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

學問君 人氣:2.29W
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
摘要: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關鍵詞:數學課堂;問題情境;創設方法;教具演示;動手操作;運用多媒體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問題情境是指能夠激起學生情感體驗的一種問題背景,其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由於教科書的編寫要考慮到實用的廣泛性,書中呈現的問題情境難以滿足課堂教學的要求,因此,新課程提倡教師根據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和教學的具體環境,大膽而創造性地創設問題情境。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若用學生所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來創設問題情境,就會使學生親臨其境,喚起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爲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結合學生實際巧設問題情境,激活數學課堂,使課堂豐富多彩,生動活潑,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在第三學段(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才能巧設問題情境,激活數學課堂呢?筆者認爲創設“問題情境”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用教具演示巧設情境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貼近生活實際是新課改一個比較鮮明的特點,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學習中體會生活,是提高新課程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數學教學中,運用教具(實物或掛圖)創設情境,能增加數學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教具除了常用的作圖工具外,還有常見的模型,如:正方體、長方體、圓錐等。另外,教學掛圖、生活用具也是常用的,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內容還可以自制教具。
        例如在教學“圖形認識初步”時,可以運用豐富多彩的圖形(案)來進行直觀的教學。如用正方體堆放不同的實物圖來進行“三視圖”教學;又如在講解“圖形的旋轉”時,藉助於“時鐘”這一實物,學生很直觀地就理解了旋轉的定義並知道了“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概念。又如例舉一些生活中對稱的圖形來進行“對稱性”的教學等。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善於挖掘教材與生活的聯繫點,用教具巧設情景,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用實例巧設情境
        在推進新課程改革中,教育家指出:教師要儘量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從生活中引入的,儘量從生活中引入。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的教師一般都體會到:概念、定理等是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教師不易講解透徹,學生也不易理解深刻。對於這樣一些比較抽象難懂的知識板塊,我們如果直接講解,學生往往會出現死記硬背、概念混亂、錯誤疊出等狀況。這就要求教師能根據課本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巧設簡單易懂的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進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整式的加減中的“同類項”一節時,有個教師沒有用直接講解的方式,而是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他在上課時先拿出準備好的8小袋紙製硬幣(面值爲1元,5角和1角),要同學們分小組數一下各袋有多少錢。結果出現了這樣的三種情況:有兩個小組的同學是把硬幣一個一個從口袋中拿出來,邊拿邊加數:5角,1.5元, 2元……(都在兩分半鐘後得出共48元);有四個小組的同學則是把1角的硬幣10個10個的拿出來,把5角的2個2個的拿出來……(都在二分鐘後得出共48元);還有兩個小組的同學則是先將硬幣倒在桌上,然後把桌上的'硬幣分成三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後分別數出每一堆的數量……(最快的在一分十五秒後就得出答案共48元)。顯而易見,最快的小組採用了先分類再計算的方法,至此,教師才點出在整式中也有一種類似的分類,那就是“同類項”。課後,有同學說:原來合併同類項和數錢的道理是一樣的啊。
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經常運用實例巧設情境,讓學生參與經歷和體驗學習過程,那學生就會願學、樂學,就會自覺、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
        三、動手操作巧設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布魯納也曾說: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教學中,教師就應該讓學生主動去體驗、探索、構建數學知識,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態度。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新知、嘗試成功。
        例如,在講解三角形三邊關係時,筆者提前一天讓學生準備了4根小棒(4cm,5cm,12cm,13cm各一根),開始上課就提出問題:“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首尾順次相連而成的圖形,那麼是不是隻要給出三條線段就一定能構成三角形呢?”接下來就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自己動手拼接、嘗試。最後三角形三邊關係是由學生在操作、觀察、思考、討論概括中得出來,學生嘗試到了成功的快樂,不但掌握了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信心和興趣。        四、運用多媒體巧設情境
        媒體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動的特點,運用媒體創設情境,可使抽象概念具體化,使難理解的問題容易化。例如,在教學“平行線的性質”時,利用計算機裏的幾何畫板,畫出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當轉動“第三條”直線時,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度數也發生變化,但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始終未能改變,透過演示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平行線的性質。又如,在教學“數據的表示”時,讓學生在計算機教室裏上課,利用Excel折線圖、條形圖和餅圖(即扇形圖)來對一組特定數據進行分析,然後可以很直觀地看到這組數據的某個特性,學生也能很好地對自己親自收集的數據進行表示和分析。透過使用多媒體巧設問題情境,學生會興趣盎然,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進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