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網絡環境下高校實踐性課程的研究性教學策略

學問君 人氣:2.03W

[論文關鍵詞]網絡技術;研究性學習; 
  [論文摘要]研究性學習是倡導以學生的自主性爲基礎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基於網絡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是以網絡技術爲媒介和手段來改變傳統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突出現代資訊技術教育的作用,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文章就網絡環境下<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研究型學習爲例,提出適合於課程實踐性較強的幾種新的教學策略. 
  隨着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逐步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由於網絡環境自身的特點能實現學習的交互性,透過人機對話與人工智能化,進行計算機各部件工作原理的模擬和仿真,實現資訊資源的共享.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網絡的超文字連結和資源共享,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國家教育部從2000年開始推出的各種課程教育計劃中把“研究性學習”作爲重要內容列入其中,首次成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這被公認爲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國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自主性、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已構成許多國家課程改革的突出特徵,如美國的“自然與研究”、“設計學習”,英國的“社會研究”、“設計學習”,法國的“綜合學習”,日本的“綜合學習時間”等,這類課程都注重和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科學探究和科學體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1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特徵 
  從課程發展角度來看,研究性學習課程及資訊課程的整合研究已成爲當前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網絡環境拓展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因此,倡導在網絡環境下開展自主性學習,其實質就是一種以網絡爲背景的探究性的教與學.它是以課堂教學的過程爲基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主,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交流與協作.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研究性學習,是指以網絡爲媒介,依據網絡的資源共享、交互學習、超文字連結等特徵,在教師或專家指導下,從理論和實踐中選擇和確定相應專題,以小組討論方式,展開組裝與維護綜合性活動.網絡環境下《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研究性學習的自主性與網絡環境的交互性 
  研究性學習內容的具體選擇與設計,可以根據學生、學校及課程的具體條件靈活地選擇.網絡自身的交互性特徵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採取豐富多彩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區的界限進行協作交流,如利用BBS、E-mail、網絡聊天室、電子公告欄等,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習夥伴之間,學習者與專家之間展開學習,討論問題,從而促進資訊的相互交流,這有利於提高學習者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1.2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應用性和網絡環境的生成性
  有效藉助網絡進行個性化學習,可以完善學生的智能結構,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計算機模擬有效結合,可以獲得實際應用的真切體驗.因此,藉助網絡環境可以減少實驗設備的投資,降低教學成本,同樣使學習者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進發.
  1.3研究性學習的靈活性、多樣性和網絡環境的廣泛性
  這門課程研究性學習正是有了內容廣泛性和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所以適應了學生羣體智能的多元傾向與學習方式的多樣性選擇.而網絡環境下各種可利用的資源豐富,資訊更新速度快,在教師有效組織的前提下,網絡環境可以爲每個學習者提供不同需要的學習內容和實踐對象;而各種層次的學習者,幾乎都可以在網絡環境中在線點擊或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習資源,從而產生探究慾望和積極性.網絡    環境的開放性和多樣性可以使學習者儘早形成合作、資源共享意識,同時,因爲學習參與過程,從而使學習者獲得尊重且產生成就感.
  1.4研究性學習活動環境、氣氛的愉悅性和網絡環境的趣味性
  哪裏有興趣哪裏就有記憶.研究性學習應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主觀要求進行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安排,如果以分組競賽的形式組織活動就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倘若教師安排的活動有吸引力,還能激勵學生樂學、好學的志趣,同時爲學生創造趣味性強、寬鬆活潑的學習氛圍,容易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係.因此,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習內容特點,把學習者提出的具有價值性的問題,以多媒體的方式將問題情景化,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習者增強學習主動性,產生探究的慾望,進而學會創新.
  2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模式建構
  2.1網絡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透過直接體驗和探究獲得直接經驗,其專題性、開放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角色是充當活動的組織者、情感的支援者、學習的參與者和資訊的諮詢者.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學生、資訊與手段等各要素的關係與功能開發,是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另一種功能性結構模式,是一種理想化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教師從觀念到實際操作都起到了質的變化.教師角色中的“知識來源”作用將由部分網絡替代,即技術承擔教師的部分角色.資訊資源獲取機會的均等性使得教師不再擁有控制知識的“專權”,而逐步向“夥伴與夥伴”的關係轉換.從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制定和成果的發佈到學習過程與學習的檢測評估,每個環節都是基於網絡環境進行的,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資訊技術和使用水平;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蒐集,要求教師具備透過網絡和電子資料熟練查詢和蒐集的能力;指導學生進行交流和給學生提供技術材料,要求教師具備很強的文字編輯能力;協助學生進行課題成果的展示,以及利用學生網頁發表學生的研究成果,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圖像處理能力,多媒體制作能力以及一定的網頁編輯能力.只有當教師熟悉並能熟練地運用新技術、新手段使之成爲指導學生學習不可或缺的部分時,教師角色的定位纔有可能科學而準確.
  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對《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不再是學習的主宰者,而是學習的幫助者.教師不再是惟一的資訊源,而是更多地注重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幫助學生如何才能更快捷的搜尋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如何使自己的知識成爲更適用更有效的結論並被別人接受和加以運用.
  2.2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2.2.1“個體活動”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