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語文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論文

學問君 人氣:8.88K

新課程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美國教育家波利亞認爲,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也認爲,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產生認識需要,產生一種要學習的心理傾向,就能激發學習的動機。“學始於疑”,所謂“疑”就是困惑或不知,通俗講就是問題,是探究活動的起點。我國曆代的教育家都很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比如孔子提出了“每事問”的主張;宋代朱熹雲:“讀書無疑者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創造始於問題”,生動的概括了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遍存在以下傾向:

淺談語文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論文

一問一答。從滿堂灌到教學提問是教學的一大進步,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把“問題”當作組織教學的線索,採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教學內容仍然圍繞教師所謂的重點難點而展開,其結果是教師在教“教材”,很少顧及學生實際需求,忽視學生知識的生成過程你,造成課堂上教和學的分離。

問題設定缺乏科學性。“提問教學”在教學中的價值大家已有認識,但在教學中卻往往流於形式,缺乏科學性。具體表現在:

(1)針對學生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教師沒有足夠重視,在教學中仍按準備的教案進行教學,忽視學生存在問題;

(2)脫離學生的實際,要求學生圍繞教師所謂的重點難點質疑,逼着學生提假問題;

(3)忽視知識的生成過程,不管有沒有思維訓練,無端發問,一味求異,以求表面熱鬧。,

問題結果單一化。不同的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差異,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理解,很多教師卻習慣於用統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學生,習慣於聽到一種聲音和一種答案,把一個個富有個性的甚至不乏創造性的答案扼殺在萌芽狀態。

爲此,在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爲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完全由學生提出問題是不現實的,切實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師設定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集中和優化學生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一、營造寬鬆環境,讓學生敢“問”

就目前課堂教學而言,學生主動提問的現象並不多見,有的學生自信心不足,怕講錯;有的學生內向,不敢問;有的學生過分迷信鼠標和老師,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因此,教師應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引導學生敢想敢說敢問。

要善待學生提出的一切問題,比如對簡單幼稚的問題,教師要用讚許的目光,切不可輕率處理;對學生提出的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首先要肯定,然後與學生一起尋求解答的方法,切不可認爲學生在刁難;對富有個性化和創造性的問題,教師要加以鼓勵,根據情況因勢利導,透過集體思考或小組討論的形式探究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樣,學生就沒有精神束縛和心理負擔,上課自然會積極舉手、踊躍發言。

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愛“問”

雖然人有好問的天性,但積極主動的問題意識是靠後天培養的,這就要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情境有別於問題,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當學生接觸到學習內容與原有認知水平不和諧、不平衡時,學生對疑難問題急需透過解決的心理狀態。問題情境的設定必須依賴於問題,必須有助於問題的形成和提出。要使學生愛“問”,筆者認爲在教學中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創設疑境、疑點。

語文教學中的滿堂灌是束縛學生思維的桎梏,要使學生愛問,教師要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創設一種引發學生認知“衝突”的情境,促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在學習《琵琶行》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強調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學生會產生疑問:朝廷大員和歌女之間能有什麼共同之處,使得他們惺惺相惜?藉助這個問題再來分析白居易的生平就能使學生有較深刻的印象了。

2.以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實踐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熟悉、關心的日常生活常例最貼近學生生活,最能引起學生思維的共鳴,以此創設問題情境,學生也樂意去發現問題,也容易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利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知道問題無處不在,關鍵在於自己是否善於發現。如詩歌中的意象有什麼共同特徵、如何看待屈原的愛國情感的等等。

3.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提升問題意識。

人對新鮮事物都有好奇心,好奇心會驅使學生去探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內動力。教師的責任正是要不斷滿足並提升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如學生對史鐵生何時喪失行動能力以及爲何會喪失行動能力充滿好奇,教師從這方面引導學生來學習《我與地壇》就會較有深度。

在教學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教師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只是問題的設計者,探究時的參與者,結論的共同形成者。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力求設計的問題準確、精煉、針對性強。在討論時教師應注意自己只是一個參加者,不能包辦代替;但當學生遇到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時,還得充當點撥者的角色,對有關問題加以適當的說明;在問題討論結束形成結論的過程中,教師更應放手讓學生進行,但由於學生的知識面和經驗有限,對問題的總結往往不全面,用詞不當,教師必須幫助學生運用準確的語言形成科學的概念,以免給學生留下模糊不清甚至錯誤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