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網絡環境下任務型英語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55W

論文關鍵詞:大學英語 建構主義 任務型教學 網絡環境

網絡環境下任務型英語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的論文

論文摘要: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多媒體、網絡技術介入大學英語教學已日益普及,大學英語教學的結構和模式正發生着重大變革。"網絡環境下的任務型教學模式" 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任務型英語教學方法相結合設計教學活動,並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努力實現大學英語的教與學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並朝着個性化和自主學習方向發展的開放式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對於教學模式的改革提出要求:“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採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爲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化資訊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爲支援,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着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 《教學要求》強調了將多媒體網絡技術運用於英語教學,透過爲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無限的學習資源,充分的發展空間,來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促進個性化學習,滿足不同起點學生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積極探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善於調整教學策略,合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來改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資源匱乏,教學手段相對滯後的狀況,還要求教師具備課程開發和整合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題的能力。本文所提出的“網絡環境下的任務型教學模式” 正是朝着這一目標努力的一種嘗試。

一、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認爲,學習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的,而是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接受資訊,而是主動建構資訊意義,這種建構不能由他人取代。換言之,學習是學習者的主動行爲,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與吸收;學生的角色是意義構建的主動者,教師不再是學習的控制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

任務型教學(task based approach) 是建立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基礎上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英語教育的最新發展成果。該模式“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啓示下提出的外語學習途徑”(何安平,2002 ),是“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的最新發展,它以具體的任務爲學習動力和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爲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成就。教師圍繞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各種教學活動,學生透過這些語言活動完成語言學習任務,最終達到學習語言和掌握語言的目的。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教學活動進程的簡稱就是通常所說的“教學過程”,衆所周知,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包含教師、學生、教材等三個要素。在現代化教學中, 通常要運用多種教學媒體, 所以還應增加“媒體”這個要素。這四個要素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關地簡單組合在一起, 而是彼此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既然是有機的整體就必定具有穩定的結構形式, 由教學過程中的四個要素所形成的穩定的結構形式, 就稱之爲“教學模式”。

教學理論爲我們的教學實踐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和思路,教學模式則是教學過程中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在網絡環境日新月異的今天,爲了加快英語教學改革的步伐,我們要在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整合教學資源,完善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模式,努力實踐以學習者爲中心、以教師爲主導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二、教學模式的設計

本文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任務型英語教學方法相結合設計教學活動,並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傳承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秀部分,以教師提出的英語主題爲教學任務,強調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監督評估作用,學生透過多媒體網絡資源對任務涉及的問題進行搜尋探討交流,進而重建新的語言知識,提升學習者英語應用能力,拓寬其知識領域,使之具有創新型思維和主動獲取資訊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模式提倡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多媒體網絡資源發揮學習者的互動性和主觀能動性以完成學習任務,透過積極的感知、體驗、發現和創造,形成學生主動自覺學習的過程,將外語教學變得生動而有效,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努力實現大學英語的教與學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並朝着個性化和自主學習方向發展的開放式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網絡環境下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包括:課前準備(自學概括)— 課堂教學(獲得新知)— 反饋評估(鞏固新知)三個彼此關聯,相互承繼的環節。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該模式把教學目標的實現分散到幾個相互獨立而又關聯的教學任務中,在時間上貫穿課前、課上、課後三個階段。教學進程中的“任務”既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探討式任務,也包括教師給學生布置的語言訓練任務。在新課未學之前,學生透過教師佈置的任務,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結合教材對新課內容進行自學概括,課堂教學中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的講授指導相結合,使學生在自覺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建構語言知識,透過教師對學生任務呈現後的反饋評估來鞏固新知。

1.課前準備

語言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只有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纔會主動地進行自我探索和語言的實踐應用。在該教學模式中,教學任務的設計實施始於在新課開始前,教師把設計好的預習任務佈置給學生,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多媒體課件及教師上傳的網絡資源,隨着預習任務的完成,對新課教學內容進行自學掌握,並對與新課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有大致的瞭解,激發了學生課堂進一步學習的濃厚興趣。

2.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中包括以下幾個環節:課堂匯入,任務呈現,參與任務,操練運用。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語言教學應該置於有意義的情境中,而理想的情景使所學的語言知識可以在其中得到運用,所以要透過課堂匯入營造良好的語言發生情景,滲透任務相關主題,引發語言學習者興趣。任務呈現及參與任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對將要完成的任務進行詳細描述,規定學習者在任務終結時的成果,以及評價標準。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開始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學習語言知識,進行技能訓練,他們以配對的形式或小組的形式交流獲取資訊,表達意見。因爲有了網絡,所以分組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更可以在網絡虛擬的課堂環境,比如說論壇,討論區等,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學生學習的空間侷限性,利用無限的網絡空間,使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都融於其中,便利教學,使任務新穎化。教師則可以透過平臺監測大家的討論過程,並且及時給以指導和答疑解惑。同時該教學模式將學生利用網絡多媒體自主學習與教師的課堂知識講授相結合,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室的屏幕廣播、教學示範、師生對講等功能進行語言知識教學,學習的內容可以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進行,如課文的內容篇章知識, 語言難點等,但我們強調知識教學與任務相關,即知識本身應該是完成任務所必需的而學生在此前所缺少的。學生掌握新知之後是“操練運用”環節。這一環節是學生形成知識遷移,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關鍵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既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任務,又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要求設計一些與他們的生活、學習貼近的活動情景。

3.任務反饋及評估

透過學生在自主探索及教師課堂講授,學習者獲取知識,完成任務後,可以透過網絡或口頭報告的形式展示各自的學習成果, 其宗旨是在反饋的過程中形成並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共享羣體思維與智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評估部分應該對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如學生的書面作業、作品展示,口頭報告,幻燈片製作等,也要對教學模式中的.經驗和不足進行總結。這一環節中, 對於學生是練習鞏固新知,形成提高能力的關鍵環節,對於教師是對整個教學步驟進行反思總結的過程。教師還可以把課堂教學的課件以及課後相對的補充練習發佈到網上,讓學生把自己的作業及教學反饋資訊透過e-mail 或bbs 等方式傳給教師。

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是整個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教學手段的整合,高度重視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中的學生、教師、情境和教學資源四個要素,是一種以學生爲中心的積極主動教學模式。它能夠充分發揮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優勢,學生透過課前預習任務對新課的知識進行準備,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課堂授課相結合,實現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輸出,使學生獲取新知,再經過反饋評估環節,加深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最終完成語言知識的建構過程。

三、教學模式的實施

筆者以《新視野大學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一冊的第五單元the battle against aids爲例,談談該模式的設計實施。課前教師要求學生透過網絡或其他書面資料蒐集關於艾滋病的相關背景知識,如:what’s aids? how is it spread? 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aids? what do you know about world aids day? how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ids spread? 在課堂上教師首先播放關於艾滋病常識的紀錄片,然後讓學生結合紀錄片回答教師課前佈置的問題,由於課前有所準備,就使學生在新課之初就處於積極主動的能力狀態中,從而順利地匯入課文,激發學生的自主構建知識的熱情和慾望。在對課文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把 “the situation of aids in america(paras.1—3), local organizations’ battle against aids?(paras.4—6), the ways to combat aids discussed in the passage(paras.7—13)” 製成幻燈片,教師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引出並講解新知識點,學生結合幻燈內容回答問題,理解消化知識點和語言點。針對課文的最後一段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compare the situation of aids in china with that in america.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的同時可以利用教室的互聯網,以小組形式蒐集互相交流分享資訊,然後小組選派代表向全班報告。這樣在教師的指引下,透過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興趣盎然而又輕鬆地掌握了課文內容。

四、結語

在教育、教學的改革的過程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任務型教學法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在外語教學領域的運用,爲建構主義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實施創造了條件。建構主義任務型教學模式反映出外語教學目標與功能的轉變,從以教師爲中心轉變爲以學生爲中心,從注重語言本身轉移到注重語言習得過程,這種轉變符合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教學理念。教學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筆者願繼續努力,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驗證各種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努力探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學大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6.

[2]何安平. 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英語課程改革[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