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

學問君 人氣:1.34W

人文素質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現代的“人文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爲“科學主義”、“金錢拜物教”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它相對於“科學主義”,強調的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人本主義;相對於“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強調的是價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對於實用主義,強調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義或浪漫主義。“科學”、“實用”與“人文”、“理想”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價值向度。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已成爲我國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提升我國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爲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本文將對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建構展開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構建;人文課程體系

一、人文素質教育概述

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透過知識傳授、環境薰陶以及社會實踐等中途徑將人類發展過程中所產生和積累下的優秀精神文明成果逐步轉化爲人的氣質、品格與修養,並形成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從實質上來講,人文素質教育應當屬於一種人性教育,是人文精神向人的品格轉化的過程中,其轉化的途徑便是教育,而對人的精神世界進行積極的、全面的塑造,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要實現對大學生的全面培養目標,提升大學生的身心綜合素質,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依託高校的教學資源條件,構建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已成爲當前我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二、人文課程體系建構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

以往高校在學生教育方面常常只注重學生專業知識掌握與運用能力的培養,對於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相對較爲缺乏,同時人文素質教育本身也包含多方面內容,如單獨偏重其中的部分內容,也是不利於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因此,在人文課程體系結構的過程中應遵循全面性的原則,將大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作爲評價課程體系質量與科學性的根本標準,全面把握好文化、政治、道德、審美、勞動、身心素質等各個方面教育的均衡性,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

(2)綜合性原則

在高等教育中, 文化素質是基礎, 人文素質是基礎的基礎。人文素質對專業能力的養成和適應未來專業需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 必須轉變專業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事、 如何謀生的狹隘觀念, 樹立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並重的綜合素質觀念,堅持綜合性的人文課程體系建構原則,爲大學生未來的長遠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科學性原則

在高校人文課程體系建構的過程中應注意遵循科學性的原則,首先應在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與作用的前提下,對教學課程進行合理的設定,應以實現教學目標,充分發揮教育作用作爲課程設定的出發點,避免人文課程設定的隨意性與盲目性。同時,要將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透過專業課程的優化設定,將人文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專業教育當中,提高人文教育的有效性。此外,隱性教育的作用能夠在人文教育中發揮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根據實際條件設定一系列的隱形教學活動及教學課程,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人文教育的精神及內涵融到自身精神品格當中,實現人文教育的目標。

(4)實踐性原則

人文素質教育不應僅停留於課堂教育當中,還應更多的走入到社會當中,透過讓大學生參加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感受人文精神內涵,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因此,人文課程體系建構還應遵循實踐性原則,可定期組織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服務,讓學生走進自然及社會,在實踐中拓展精神世界,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正確理解和處理人、社會、自然三者間的關係,形成更加積極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三、高校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

(1)學科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

人文課程體系是一個複雜的課程體系結構,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經過長期的研究與歸納,目前高校的人文課程學科體系可大致分爲八個大類,包括中西文化(含科技)教育、中西文學教育、藝術教育、哲學教育、經濟與管理教育、 心理與健康教育、語言教育以及綜合教育,每一類又會根據實際需要設定若干門課程,爲確保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全面性,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每一大類中選擇一門或兩門核心課程,對於其他課程可作爲選修課程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既滿足學生主觀意願與需求,也能夠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

(2)活動課程體系的建構

活動課程在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中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結合自身實際條件,與教學資源的實際配置情況,針對高校不同專業的學生,設定與之相適應的並能夠體現高校自身特色的人文活動課程,如定期組織的校園學術講座;受到學生廣泛喜愛的校園文化活動;接觸社會與自然的`其它人文實踐活動。

(3)環境課程體系的建構

環境對於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同時,環境也是隱性教育良好實施的載體,因此還應注意對人文環境課程體系的建構。要發揮出環境對於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潛移默化的深遠作用,可從三個角度着手切入。首先是校園物質環境角度,可以從校園內的基礎設施與物質教學資源着手,如教室佈置、校園設計以及文化宣傳櫥窗及校內宣傳板的佈置上應充分體現其人文性。其次是校園精神環境角度,可以透過宣傳學校的科學教育理念,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塑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打造紮實嚴謹的學術風氣,加強積極的價值觀的宣傳,從而對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積極的影響。最後是校園制度環境角度,可以透過完善學校的各項保障制度、健全評價機制來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爲人文素質教育目標的良好實現提供必要的支援與保障。

四、總結

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的開展是爲社會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必要條件,因此,高校必須結合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積極採取措施對人文課程體系進行完善的建構,提高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效率與質量,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也爲社會的發展輸送更加強大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黃正泉,成星.試論文化生態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柔性啓示[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