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醫學生物資訊學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1.1W

摘要:醫學生物資訊學是應用計算生物學和生物資訊學爲研究基礎和臨牀醫學的一門學科,是計算機科學、資訊科學與醫學的交叉學科。雖然這門學科在我國已開設了一段時間,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文章從醫學研究工作者和臨牀醫師的角度,分析了醫學科學研究和臨牀醫療工作對醫學生物資訊學人才培養的需求,提出從加強醫學生生物資訊學思維培養,強化醫學生物資訊學專業人才實踐和綜合能力培訓兩個方面對醫學生物資訊學教育模式進行改進,以期透過二者的配合和銜接,使醫學生物資訊學真正成爲有效連接基礎研究與臨牀醫療的橋樑,滿足現代醫學研究和醫療發展的需要。

醫學生物資訊學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論文

關鍵詞:生物資訊學;醫學;教育;建議

生物資訊學(Bioinformatics)是一門發展迅速的生物學分支學科,由生物學、計算機學、資訊管理學、應用數學及統計學等多門學科相互交叉而形成,本質是利用計算機技術解決生物學問題,透過資訊的處理和整合實現發現和創新。它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①生物數據的收集、整理、存儲、檢索、加工、分析和整合;②生物系統和結構的建模;③與生物科學相關的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這個範圍還在不斷的擴增中[1]。醫學生物資訊學是指以醫學研究和臨牀應用爲中心開設的生物資訊學,本文討論的內容主要圍繞醫學生物資訊學展開。近20年來,互聯網、數據庫和計算方法的發展,爲生物資訊學的研究提供了更爲廣泛和靈活的方法;多種模式生物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功能基因組、蛋白質組研究的開展,各種高通量生物實驗技術快速發展爲生物資訊學,提供了更大研究空間的同時,也對海量的生物學數據進行有效地挖掘和整合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以基礎研究與臨牀醫療結合爲宗旨的轉化醫學的興起對銜接二者之間的橋樑———生物資訊學,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對生物資訊學人才的熱切需求,以及上述機遇和挑戰導致了生物資訊學專業在全世界的蓬勃發展。以美國爲例,在1999年之前,全美只有6所大學設定有計算生物學與生物資訊學專業,而到2002年,則有31所大學設定了計算生物學與生物資訊學專業博士學位,其中有12所大學是在2001年~2002年之間設定的這門專業[1]。這些大學通常以生物學、生物統計學、計算機科學或者生物醫學資訊學爲依託設定這門專業,不同大學對該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也有所不同。在我國,很多高等院校將生物資訊學作爲專業課程設立,醫學高等院校也逐步將其作爲基礎課程或選修課設立。作爲一門新生學科,生物資訊學在大部分院校尚處於探索階段,沒有成熟完善的教育模式可以借鑑[2]。在這種情況下,來自前期已畢業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對生物資訊學教育模式的總結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作爲一名臨牀醫師和醫學研究人員,筆者深刻體會到在實際工作中,無論是自身合理應用生物資訊學知識進行思考和設計,還是找到能夠迅速融入並滿足實驗室研究和臨牀工作需求的生物資訊學專業人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本文作者就自己的一些切身體會,結合文獻和思考,對我國醫學生物資訊學人才培養列舉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希望能夠在生物資訊學教學模式的完善中起到微薄的助力作用。本文着重探討資訊技術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側重於醫院資訊管理和資訊系統建設方面的醫學資訊學(Medical Informatics)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理想的醫學生物資訊學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這三類人的集合:①計算機專家,掌握計算機算法、計算機語言、軟件、數據庫結構和相關知識框架,以及硬件知識;②生物資訊學專家,具有熟練應用計算機儲存、處理、分析和整合相關生物資訊的能力;③基礎研究或臨牀工作者,具有查閱文獻,提出生物學或臨牀醫學問題,合理使用上述生物資訊學來思考、設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能收集和正確提供用於研究的初始數據。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想讓臨牀醫學專業學生或醫學生物資訊學專業學生同時完成以上3個方面的培訓顯然不切實際。理想的培訓模式,是透過對臨牀醫學專業和醫學生物資訊學專業學生不同側重的培訓,再透過二者的合理分工和配合,來滿足以上3個方面的需求。對醫學院校學生,尤其是醫學研究生,生物資訊學培訓的內容應側重於對其計算思維能力和資訊學應用能力的培養,目的是使其能熟練地從生物資訊學角度發現和提出生物學或臨牀醫學方面的科學假設,針對該假設設計合理的研究方案,併爲後續研究提供正確的初始數據;對以生物醫學爲中心的資訊學專業人才培養,內容應側重於對其計算機技術和生物資訊學在醫學實踐應用方面能力的培養,目的是與前者配合,指導並幫助其完成科學假設的設計,對前者提供的初始數據進行管理、存儲、檢索、分析和整合,以及完成更高要求的計算機技術方面的應用,例如應用軟件的設計,生物系統和結構的建模,等等。

1 醫學生的計算生物學與生物資訊學思維培養

本部分特指醫學專業學生的'生物資訊學教學,部分醫學院校開設的醫學生物資訊學專業教學將在下一部分中提及。無論是醫學基礎研究,還是以循證醫學爲代表的臨牀研究,生命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都遵循發現問題→資料查詢→預實驗→提出科學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說→資料查詢和結果分析→科學理論總結的基本思路[3]。在這個過程中,計算生物學與生物資訊學不僅是進行資料查詢和結果分析的重要工具,更應是在提出科學假設和實驗設計階段就需要貫徹執行的理念和思維方式。換言之,具體的生物資訊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一樣都是驗證生物醫學假說的實驗方法,是將一個生命科學假設用計算和資訊學思維方式表達和實現的過程。在我國,絕大部分醫學基礎研究和臨牀研究課題都是由醫學院校畢業的臨牀工作者設計和申請的。由於臨牀醫師大都承擔了繁重的臨牀工作,申請者親自完成課題的機會很少,獲批課題的具體實施及數據管理、存儲、檢索、分析和整合多由研究生或實驗室工作人員負責。因此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生物資訊學與具體課題耦合,即將一個科學假設用計算和資訊學表示並有效實施的思維和實踐培訓,纔是醫學生生物資訊學培訓的中心內容。由於我國臨牀醫學教學採用長學制(5年、7年或8年)教學,對實踐性和針對性都很強的生物資訊學而言,過早或過於籠統的培訓都顯得意義不大,所以筆者認爲針對醫學生的生物資訊學培訓安排在研究生階段是比較合適的,教育中心是以醫學研究需求爲指導,強調資訊學思維培訓和實踐操作。具體提出的建議有兩點

一是根據學生專業背景調整理論教學內容。醫學院校學生的數理基礎、計算機基礎及統計學理論基礎不能和工科院校的學生相比,醫學專業包括基礎醫學、臨牀醫學、口腔、預防等專業,涉及廣泛,各個專業背景的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需求不盡相同。因此在理論課程上,要根據不同的專業背景和研究內容形成“個性化”的培養方案,目的是讓學生有選擇有針對性地掌握相關生物資訊學內容,例如數據庫的類型和選擇,常用軟件的種類和應用等,同時又不會對過於高深的生物資訊學理論產生反感。

二是結合研究生階段的課題,開展研究內容模擬和實踐操作練習。爲了更好的配合研究生階段的課題,可將《生物資訊學》開課時間調整到研究生階段的第三學期,即在學生進入課題研究階段之後,讓學生在清楚面臨的課題內容後,有針對性地學習在完成課題過程中要使用到的知識、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包括文獻查閱、儲存、編輯,核酸序列查找和同源性比對及進化分析,PCR引物設計,基因功能、結構預測,調控元件及轉錄因子預測,蛋白質基本理化性質分析,跨膜區及信號肽預測,二級結構和空間三維結構的預測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會大大提高。爲了解決上課時間與課題時間衝突的問題,可以採用生物資訊學授課老師加入導師組成員,透過網上教學和答疑、夜間授課、集中授課與個別指導結合等多種方式靈活解決。

2 以醫學爲中心的生物資訊學專業人才培養

如果說對醫學生進行生物資訊學教育的目的是使其學會將一個生命科學假設用計算和資訊學表示,並正確提供初始數據,那麼以醫學爲中心的生物資訊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就是使其學會用計算機學和資訊學處理並證實科學假設的過程。具體的內容包括,與實驗室工作人員和臨牀醫生配合,從計算生物學與生物資訊學角度指導並幫助其完成科學假設和課題內容設計;在課題實施階段對後者提供的初始數據進行管理、存儲、檢索、分析和整合,以及滿足後者更高要求的計算機技術的需求,例如應用軟件的設計,生物系統和結構的建模,等等。目前,計算生物學與生物資訊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主要有3種:

①以生物學爲中心的多學科培養模式。理論教育以生物學爲中心,在6~9個學期內陸續完成生物學部分課程(相當於普通生物學系1/3~1/4課程)的選修,然後根據興趣和實際情況選擇一個相關實驗室完成研究生課題。這種培養模式被大多數綜合大學採納。

②以工程設計爲中心的培養模式。

③以醫學爲中心的培養模式。

指以醫學研究和臨牀應用爲中心設定計算生物學和生物資訊學,絕大多數由醫學院校設定,側重生物資訊學與臨牀醫學的結合。在進入課題階段之前會有1~2年臨牀相關概念和資訊的培訓,主要開設的課程包括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與基因組學、化學與物理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統計學等,甚至包括部分醫學課程,後期實踐階段通常選擇一個相關實驗室完成研究生課題。總的看來,醫學生物資訊學基礎課程設定與國際趨勢相符,也符合以醫學爲中心計算生物學與生物資訊學的培訓要求。但從近年生物資訊學專業研究生就業情況來看,確實存在素質參差不齊,學不能致用,不能很快融入研究工作等問題。筆者認爲,這種現象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改進:

①以職業發展和學位教育爲導向,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醫學資訊學教育和繼續教育體系。各醫學院校可在統一專業培養目標和定位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學科基礎和特色,結合學生畢業後的工作領域和就業方向,形成“個性化”的專業方向和培養方案。

②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形成以課程爲中心的教學團隊。現有醫學生物學教材內容寬泛、偏重理論,對實踐環節的指導較少,需要授課老師有選擇的挑選合適的內容並予以補充和完善。這對授課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能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有所取捨,強化重點。目前,各院校教學團隊和師資力量配備受限,建議可以課程爲中心,培養、引進學術帶頭人,從其他專業挑選骨幹教師兼任等多種形式,形成以課程爲中心的教學團隊。

③實踐教學與綜合能力的培養。生物資訊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要將“學有所長,學以致用”作爲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可以透過構建開放式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實踐教學基地等方式儘可能強化實踐操作訓練[4],後期部分學生可以結合個人興趣,本着雙向選擇的原則,將實踐階段訓練固定到導師和實驗室,並安排其參與完成某一項課題的設計、實施和總結,在整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強調知識的自我更新。

綜上所述,醫學生物資訊學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使生物資訊學能滿足現代醫療和醫學研究發展的需要,使醫學生物資訊學人才成爲有效連接基礎研究與臨牀醫療的橋樑,爲現代醫學的發展提供新途徑[5]。

參考文獻:

[1]Mark Gerstein,Dov Greenbaum,Kei Cheung and Perry L.Miller.An interdepartmental Ph.D.program i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The Yale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2007,40:73-79.

[2]倪青山,胡福泉,饒賢才,等.醫學院校生物資訊學實踐教學初探[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6):538-539.

[3]張樂平,馮紅玲,宋茂海,等.生物資訊學教學與醫科學生計算思維培養[J].計算機教育,2012,19(4):12-16.

[4]尋萌,陳豔炯,楊娥,等.《生物資訊學》教學實踐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6):1220-1223.

[5]Michael P.Cummings,Glena G.Temple.Broader incorpo-ration of bioinformatics in education:opportunities andchallenges[J].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2006,11(6):537-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