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構建思想品德生活化的課堂

學問君 人氣:2.4W
構建思想品德生活化的課堂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於生活又以生活爲歸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想品德課堂原本是一個被師生所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體現着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然而,我們以往的思想品德課堂卻過於理性化,片面強調道德觀念的灌輸和道德行爲的訓練,遠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忽視了學生的成長需要,顯得過於成人化、政治化和模式化。所以,構建生活化的課堂,對師生關係、課程教材、教學活動進行意義重構,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和體驗,讓課堂源於生活
        《課程標準》中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爲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從學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生成活動主題。如一位教師在上《保護環境》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在課前採集自己所居住的地區周圍不同地方的水,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有的是從池塘裏採來的,有的是從小溪裏採來的,有的是從長江裏採來的,有的是從清江河裏採來的,還有的是同學們畫畫後的顏料水……其中,有一個同學採來的水引起了同學們的特別注意——從藥廠附近排水溝裏採來的。大家看了看,發現黑黃黑黃的;大家用鼻子一聞,直捏着鼻子說:“太臭了!”這時,老師提問:“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如果這樣的水流到了池塘裏會怎麼樣,流到了田裏會怎麼樣,流到了長江裏會怎麼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七嘴八舌議論開了。這樣,讓學生帶着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走進課堂,透過瞭解我們周圍的水已經受到了嚴重污染,進而從心底裏真正意識到了保護環境勢在必行。
        二、關注學生的參與和實踐,讓課堂貼近生活
        《課程標準》中指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在教學中,我們儘可能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將社會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引進了課程內容。如一位老師在教《有益動物是我們的好朋友》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在課前蒐集有關保護有益動物的典型事例,上課時就充分利用這些典型事例加以引導。一位同學講道,宜都市的清江河,由於高壩洲水電站工程蓄水後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星島湖庫區”,這幾年有成羣的大雁到南方過冬飛臨這裏。河邊有一位姓廖的夫婦,多次在晚上趕走打鳥的人,其先進事蹟上了湖北電視臺。同學們還列舉了本地個別餐館違法將有益動物列爲招覽客人的“特色菜”而被舉報查處的例子。同學們聽後大受教育,認識到在我們的身邊,傷害有益動物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需要我們每個人盡到自己的責任。 
        三、關注學生的道德行爲,讓課堂走向生活
        教育“迴歸生活”,吸引了學生,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開發了生活的教育價值。但是,這還不是教育“迴歸生活”的全部意義。教育“迴歸生活”的課程意義還在於:要高於生活,要以未來的視角引領生活,要幫助學生在真切的生活體驗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要實現尊重兒童和積極引導的統一。        我校有許多學生中午都是在學校吃午飯的,而老師們發現學生把家長給的午飯錢沒有進行合理地購買午餐,不是買了一些沒多大營養的零食吃了,就是買玩具花了。針對這種實際情況,一位教師在教學《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時,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模擬消費的情境實踐活動:請你用2元錢給自己設計一份經濟合理的午餐。接着老師出示了部分商品的價格表,如盒飯1元、汽水0.5元……由於活動和學生生活緊密聯繫,大家頓時興趣盎然。有的說:“我買兩個麪包1元錢,一根火腿腸0.5元,再買一瓶汽水0.5元,正好2元錢。”面對誘人的食品,孩子精打細算,買了2個麪包和一根火腿腸,顯然,填飽肚子是沒有問題了,而且還買了一瓶汽水來止渴,這當然是一份既經濟又合理的購物計劃清單。有的說:“我買2個燒餅1元錢,還買一杯牛奶1元錢,因爲牛奶很有營養,我最愛喝。”真是太有意思了,不但吃飽了,還買到了1杯自己最愛喝的牛奶,既是自己想要的,又很有營養,也是一份不錯的購物清單。還有的說:“我買一盒盒飯1元錢,這就已經吃飽了,水不買了,因爲早晨我已經從家裏帶來了,還剩下1元錢,我準備買一本練習本0.3元。這樣我可以節省0.7元,放進我的儲蓄罐,留着以後用。”真是太棒了,不僅想到了從家裏帶水,還用餘下的錢買了自己所需的練習本,甚至還知道節約一些錢儲蓄。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就有了儲蓄的意識,真是了不起,這真是一份非常不錯的購物清單。這樣一次嘗試購物活動,不但使學生進行了合理消費,而且幫助他們樹立了健康的消費意識和經濟意識,讓我們的品德教育真正地走向了學生的生活,增強了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另外,在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導行環節中,我們還十分強調道德要求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實際和生活實際。只有合情合理,學生才能夠接受,而且才能夠樂於接受。我們不能脫離實際來拔高道德要求的層次。如在孝敬父母的教育中,我們常設計這樣的題:“天氣很熱,你放學回家口很渴,拿起雪糕剛要吃,忽然看到媽媽正在廚房做飯,滿頭大汗,你會怎麼做?”同學們可能會脫口而出:“立刻把雪糕給媽媽吃。”可是我們都可以捫心自問一下,在實際生活中是這樣的嗎?生活中很可能是孩子手舉雪糕給媽媽吃,而媽媽卻硬是不吃;或者是在孩子的執意堅持下吃一口,再讓孩子自己吃。這時做媽媽的就已經感到很欣慰了,而絕不可能是媽媽自己吃而不給孩子。孩子能做到“先”讓媽媽,這樣做符合先人後己的道德行爲就已經很好了。如果我們要求孩子完全不吃,似乎顯得更爲高尚,但這其實是完全脫離實際的,這種脫離實際的拔高只會是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