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高中資訊技術課堂的有效教學

學問君 人氣:1.7W
淺談高中資訊技術課堂的有效教學
開展有效教學 提高課堂實效——淺談高中資訊技術課堂的有效教學  作者:章海兵
【內容摘要】    資訊技術是一門新的學科,也是一門會考和高考學科。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是衆多資訊技術教師努力思考和探索的一個新問題。促進資訊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們應面向學生,堅持素質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穩步推進新課程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就能爲資訊技術課堂教學的有序有效的進行提供保障,並促進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
【關鍵字】    資訊技術  教學方法  有效教學  有效反思
【正文】    什麼樣的教學纔是有效教學?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於教師來說是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對於學生來說則是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透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因此,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要始終圍繞這兩個因素展開。本人結合自身長期的教學積累和探索,就高中資訊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應對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切實提高資訊技術教學效益,談談對實施有效教學的幾點認識。
一、明確課程宗旨 認清教學特點
 資訊技術課程的宗旨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強調透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資訊技術,感受資訊文化,增強資訊意識,內化資訊倫理,使學生髮展爲適應資訊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資訊素養的公民。資訊技術學科不同於其它基礎學科,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點,那就是在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上具有不同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點;學習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相互協作的特點;教學內容及教學結果評價的開放性等特點。把握好課程目標和課程教學特點,是明確實施有效教學的方向。
二、課前的有效準備
 大凡成功的課必定是充分準備的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教師職業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學基本功。備課是加強教學的科學性、計劃性、系統性、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環節。有效的備課必須體現出:
  目標的有效:清晰、簡明。筆者認爲新課程理念是:備課應該分析學情、瞭解現有的教學條件、把握好教材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要從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角度來備課。學情分析,一方面要清晰地瞭解學生已有的資訊技術學習水平的差異性,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靈活地進行教學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他們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環境有機結合起來,發揮系統的整體作用,需要教師提前進行深刻地思考。每一節課都應有其獨特的任務和要實現的目標,教師必須對教學目標有十分清晰地認識。資訊技術教學基本上都是在機房中進行,計算機設備的執行情況、網絡是否暢通、多媒體教學軟件是否達到實時監控,這些因素在備課時要給予充分考慮。
 內容的有效:梯度、適度。教學內容應該針對差別設計不同的學習內容和任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鑽研教材、翻閱教學參考資料,深入瞭解學生,努力從方方面面蒐集吸納備課資訊。在看到學生共性的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承認差異的存在、尊重學習個體的差異,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我們在設計教學案例時努力的新方向。要圍繞教學目標和認知內容有梯度地靈活設計,教學環節要循序漸進,預設問題要有多個應對方案,案例選擇要貼近學生生活實踐的“真實”學習任務、技能水平等,把來源於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引入教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學技術”與“用技術”融合在一起,並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資訊技術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教學時間的安排要適度,要讓學生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時間思考、操作和探索。要營造和諧進取的課堂氣氛,對學生的進步要及時表揚和鼓勵;與學生建立有效的互動平臺,做到有備而來,胸有成竹。
 教法的有效:靈活、和諧。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教必須致力於“導”,服務於“學”。優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靈活地選用教法。對備課資訊進行構思加工,設計教學方案,在這個階段,教師要突破常規對教材進行處理,以便以簡駕繁,化難爲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營造和諧進取的課堂氣氛,對學生的進步及時表揚和鼓勵,讓學生對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等。跳出書本的侷限,轉換角度,更新內容,以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有效的備課完成後,再把整個上課思路從頭到尾理一遍,儘量達到完美,然後再設計一個簡案,把上課步驟、時間分配、知識要點等簡要說明一下,教案編寫應詳略得當,言簡意賅有操作性,做到點面結合,縱橫相連。上課時把簡案放在講臺前,按簡案進程走下來,以便更好的落實教學目標。
三、課堂的有效組織
 課堂教學是在備好課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是實施有效教學成敗的關鍵,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要把握好每一個教學進程。當前的中小學資訊技術教學仍然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何克抗教授提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論有時還過於形式,得不到充分的落實,這給資訊技術課程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資訊技術課程採取何種教學方法才能實現有效教學,是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爲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 維持秩序,促進教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爲是指教師爲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達到組織教學活動、講授教學內容、保持課堂紀律、監控教學過程等活動的行爲。作爲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和管理者,教師的行爲是在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爲進行操控的基礎上才施加給學生的。例如當一個學生在上課時說閒話,教師首先會將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學生身上,並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的教學行爲,而學生的行爲與自己的期望並不相符,於是教師會採取策略對學生進行干預。特別是對課堂問題行爲的解決方式與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學生行爲的態度和反應。因此,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爲進行計劃、監控和協調。關注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心理世界,構建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激勵性的問題或情景;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因地制宜,打破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有效的自我管理保證有效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2、情境創設,激發興趣。有人認爲學生對資訊技術課程都有濃厚的興趣,是不需要培養的,其實學生僅僅有興趣未必就能學好資訊技術這門課程,因此教師要想辦法將學生的興趣轉移到較爲系統全面的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上來。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爲學生在課程學習搭建一個有情境、有任務、有挑戰的學習的平臺,這樣既能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積極性,又能讓他們充分展示學習成果,體驗學習的樂趣。比如,本人在教學“算法及其表示方法的時候”,什麼是算法?我先不忙着回答,而是給學生演示下面這則小故事:“從前有1個農夫帶着狼狗、山羊和蘿蔔去趕集。當他來到渡口時發現過河的`小船除了能裝下自己之外,只能再帶2樣東西過河。這使他有點犯愁了,因爲如果農夫不在場的情況下,狼狗會咬山羊,山羊會吃蘿蔔。假如你是農夫,請你來解決安全過河問題。”同時把FLASH動畫發給學生操作,學生一看是遊戲動畫,興趣馬上就來了。透過動畫操作,就排除了“農夫過河”錯誤方法的發生,然後我要求學生把自己正確的操作步驟寫下來,結論是:有兩種可行的方法。透過這則小故事,我再引出算法的定義: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接着我又拋出問題:算法的特點是什麼?算法有幾點表示方法?同學們興趣未減,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緊緊盯着電腦屏幕等着我把內容講下去。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對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和思考有很大的幫助,學生透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從遊戲中獲得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徹。
 3、任務驅動,有效指導。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資訊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透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並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上課時,首先給學生演示“成品”,如flash動畫,一張統計表,一幅圖畫等,然後邊演示邊講授做“成品”的步驟,過程中涉及了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
 例如:我在上flash動畫的第一課時,爲了增加學生的興趣,避免了以往講新軟件時先介紹過多的理論而引起學生的厭煩,準備了一個PPT課件和一個學習任務單。利用PPT演示了動畫的基本原理,然後就開啟flash軟件,介紹了工作介面,在PPT中引出例子:製作一個從第1幀移動到第50幀的圓。操作任務爲:
 1).選中第1幀,在舞臺的合適位置畫出一個圓(作爲起點位置);2).在第50幀處右鍵插入關鍵幀(或按F6),同時在舞臺上把圓移動到合適位置(作爲終點位置);3).選中第1幀,在屬性面板的補間處選“形狀”即告完成。
 我演示一遍後,學生根據任務進行操作,而且都很快製作出來了,由於是第一次學會做動畫,學生異常興氛,有的學生叫了起來:“老師,愛死你了!”我問大家:“會了沒有?”同學們都說:“會了!”我再問:“圓的移動大家會做了,那麼想不想做圓的變形呢?”“想!”我拋出了第二個操作任務:
 1).選中第1幀,在舞臺的合適位置畫出一個圓(作爲起點位置);2).在第50幀處右鍵插入空白關鍵幀;同時在舞臺上合適位置畫一個其他的圖形對象(作爲終點位置);3).選中第1幀,在屬性面板的補間處選“形狀”即告完成。
 這次我並不演示,而直接讓學生自己操作,大家也很快完成了任務。我問大家:“這兩個操作共同點在哪裏?區別在哪裏?”學生甲回答:“共同點是:①畫出起點;②設定終點;③補間形狀。”我說:“非常好!那麼區別在哪裏呢?”同學乙回答:“區別是:在關鍵幀的內容設定不同。前者是插入關鍵幀,把圓移到合適位置,後者是插入空白關鍵幀,在合適位置畫一個矩形。”“太好了,你們觀察的非常仔細。下面我們做一個太陽東昇西落的動畫。”我發下了任務單、已經做好的效果動畫和半成品的flash文檔,同學們開始忙碌起來,有獨立思考完成、有相互協作完成、也有老師指導完成,問題較多的地方我再統一進行答疑,整堂課效果非常好。
 這樣的課不勝枚舉,在一節課的40分鐘裏,僅用10多分鐘講授和演示,剩下的時間統統給學生上機練習,在任務完成階段,教師是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只是起着畫龍點睛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操作中遇到問題,有透過小組協作方式解決,也有透過教師指導解決。教師對同學們遇到問題較多的地方對全體學生進行答疑,這樣,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任務清楚,循序漸進,學生操作及時,學有所得。高中資訊課中大部分操作題都可以採用任務驅動教學,如 “EXCEL”、“網頁製作”、“FLASH”、“PhotoShop”等等,這是本人用得最多、最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
 4、分層教學,注重評價。同一個班級裏存在學生資訊技術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爲了避免教學進度難於把握、控制,導致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消化不了”的現象,達到有效促進每一位學生髮展的目標,可以採取分層教學,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點等將學生分成幾個層次的小組,對於能力強的小組要求相對高些,對中等水平的學生則在鞏固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前提下加強上機實踐練習,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就要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重新激發學習資訊技術的信心。設計分層的課堂教學時,應面對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不同階段、不同環節都有進步,都能發展,都有收穫。如我在上“網頁製作複習課”時,把表格屬性、超連結、水平線等內容設定成基礎題;把圖片大小、滾動字幕設定成提高題;把觀察圖片檔案夾中不適合使用的圖片檔案、糾正主頁中圖片不能正常顯示等內容設定成探究題。
 其中“基礎題”和“提高題”是每位學生必須掌握的,而“探究題”主要是針對成績好、能力強、反應快的同學,正確地引導他們,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提高他們對本學科的興趣。資訊技術課程的評價應該關注過程性評價,衆所周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的任務完成其結果是多元化的,在評價的過程中,要給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以更大的支援與幫助,使之逐步掌握對資訊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和評價等能力。
四、課後的有效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學後的回顧和總結,是一種透過提高教師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學監控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爲名師。教師應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實現專業成長。”反思的方式可以有多種多樣,但要圍繞教師的教學行爲和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兩個方面來反思,對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查找原因,並尋求改進的對策,爲自己積累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理論,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只有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勤於總結經驗教訓,才能將自己的教育教學與教育理論聯繫起來,不斷提升實踐智慧,進而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從而感受到反思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自覺地把教育反思視爲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更好地有效教學。
 促進資訊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方式多樣,我們只要面向學生,堅持素質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穩步推進新課程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就能爲資訊技術課堂教學有序有效的進行提供保障,促進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
 
【參考資料】
 [1]陶增樂:《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浙江教育出版社)
 [2]崔允漷:《有效教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李德顯:《課堂秩序論》(廣西師範法學出版)
 [4]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