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如何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5W

【摘 要】埃德加富爾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學習能力的重要性。而學校、教師的教學觀念也應從“如何教給學生知識”轉變爲“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惟其如此,才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培養出有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才能使學生真正適應瞬息萬變、知識不斷更新的學習型社會。文章分析瞭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何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論文

【關鍵詞】化學教學 學習能力 培養

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爲學生創造一個寬鬆的提問環境

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是啓發學生積極提問的重要前提。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創造寬鬆的氣氛,讓學生敢於提問,樂於提問。哪怕很簡單的問題,老師也要認真、詳細的回答,同時抓住機會引導學生怎樣提問更有意義,對於大膽發問的學生,特別是創造性的'問題要給予高度鼓勵,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

2.創設一定的情境

有意識的創設發現問題的情境慢慢向學生滲透提出問題的途徑。

(1)透過比較發現問題如在學習《硫》一節時,硫與鐵反應生成硫化亞鐵,而已有的知識鐵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鐵,將兩個化學方程式在黑板上同時列出,學生必然會提出問題:爲什麼兩種生成物中鐵的化合價不同?

(2)透過化學實驗使學生提出問題。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藥品有大理石,稀鹽酸和稀硫酸,老師分別演示稀鹽酸、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應。透過實驗現象的比較,學生必然會提出疑問:爲什麼不能用稀硫酸?

(3)讓學生參與某些理論的發現。學習《苯》一課時,首先給出苯分子的結構式,而實驗證明苯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錳的鉀溶液褪色,學生必然產生疑問:苯的結構式中的“單雙鍵”是怎麼回事?帶着強烈的問題意識學生必然會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解。

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的策略有很多,教師不論釆用哪種方法都要改變“自己是權威”的傳統觀念,不要把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學生,要鼓勵學生提問並平等地與學生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才能真正形成強烈的提問意識。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學好任何一門學科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提高自學能力的環節。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閱讀能教會他們思考,而思考則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對學習的重要性。根據閱讀要求的不同可分爲預習閱讀、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

1.預習閱讀,強化自主學習

預習閱讀是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預習提綱,帶着問題有目的的進行的粗讀。透過預習閱讀,學生了解所學知識概況,瞭解知識的結構特點,對課文的重點、難點及其他疑難問題做到“心中有數”,留到課上解決。如學習《硝酸》一課時,課設計如下預習提綱:

(1)純HNO3的物理性質有哪些?

(2)結合初中所學知識,HNO3有哪些酸的通性?哪些酸的通性比適用於HNO3?

(3)HNO3有哪些特性?

(4)除Cu外,其它金屬與濃、稀HNO3反應情況如何?帶着疑問聽課,能促使學生聽課時注意力集中,疑難點獲得解決之後會在大腦中產生深刻的印象,提高聽課效率。

2.課堂閱讀

課堂閱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適時的向學生提出的一種要求,這種閱讀以精讀爲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的向學生設疑,使學生產生思維障礙,此時讓學生帶着急於解決問題的迫切心情去閱讀課文,閱讀興趣和閱讀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學習《濃硫酸》一課時,在蔗糖中加入濃硫酸,蔗糖顏色逐漸變黑,體積膨脹,最後變成“黑麪包”,併產生一種刺激性氣味,這時教師提問“是濃硫酸的什麼性質導致了這些現象的產生?”並請學生閱讀濃硫酸的脫水性、強氧化性的相關內容,學生自然會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因此在授課過程中,適時地讓學生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外閱讀,拓寬知識視野

課外閱讀的目的是爲了擴大知識面,加深對課本知識的認知和理解。課外閱讀包括閱讀課外相關書籍和上網查閱等。透過閱讀課外相關的化學知識,可提高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苯》一課時,向學生講述化學家凱庫勒做夢研究苯的結構的趣聞,在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告訴學生老師的這些課外知識是透過閱讀課外書籍和上網查閱到的,如果你們養成這一良好習慣,也會獲得豐富的化學知識,同時還會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此來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三、加強學生思維訓練

發展思維能力,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是學會學習的重要標誌。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已有知識進行整理、分類、歸納、總結,將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構建起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習中要做到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判斷與推理、比較等邏輯方法的統一,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學習知識,做到舉一反三。其次,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內容及知識蘊涵的思維過程向學生展示出來,在解決問題時,教師要向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從而讓學生學會思維。例如:在學習《氧族元素》一節課時,我讓學生寫一個新化學方程式,將SO2氣體通入溴水使溴水褪色。絕大多數學生不知如何寫,有的學生甚至埋怨:沒有學過,怎麼會寫?我啓發學生從四個方面進行思考:

(1)該反應屬於氧化還原反應;

(2)SO2中S元素的化合價升高,產物中S的化合價必然爲+6;

(3)Br2中Br元素化合價降低,產物中Br元素的化合價爲-1;

(4)生成物爲H2SO4和HBr。透過這樣由淺入深的引導使學生知道如何下手思考這類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只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使走出校門的學生能適應瞬間萬變的社會,適應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史耀芳.學習策略及其培養[J].江西教育科研,1994.

[2]劉電芝.學習策略[J].學科教育,1997.

[2]陳希相.加強化學教學中的閱讀指導.中學化學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