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職稱論文>

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化

學問君 人氣:3.18W

教師評價是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和效果、教學勝任力及其專業發展能力做出的價值判斷過程,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化

前言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成爲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主要力量,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各個國家都將提高國民素質和人才質量作爲重要的發展戰略。隨着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我國與世界的聯繫日益緊密,在國際化和資訊化的大背景下,終身教育、素質教育等教育理念開始普及。國內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外大環境的變化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了發展的重要契機,也帶來了壓力和挑戰。高校是培養高質量、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場所,教學是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過程和手段,是整個高等教育的中心。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對教學工作的協調和管理主要是透過教學管理部門來負責的。所謂教學管理就是透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等職能,實現管理者與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最大限度的利用和調配資源,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最終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可見,教學管理關乎到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關乎到高校的長遠發展。

一、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普遍實行行政集權式的教學管理模式,其主要特點是統一規劃、由上而下、有章可循、注重效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爲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進步,這種教學管理模式的弊端開始顯現。

1. 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比較機械,高校的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教學評估標準、教學課程等的制定都缺乏透明度,大多是在上級部門的指示下,依據相關政策來制定,高校教師參與的力度有限,更缺少對學生意見的徵詢和採納。因此,很多高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課程設定、考試形式等同質化嚴重,導致教學活動固步自封,受到很大的限制,與創新型和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相悖深遠。

2. 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下,管理者高高在上,依靠行政權力來實行權威性管理,教師和學生處於被管理的角色。這種教學管理已經缺失了服務的內涵,更多的是控制和命令。教學管理者在制定與教學相關的檔案時,缺乏與教師和學生平等的溝通和交流,缺少對教學對象特點的調查、分析和把握,簡單的根據個人經驗或者上級意志來制定,在面對外部不斷變化的新情況和新形勢時,適應性比較差,難以進行適時的調整,經常處於被動地位。

3. 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隨着資訊化和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國界概念日漸淡化,人才、資金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越來越便捷,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和能力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專業型人才漸漸被複合型人才所取代,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成爲高等教育教學的重心。儘管在傳統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下,大學生可以透過選課的形式來輔修自己感興趣的課程,但傳統的剛性教學管理下,選修課數量不足、內容單一。學生往往透過網絡平臺進行選課,由於對所選課程和任課教師的不熟悉,加上網絡平臺上也缺乏對該課程的介紹,導致很多學生選修了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或者爲了湊夠學分隨便選一門課程,在選修課上睡覺、玩手機甚至逃課的現象十分普遍。而且隨着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師生比例偏低,無法滿足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4. 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缺乏對教師的科學評價。傳統的高校教學管理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科研和教學,其中科研部分是最主要的評價內容,一方面,教學活動難以進行準確量化,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而且效果具有滯後性;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高校都面臨着排名的壓力,關乎到學校的聲譽和資金的投入,這種競爭主要是科研成果之間的競爭,因此教學管理中對教師的評價也是科研優先,忽視了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學職能。

二、新時期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化

(一)"以人爲本"教學管理模式的提出

正如前文所述,傳統的行政集權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化設計,忽視了大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發展需求,嚴重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發展,造成了高等教育與市場需求的脫節,這也是目前大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差強人意的主要原因。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變化,這種消極阻礙作用越來越明顯。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高等教育已經從傳統的精英教育向大衆教育和素質教育過渡,培養大量具有廣博的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勇於創新進取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學校生存和未來發展的生命線。高校師生羣體將成爲高等教育的主體,高校的所有辦學活動都應該圍繞人才培養而展開,因此我們倡導"以人爲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所謂以人爲本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就是摒棄傳統的剛性教學管理手段,注重對人的本質價值的理解與尊重,尊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個人需要、興趣和愛好來進行教學管理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揮高校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人和高校的共同發展。新時期,建立以人爲本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是高校深化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作爲一種正在被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管理思想,"以人爲本"的管理理論被廣泛的應用到高校教學管理當中,這也是現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

(二)"以人爲本"教學管理模式的具體實施

1. 鼓勵學生參與教學管理

"以人爲本"的教學管理尊重學生的權利,鼓勵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活動中來,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教學管理的知情、選擇、反饋、評價和決策上,也就是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管理的始終。具體表現在:一是學生要了解本專業教學課程的設定和教學計劃,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瞭解本專業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才能加深對本專業的瞭解,從而形成共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學生具有選擇教師、課程以及教學進度的權利。以人爲本的教學管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專業背景和職業發展規劃,學生對不同的課程有着多元化的需求,高校要尊重學生這種需求,在選修課中推行"一課多師"和"一師多課"的選課制度,讓更多的學生可以選擇到自己喜歡的老師或者課程,擴大學生自己選擇的空間。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規劃和安排來選擇學業年限,例如可以提前半年畢業或者推遲畢業等。三是提高學生在教學反饋中的比重。傳統的高校教學管理中,學生也會在學期末對教師教學活動進行網上評教,但大多是走走形式,很少能得到教學部門的反饋。在以人爲本的教學管理模式下,學生有權利將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和想法等及時反饋到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師那裏,並對專業教學目標。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師教學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議,教學管理部門要及時進行反饋,根據學生意見來進行教學活動的重新安排。

2. 賦予教師更多的彈性空間

傳統的教學管理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有着嚴格的規定,從備課、教案、計劃、作業、點名等都有着詳細的要求,有的學校要求教師統一備課、手寫教案等,教師被動的忙於各種教案、大綱的檢查,沒有時間來進行教學活動的反思,這實際上扼殺了教師的個性、束縛了教師的手腳,這也是高等教育的課堂缺乏對當代學生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實際上,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規律,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並不是因循守舊和按部就班。沒有教師的創新,也很難有學生的創新,那整個教學活動將嚴重缺乏生命力和創新力,學校的發展將會嚴重受阻。高校教學管理部門要尊重教師的個性,在不違反基本教學規範的前提下,允許教師打破一些固有的教學模式,鼓勵教師多進行一些創新性的教學活動,給教師和學生提供足夠寬鬆的教學環境,創造更加適合本專業學生髮展和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

3. 科學確立教師績效評價標準

教師評價是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和效果、教學勝任力及其專業發展能力做出的價值判斷過程,目的在於提高教學效能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評價正是大學管理體制改革創新中提高教師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首先,以人爲本的教學管理模式要求把高校教師績效評價標準內化於教師活動之中。一方面,評價的內容和指標,說明了學校關注和重視的內容,這也有利於教師明確學校的發展目標與方向,明確自己的職責,認識到不斷進步、提高不僅僅是自身的願望,更是學校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透過對績效評價結果的有效運用和反饋,可以激勵教師努力工作,同時,教師績效評價過程也是教師認識自己和反思自身教育教學工作的絕佳時機,有利於教師的自我改進。其次,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學校要實行政策公開,使學生綜合測評、評優評先和就業分配等工作的過程和環節置於管理部門和學生的監督之下,並逐步制定完善的監督學生管理工作制度,明確管理工作的考評標準,完善管理績效評估和過錯責任追究制度,把落實管理制度情況作爲學生管理工作者工作考評的重要方面,這樣才能防止工作過程中的暗箱操作,消除學生對過程和結果的不公的疑慮,促進學生管理的公正和學生管理工作的健康發展。

總之,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高校教學管理正面臨着新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組織結構、管理方式等多種變化的挑戰,如何變革高校的教學管理模式成爲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新時期,我們需要一種以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的"以人爲本"的教學管理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爲師生提供更充分的教學和學習自由,才能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促進高等教育的長遠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景紅.高校教學管理模式比較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2]劉吟.地方高校教學管理創新模式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7.

[3]李倩.探析高校教學管理新方向和發展模式[J].改革與開放,2011,12.

[4]於曉雲.新形勢下創新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思考[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7,5.

[5]張芊.論我國高校教學管理組織模式的特徵與發展[J].江蘇高教,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