internet上獲取的各種教學資訊等等),透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重視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器。建構主義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在老師幫助下,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反對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反對迷信書本,迷信權威;因而基於建構主義的新型教學模式最有利於培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發散思維。

1.1 利用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形象思維的基礎是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和想像能力(包括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在這方面多媒體課件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圖文聲像並茂,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能調動各種感官功能,增加教學的魅力,其在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上的教學效果非傳統教學手段所能企及。

比如上《荷塘月色》一課,多媒體集形、聲、色爲一體,運用圖畫再現情境,再現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創設幽遠的意境,並利用音樂渲染情境,爲學生開拓無限的想像時空,創造出一個充滿幻想,充滿詩情畫意的和諧美妙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學生髮展自己的形象思維能力便有了依託,有了進行思維加工的表象素材。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創造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想像潛力,大力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是任何一種傳統教學手段都無法比擬的。

1.2 基於計算機網絡的“協作式學習”和“發現式學習”對辯證思維和發散思維的培養提供有力的支援。

“協作式學習”是網絡教學的最重要特點,也是最重要優點之一。協作式學習提倡討論、交流,鼓勵自由發揮、自由想像,因此能集思廣益,便於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能在較短時間內使同一小組(或同一班級)的每一位學生都對同一複雜問題,獲得多方面的(正、反兩方面及其他方面)較深入的認識,這對於瞭解事物的複雜性和培養辯證思維、發散思維,無疑十分有好處。

“發現式學習”,強調透過網絡這一豐富的資源庫來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發現,這不僅有利於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的培養,對於瞭解事物的多面性、複雜性以及事物之間的辯證關係,即培養辯證思維也非常有好處。

例如,教學《醉翁亭記》一課,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室,教師先建構“醉翁亭研究”網站,蒐集多張有關醉翁亭形狀的照片、多篇文字資料(有關文章字、詞、句研究的內容,專家關於《醉翁亭記》的鑑賞文章,關於醉翁亭周圍自然環境的科普介紹文章,關於醉翁亭得名的爭論文章及史料等等),按照課本的訓練體系,組織成“醉翁亭研究”網站。其中有些是課本內容,配以多媒體的圖文聲像,更多的是課本內容的補充,爲學生的認識能力、個性愛好留下發展的空間。網站的基本組織單位是網頁,網頁之間以超級連結的方式連接,另外再搜尋因特網上有關醉翁亭的網址,把這些資料的地址和目錄印發給學生,共同組成一個包羅中外、縱貫古今的因特網大課堂。學生可以把內容調出來閱讀、思考,小組內部或小組之間可以進行相互協作、相互討論,把自己的答案發表在論壇或聊天室裏,也可以自己提出討論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們透過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了學習羣體併成爲其中的一員。在這樣的羣體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種理論、觀點、信仰和假說;進行協商和辯論,先內部協商(即和自身爭辯到底哪一種觀點正確),然後再相互協商(即對當前問題擺出各自的看法、論據及有關材料並對別人的觀點作出分析和評論)。透過這樣的協作學習環境,學習者羣體(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羣體所共享,每個同學都可在衆多不同的看法中認識世界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辯證思維的方式觀察世界、認識世界。

應強調的是,利用這些媒體和資料並非是輔助教師的講解和演示,而是把媒體的選擇、使用與控制的權力交給了學生,用於支援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從而爲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辯證思維創造條件。同時,這也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條件,而且這也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