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當代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基本內容探析

學問君 人氣:2.68W
關於當代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基本內容探析

  [論文摘要]生死觀涉及人生諸多問題的根本,關於其基本內容的問題,仍在探索之中。當前,大學生的生死觀教育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文章以筆者對生死觀和生命教育的理解爲基礎,並結合當代大學生生死觀的實際情況,將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內容概括爲以生命三重性爲內容的生命觀教育,以死亡教育爲基礎的信仰教育,以責任感爲準繩的事業觀教育,以幸福感爲支撐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態度爲導向的挫折教育。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生死觀教育 生命觀教育 信仰教育 

  作爲生命教育的核心內容,大學生生死觀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生死觀涉及人生諸多問題的根本,其基本內容是什麼,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根據自身對生命觀和死亡觀的理解,將當代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內容概括如下:以生命三重性爲內容的生命觀教育,以死亡教育爲基礎的信仰教育,以責任感爲準繩的事業觀教育,以幸福感爲支撐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態度爲導向的挫折教育。

  一、以生命三重性爲主導的生命觀教育

  所謂生死觀教育,是指以對死亡之自然性與人文性的雙重認識爲基礎,提升對生命本質及其多重性的理解,從而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豐富生命、完善生命,進一步超越死亡,提升生命的品質,獲得更多的人生幸福。它是整個生命教育的關鍵與核心。而進行以生命三重性爲主導的生命觀教育則是當代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基點。大多數學者認爲,與動物的區別主要在於,人的生命有三重性甚至多重性,主要包括血緣性生理生命(肉體生命)、人際性社會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其中,生命的後兩重性纔是人之生命的本質,也是人文生命的內涵。由於人的生理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我們必須充分尊重我們的生理生命,同時,更要重視以人際性社會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爲主的人文生命的力量。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樣認爲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特別強調人文生命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的生命觀應該是對生理生命、人際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認識,幫助大學生建構起科學的生命觀念,努力創造人的人際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此基礎上探尋生命價值、人生依據、人生意義,才能達到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超越死亡的目的。

  二、以死亡教育爲基礎的信仰教育

  所謂信仰教育,是指透過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教育灌輸.使人信服和尊崇,並把它奉爲自己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的根本準則和態度的教育行爲。信仰教育,應該成爲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重點。衆所周知,無論哲學、宗教或其他科學中的人生觀之信仰,無不是圍繞着死亡問題展開的。信仰建構起人的意義世界和超越世界,是大學生反思生死問題和一切人生行爲的終極指南,而其中最爲關鍵的當是死亡教育。信仰缺失是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首先,信仰缺失表現在人的內心沒有敬畏、神聖的東西。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死了。”人沒有恐懼,也沒有追求,就是沒有信仰的表現。當代大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時代的影響,出現信仰缺失的問題。其次,信仰缺失表現在對死亡的拒斥上。信仰是透過對死亡的理解來確立的,生命的超越性和意義世界只有藉助對死亡的理解才能獲得。別爾嘉耶夫說:“如果在我們的世界裏沒有死亡,那麼生命就會喪失意義。因爲,意義與終點相關。”中國儒家文化對“不朽”的追求,佛教企圖對死後世界的超脫,西方文化對“上帝”的敬畏,都是以力圖透過對死亡的理解來確立自己的信仰,找到人生行爲的根據。最後,信仰缺失表現在文化傳統的失落上。文化傳統是信仰之根。一個人只有置身於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才能理解自己的人際生命和精神生命,才能瞭解生命的意義,找到終極意義和通向超越世界的道路。在中國文化中,無論儒、釋、道哪一派文化,都旨在爲建構人的信仰和意義的世界提供某種價值追求的參考。例如,追求精神“逍遙遊”的道家文化;主張出世的同時也要在現世中積極修行的禪宗文化,主張“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三不朽”的儒家文化等。對中國人而言,脫離了這些文化傳統,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信仰的失落。當然,判斷一個人有沒有信仰,不能只看他是否信仰什麼主義或者什麼思想,而是看其生命有沒有終極關懷和終極訴求,表現在爲人處世和精神生活中是否有所敬畏,是否有一顆真誠的心。因此,以死亡教育爲基礎的信仰教育,主要的任務是樹立正確的時代導向,幫助人們瞭解本民族文化傳統的生死智慧,從而建立起正確的生死觀,並使其成爲其內心真誠體認和敬畏的行爲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