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新課改中物理教學的幾點看法論文

學問君 人氣:2.35W

摘要:對新課程改革的廣泛推廣,物理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新課改中物理教學面臨很多問題。本文就新課改物理內容和教學過程與傳統物理教學的程序作以對比研究。

對新課改中物理教學的幾點看法論文

關鍵詞:新課改;物理教學;基本功訓練;創新精神;內容現代化

圍繞新物理課程改革的推廣,物理教學的改革一步步地深化。新情況下有新問題,下面僅就我近來想到的、聽到的,發表一些個人看法。

一、基本功的訓練永遠不可少

楊振寧先生曾說過:中美傳統教育方法的區別之一是中國教育按部就班、嚴謹認真,而美國的教育是滲透式的,允許跳躍。物理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等基本功的訓練,永遠是物理課程的核心,也是我國物理教學的優良傳統,舍此談不上什麼科學素質教育。在我國傳統的物理教學中適當地引進滲透式的教學方法,作一定程度的'跳躍,可使學生不過分地依賴教師,有利於激發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新課改注重知識與技能,更強調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並增強了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要求學生體驗過程、感悟方法、提高能力。 二、內容現代化不只是新聞報道

21世紀科學突飛猛進,新技術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物理教學要富有時代感,但不能流於新聞式的報道,而應講出其中的物理內涵。新課改的教材中大量體現了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化資訊,目的是讓我們的物理教學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是希望能讓學生從學習中發現身邊無處不是與物理相關的知識,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改後的物理教材所追求的最高目標是在傳授物理知識、培養學生智能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將學生培養成具有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對社會高度負責的高素質人才。20**年版的舊教材已經開始融合STS的內容,開始注重科技與社會的結合,新教材則更好地融合了相關內容。比如:人教版開設的“科學漫步”欄目,就是結合教材知識點來介紹最新的科技發展,還有“橋樑的研究”課題的提出,讓學生利用所學的力學知識對身邊的各種橋樑進行分析和研究。開設“實踐和拓展”欄目,讓學生從課堂走入生產生活,去豐富和實踐自己所學的知識。另外,還在課後配套練習的編制上做了較大的改動,增加了大量實際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和研究。

三、如何看“綜合”

據說“綜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錯,現代的自然科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是從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分化出來的,當前又呈現出綜合起來的趨勢。當初的分化標誌着認識的深化,現在的綜合標誌着進一步的深化,即所謂認識的螺旋式上升。目前許多綜合性的學科,如化學、生物等,培養人才的一般模式,是初中仍按傳統學科分科培養,在高中階段進行綜合,這是有道理的,否則在低層次上“綜合”,會造就出一批“萬金油”式的畢業生,他們什麼都知道一點,但哪門也不精通。這樣的人在綜合性學科的攻堅戰中是很難有所作爲的。其實,一門精通,才能觸類旁通。

新課改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我們改變學科本位觀念,增強學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加強各種知識的整合性。由於新課程實用性增強,增加了物理課堂上學生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具備充分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敢於標新立異、勇於社會實踐。在新課程標準下,需要我們立足於每一位學生存在的客觀差異,進行個性化的教學指導,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揚長避短,真正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特點,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科“綜合”。

四、要不要“破體系”

有人說物理課的體系過去是“力、熱、電、光、核”,現在仍是“力、熱、電、光、核”,體系該破了。我認爲,“體系”是形式,形式應服從內容。新課程改革以課程內容的改革爲核心,“體系”破不破,是教學內容改革的結果,“破體系”不能作爲教學改革的目標和出發點。舊教材先講“力”,再講“直線運動”,然後講描述力與運動關係的“牛頓運動定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覺是從“力”跳躍到似乎毫無關係的“直線運動”中去,這種割裂的排列順序忽略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而新教材則從與初中知識銜接緊密的“運動”講起,引入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逐步過渡到難度稍大的“勻變速運動”,之後纔講解“力”,最後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整體上有先分後總的感覺,結構比較科學,並且探究性強,突出了對學生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的培養。但對於高中物理的整體知識結構並未曾“破體系”,相反是把原來的體系更人性化,更科學化了。

從新教材的具體知識結構編排看,人教版具有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局部的特點。比如:先講勻變速直線運動,後講其中的自由落體運動,先講基本作用力,後講彈力、摩擦力等各種性質力,先依次講解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後,再具體分析受力與運動情況的關係。這種安排則是從生活角度出發,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到抽象的特點概括和規律應用,從易到難,降低了以往的教學中一個規律的實例變成學生學習的難點的可能性,有利於學生調適認知。新教材在知識結構編排上都力求避免對知識連貫性的割裂,在順序上體現了不同的認知特點。

在新課改的路上,肯定還會不斷地遇到新的問題,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挖掘新課改的實質,才能成爲新課改下的合格教師。

參考文獻:

[1]肖川.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與學校發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任長鬆.走向新課程[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