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改革論文

學問君 人氣:1.46W

一、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改革的實現途徑

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改革論文

1.第一課堂爲主,第二課堂爲輔

課堂教學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而以開設相關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第一課堂,則是重中之重。第一課堂有專職教師的教學、講解、薰陶與影響,有合乎培養目標需要且賦予一定價值取向的教材,因此,學校必須高度重視第一課堂教學,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充分發揮第一課堂在培養高素質人才中的作用。第二課堂作爲第一課堂的補充,是大學生拓寬視野、豐富學習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第二課堂主要是組織開展專題講座、名著導讀、名曲名畫欣賞、影視評論、文藝匯演、課外閱讀、體育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此外,社會實踐也是提升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

2.必修綜合課程爲主,選修課程爲輔

開設好相關的'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是決定第一課堂有效性的關鍵。首先,課程必須緊緊圍繞培養目標,以提升素質爲追求,精心選擇課程及其教學內容;其次,由於高職教育學制短,課堂上的時間極爲珍貴,而培養目標任務繁重,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好課時少與目標重之間的矛盾,精心編制綜合性教材,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再次,選修課程也必須高度重視,要有開設意義,遠離培養目標的課程堅決刪除,以節約學生的課堂時間,提升課程的針對性。

3.全員參與、全程滲透

加強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的體現,不是一種教育模式或分類。因此,高職院校通識教育部門全體成員必須共同參與進來,不僅是學校專任教師,學校領導更應如此,哪怕是後勤服務人員,只多方形成合力,纔能有效地實現教育目標。確立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觀,最終達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目的。

4.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儘管說通識教育肩負着重大的素質教育培養任務,但作爲高職教育的一部分,專業教育同樣必須滲透素質教育思想,與通識教育共同完成“五人”的培養目標,只有二者有機結合,目標實現才更爲科學、合理、便捷。爲此,學校高層領導必須將通識教育目標同事落實到專業教育之中,借專業教育之力共同完成培養目標的任務。學生在校的全方位空間裏,學習與生活佔了絕大部分時空,因此,學校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形成一貫的教育力量,使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學生的校園生活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課堂中的學習所得,生活是一個重要的體驗過程,爲此,學校應加強學生的生活管理,提升學生生活體驗質量,提高教學效果。

二、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改革的主要建議

1.提升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地位,全面認識通識教育的價值追求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通識教育邊緣化現狀,努力提升通識教育地位,必須改變通識教育附屬地位,提升到與專業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上來。通識教育肩負着培養“雙高”——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面,與旨在培養學生高技能的專業教育一樣,應受到學校高層管理的重視。高職通識教育存在的價值即在於它要培養學習者“高素質”,要充分發揮專業教育在培養學生素質上的功能,素質教育思想必須全面滲透專業教育。

2.全面貫徹國際化和全面服務思想

教育國際化,不僅在於培養目標上的“國際人”,教育國際化也包括培養過程國際化,如師生評價、師生國際交流等,教育國際化還包括教育資源輸入上的國際化,如合作辦學、聘用外教、借鑑國外教育教學及管理方法等。綜合來看,教育國際化有二層含義,其一爲與國際接軌,包括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式方法、課程教學內容等;其二爲資源國際化,利用資訊國際化等便利條件,努力汲取可供利用的各類辦學資源,爲我所用。作爲一類社會組織,高職院校能立足並獲得良好發展,有賴於它的能否作出應有社會貢獻及其程度高低。只有在全面服務的思想指引下,高職院校才能突破平庸的辦學行爲。

3.精心編制教材,打造優質課程體系

課程與教材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依託,而且,由於可用於教學的時間少而教學任務重的矛盾,決定了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必須精心編制教材,合理、科學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打造優質課程體系。按照前述分析,結合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培養目標,通識教育可開設如下必修綜合課程,身心健康課程、思政哲學課程、職業英語與外國文學、職業素養與發展、大學語文課、專業公共基礎與認知等。

4.引進或培訓專任教師,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由於高職院校通識教育邊緣化,能勝任通識教育的教師在當前許多高職院校都比較缺乏,而且大多爲兼職教師,師資力量極爲薄弱,特別是從事人文類課程教學的教師,爲此,必須依據培養目標的需要,全面提升通識教育師資水平。一是引進優秀教師,充實教師隊伍;二是加大培養培訓力度,努力提升教師的教育水平,不斷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重點並不在於教師的學科知識,而在於提升教學從事素質教育的能力,能透過教材中提供的大量資訊,充分發掘其中可提升學生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的素材,正面或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