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現代資訊技術促進教學現代化

學問君 人氣:3.18W
現代資訊技術促進教學現代化
[摘  要]:資訊技術的,的普及,使觀念與手段的更新成爲可能。本文就在當前形勢下如何利用現代資訊技術促進教學現代化進行了說明,並透過學校資訊化建設實踐詳細闡述了具體實施方案。從智能性資源、知識性資源、技術性資源、環境性資源等各種教育資源方面具體的,從教育者的角度分析,並針對學生特點及現有條件就如何促進現代教育的現代化作了詳細說明。最後就現存的也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資訊技術 教育環境  目標和原則  策略 教育的可用資源教師培訓 機 互聯網。

 1、背景
現代資訊技術的發展,爲人們提供了先進的教學技術和豐富的資源。從而使人們對學習的意義、目標、、過程和方式的認識,發生了越來越快、越來越大的變化。未來的是學習化的社會,未來社會中的人們必須終身不斷地學習,而且必須學會自主地學習。以資訊技術爲支撐的先進的教學技術和豐富的學習資源構成的學習環境,爲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提供了實現技術和實現。研究"在資訊化社會中的學校如何教學生學會學習"的問題就很有意義。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環境,讓學生在沒有任何畏懼心理的環境下參與學習,讓學生在有足夠大的自由度的情況下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需要學習的知識,既是對教育的尊重,也是對學生人性的尊重。 
     
2、 資訊技術環境下優化教學的目標和原則 
    在當今班級教學制度下,構建一個有現代資訊技術學習環境支援的、以“以學生爲本”爲基本原則的,“平等、民主、合作”的班級。在這個環境中,有可能促成教師和學生一次又一次地共同實現教與學過程的改善。從而讓傳統教育向資訊化的教育一點點的靠攏。逐步尋找到一條通往現代教育的較好路徑,力爭儘量早一點地、多一些地培養出在資訊化社會能走在人類社會前列的人才,應該成爲當前中小學推進資訊化的主要目標;對資訊技術環境下的學科課堂教學策略加以研究,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是中小學推進資訊化的主要任務。 
     在推進教學資訊化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人本性原則 從學生的實際學習基礎出發,以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爲本,以幫助學生獲取終身的學習經驗爲本,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教師的持續發展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 
    開放性原則 教學的目標開放:教學的內容開放:面向學生的經驗世界,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面向浩瀚無邊的網絡資源;教育資訊開放:教育空間和資訊溝通渠道多元化:課堂內外結合、學校內外互補、互聯網局域網溝通,鼓勵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走進網絡;評價標準開放:多角度評價,多標準判斷,允許幼稚,寬容錯誤,鼓勵標新立異。 
    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給學生自主的空間、選擇的機會、體驗的環境和表達展現的舞臺。 
    整合性原則 堅持以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爲目標,在適宜的時空下 ,把方方面面的可用教育資源加以合理的組合,不斷完善教學系統,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環境。 

3、 研究的策略: 
3.1 建設技術性資源。 
    在資訊社會中,智能性資源(教育者、被教育者、家長)、知識性資源(教科書、圖書館與影視庫、各類知識數據庫)、技術性資源(儀器、設備與教學工具、傳播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教室、因特網、數據處理及其它工具軟件包.....)、環境性資源(政策性、人際性資源、校舍與設施周邊環境和社會狀況、地域文化和觀念......)等是教育的可用資源。而技術性資源是促進教育發展和教學改善的最基礎的物質條件。 
    以我校爲例:我校的資訊技術資源開發的基本路徑是以建設帶動,以應用促進開發。 
    2002年,學校的技術資源開發爲“充分運用現代資訊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努力提高教學效益”的目標服務,學校建了兩間共100臺的計算機教室;安裝了多媒體的雙向控制教學系統;爲初一教師配置了工作計算機;進行了全員培訓計算機操作技能和CAI課件的製作培訓。學校開發研製了一批用Powerpoint製作的演示課件和用Authorware集成的知識素材。這些課件和教學素材有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習習慣,有助於學生的思維訓練,對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作了有益有效的工作。然而,這一階段的技術資源基本上是爲方便教師的“教”而設計開發的。 

    隨着的深入,“資訊技術的開發建設不僅爲教師的“教”服務,更應該爲學生的學服務”的觀念逐漸強化。學校增建了機教室、課件製作室、閱覽室,一批骨幹教師開始在“主題”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開發了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過程的交互式教學軟件,製作了可以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的複合型的課件。在資訊技術環境下實現的師生交互,同學間合作,使學生的感覺逐漸從“被牽着鼻子走”變成“張開思維的翅膀”,逐漸從被動的思考轉化爲主動的思考。但是,就這時學校的技術環境來說,還無法滿足部分學生快速增長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也難以實現的較高教學期望值。我們顯然需要一種更新的、更能與特徵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於是,建設與lnternet相連的校園網成爲深化研究的突破口。 
    2003年8月,我校的校園網初步建成。校園網的WWW服務器與Internet相通,師生隨時可以自由上網瀏覽查詢。四通八達的“資訊信道”爲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環境、爲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援。學校使用的“科利華”校園管理軟件,覆蓋了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學籍管理、人事管理、財產管理、圖書管理…… 

3.2 開發知識性資源 
    建構平等、民主、合作的學習環境,僅有先進的技術物質環境的支撐是不夠的。還需要豐富的知識性資源。學校還應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研究創新,例如:對構建學科教學主題知識庫(主題網頁羣)和知識庫(主題網頁羣)進行教學做出嘗試。 
    (1) 確定學習主題。把學生當前需要學的知識與“以學生獲取終身學習的經驗爲本”的思想結合起來,在學生的學習需求,分析學科教學目標以至對與其相關聯的其它學科的課程進行分析後,確定學生學習的某個主題,圍繞學習主題進行階段(單元)教學設計。這種主題可大可小。有時是學科教材上的某個單元,有時是某冊教材中的同類課文,有時是某學科幾冊教材中的關聯部分……。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不拘一格。
(2) 組建主題知識庫。以“有利於學生圍繞學習主題進行意義建構”爲目的,創設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情景。在製作主題網頁時,既注意知識內在結構的關聯性,又注意知識內容的廣博和精深;既收集與本校教學任務相關的知識資訊,又重視最新發現和最新成果的方面的資訊。同時製作時還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追求網頁設計的高品位,製作技術的高質量,表現手法的性等,儘可能地使主題知識網頁的每一個接口都很美,都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薰陶。 
    (3) 建設班級、個人網頁。班級和師生的個人網頁是團隊智能的集合,是個人的思想、能力、興趣、品味的充分展現。也是十分豐富的教學資源。 
     
3.3 優化智能性資源。 
    在各類資源中,唯有智能性資源---人,是唯一必要資源。 
    (1)  教師培訓—- 智能性資源開發的重要方面。 
    ①  教師要率先成爲會最學習的人。人,尤其是教師,作爲教育的第一重要資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緊跟時代,更新觀念。因爲我們在昨日受教育,卻在今日教育明日的主人。之中觀念滯後的必然,應該喚起教師更加執着地學習。資訊化的教育環境(首先應包括學習環境)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地將校長、教師、學生在知識面前置於平等的地位。教師要成爲資訊時代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必然需要更加關注學習,更加會學習。 
    資訊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教師的素質水平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最起碼的是:需要教師帶頭學會使用現代資訊技術,並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幫助自己學習,體驗基於現代資訊技術環境的學習過程,然後才能帶領學生去學習。在推進學校資訊化的過程中,把學校建設成學習型組織,讓教師率先成爲最會學習的人。支援鼓勵教師博覽羣書,吸取新知識,涉足新領域,增強文化底蘊,提高人文素養。鼓勵教師們要充分利用獲取更多的知識以便應用於教學過程中。

     
    ②  給教師插上“資訊技術”的翅膀 
    分階段分層次進行機操作技能的強化培訓。 第一個層次:全體教師的培訓。第一階段: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用Word進行文字處理。第二階段:用PowerPoind製作演示文稿或簡單課件,用Excel管生學籍和成績,掌握互聯網上的常用操作技能。第三階段:用Frontpage和更多的工具製作交互式課件、網頁、進行圖片處理……。第二個層次是對計算機學科教師和骨幹教師的培訓。對這個層次培訓要求更高:瞭解IT行業的最新成果,掌握計算機市場的行情資訊,超前1—2步掌握最先進的各種製作平臺工具,對校園網進行常規的管理、維護,還能設計開發部分操作平臺,移植、改造部分操作平臺。一句話,計算機學科教師不僅要承擔學校常規的資訊技術開發、建設、維護工作,還要承擔師資的校本培訓任務,定期培養出資訊技術的骨幹教師,保證骨幹教師隊伍象滾雪球一樣逐年擴大。 
         
    ③  給教師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 
    在推進資訊化教學的全過程中,都應該十分在意用新的教育價值觀來評價教師的教學。對“主題(單元)教學的評價,應該說,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價值,階段性的教學過程的質量被主要地表現在“指導幾乎每一個學生的、路徑”方面的謀略藝術上,而不在於教師的表演藝術如何。“幾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纔是教師教學水平的寫真”。在評價的過程中,尤其不去計較教師在傳播中的一時的缺憾,讓教師有一個相對比較大的自主空間。同時,還應該在意讓教師自己評價自己。在資訊技術環境下,學校領導更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因爲教師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識,是在其自主行爲的過程與後來的體味中逐步實現的,是在自己越來越重視自己對自己的價值判斷的的過程中的。從某種意義上看,只有自主意識較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自主意識的學生。 

    ④  給教師一個既有壓力又充滿溫馨的氛圍 資訊技術環境下自由開放的.言論空間,多條資訊溝通渠道,爲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人際關係、爲教學過程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條件。學生、家長、教師的網上求助、青年教師對老教師的期望、教職工對學校的建議、各類人員的留言,有鼓勵讚賞,有批評責問……,不僅密切了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同事關係、幹羣關係,還拉近了家長和家校的聯繫。在這種環境下,學校和教師都多了一份監督,工作多了一份壓力,人際間多了一份溝通,同時也多了一份溫馨。面對一個全新的資訊化的環境,學生、家長、教師、校長都在學習,都在適應,都在養成。資訊技術環境下的學校是沒有“柵欄”的,平等的人際關係、民主的學校管理,開放的資訊信道,教師們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中學習、學習、再學習,少了些盲從,多了些思考;少了些瑣碎,多了些大氣,一次次實現自我超越。 
     
    (2)  教學生學會學習----開發智能性資源的核心 
    ①  學生學習需求。 學生的學習需求是學生所擁有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教師的責任之一就是在自己教學的全過程中,(包括備課、上課、課餘輔導……)都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去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狀況、瞭解個人的學習風格和期望、個人的學習興趣和特長;瞭解學生周邊有哪些促其發展的資源;只有在充分分析學習需求的情況下確定的學習主題和按照主題作出的教學設計,才能夠“通教知學”,具有最實用的價值。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環境,在校園網上開闢的師生信道,有助於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老師的水平顯現就在於地確定學習主題和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很顯然,對教師來說,這就是一個過程。 

    ②  讓學生學會使用機和。 在資訊技術課和其它一些學科的教學中,儘量早地使學生學會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幫助自己。計算機和漢字的錄入速度,網上查詢、獲取、整理、處理、儲存及表達資訊的能力,都是教學中首先解決的。無論什麼形式的教學,學生只要是在網絡環境中學習,就必須首先掌握上述技能。而學生,也只有在輕鬆自如地運用計算機網絡學習技術的狀態下,才能真正走進計算機,走進網絡文化圈,從而真正感知計算機的神奇和奧妙,感知網絡文化新穎和靈動。過去,教師習慣把語文、數學稱爲工具學科,在中教師們越來越感到:計算機學科是“工具的工具”學科。爲了適應非計算機學科教學改革的需要,首先需要改革計算機學科的教學,首先教給學生在網上學習所必備的計算機操作技術。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資訊技術學科的教學應該沒有嚴格的結構順序,教學應該不拘一格,現行的資訊技術學科教材很難完全適應各個學校的教學。取多種教材的適用部分進行重新組合後用於教學,不失爲一個好辦法。另一方面,學生在使用資訊工,應該得到的服務包括:網上豐富的學習資源,方便快捷的檢索、各部分資源之間暢通無阻的連結等等。 
    ③  提倡“獨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學習 在網絡環境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學生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改善教學過程,提倡“獨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學習的目的意義,對於某個具體的學生而言,並不在於探索到什麼成果,而在與養成好的習慣。提倡“合作研究”以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品質,懂得平等協作的重要性,這是一個人在人間生存和參與構築未來所必須具備的品質。教學中,教師不僅領着學生一步步走向知識,而且引導學生一步步去發現探索知識。 
   
3.4拓寬環境性資源。 
    在研究過程中,還必須十分重視環境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爭取領導的重視、爭取政策的傾斜、贏得社會的信任、得到家長的支援,才能使資訊化教學的研究順利進行並取得成效。 
     
4、在資訊化過程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人類創造了互聯網,互聯網正在改變着人類的一切。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互聯網又是一把雙刃劍。網絡技術的給學校提供了各種機遇,給優化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援,但同時也給學校教育帶來新的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學的全過程中,都必須認真思考和提前準備,如何在教學生學習現代資訊技術的同時,教學生在網絡化的環境中學習做人。一些有識之士說,如果僅就傳授知識而言,計算機、互聯網幾乎可以取代現行的學校的功能。然而,在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方面,在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和薰陶方面,現行學校的功能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對中小學生而言,最重要的還不是掌握多少計算機的操作技術及網絡的知識,而是培養他們正確的的網絡法紀觀念,網絡道德觀念,網絡責任意識等等一系列資訊化社會所必需的非智力的素質。因此,無論資訊技術發展到多麼先進程度,無論資訊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多麼廣泛,教學生學習做人依然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教學生學習做人始終是教學的第一任務。 
     
[]
黎加厚  《基於現代教育技術的資訊教育》  《電化教育》 1999.7
烏美娜  《教學設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