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問題及對策論文

學問君 人氣:7.04K

【內容摘要】新課標改革的大環境下,高中物理教學也逐漸重視實驗教學內容。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高中物理教學還存在較多問題,比如:教學模式和方法單一,教學理念較爲落後。所以,本文將針對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供一些解決對策經供參考。

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問題及對策論文

【關鍵詞】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問題和對策

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鍛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自我探索的能力。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新課表改革下,實驗教學成爲了物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實驗教學沒有擺脫應試教育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模式依然延續的是傳統教學方式,很多高校還是存在應試教育問題。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課堂沒有較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具體實驗操作。而教師基本上都是給學生講解一些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內容、實驗方法等,所以,學生一般都是在沒有進行實際操作中,就已經知道實驗結果。這樣會影響學生進行探索的動力,從而阻礙學生進一步探索知識的興趣,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有很大的限制。在實際教學中,學校對學生的成績過於重視,教育觀念落後,實際教學對物理實驗不夠重視。很多教師都是根據考試重點進行教學,對於實驗操作內容基本忽略。教師一般都是讓學生透過死記硬背,來掌握物理知識。學校教學掛念落後,教學方式落後,嚴重限制學生的發展。2.教學評價體系不科學很多高校關於物理實驗教學沒有相對完善的教學體系,教學形式僵硬,各種問題顯著。而且在物理教學評價體系中,根本沒有將物理實驗內容納入評價體系彙總,同時也缺乏科學性的建議和方法。對於教師的物理實驗教學沒有科學的'評價體系,同時也沒有一定的指導,這嚴重影響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也使物理教學失去的意義,進而影響物理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效率。3.教師實驗素質較低面對新課標改革下,實現物理實驗教學,需要教師就別較高的實驗操作能力和素養,同時具有創新實驗設計、建立科學的創新方案的能力。但是實際情況中,教師嚴重缺乏創新意識,知識掌握一些基礎性的實驗操作和技巧,對於一些突發情況完全失去了應變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限制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從而影響學生對物理實驗的瞭解。

二、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對策

1.建立多元化的實驗教學方法物理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物理實驗教學質量。首先,可以將多個物理實驗相結合,進行實驗教學,實現物理教學的創新。例如:在“力的作用”相關內容的實驗上,教師可以先收集一些實驗需要的教學材料,之後在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透過設定實驗問題,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力的作用”相關實驗操作,之後在透過討論發現規律,得出結論,然後教師在將學生的思維從實驗中引到教學內容上,讓學生對“力的作用”相關內容進行了解和認識。這樣不僅可以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利用問題的引到,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透過實驗獲得物理知識的興奮,從而加深學生對該內容的記憶。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物理實驗教學質量,同時也能培養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和興趣。2.提高物理實驗教師的專業素質進行物理實驗教學,教師需要具備更好的專業素質,同時要具有創新的實驗教學理念。最好是經過系統化的培訓,對高中物理實驗整體內容都有涉獵,具備創新教學方法的能力,也要具有較高的責任意識。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定期進行研討會,評價和評估目前的物理實驗教學方法,實現彼此橫向化教學交流。讓教師多參加一些高水平的實驗教學活動或是示範課,從而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水平,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另外,就是建立科學性的教學評價體系,根據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綜合能力進行考察,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3.建立以學生爲主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物理實驗教學理念,建立“以學生爲主”的物理實驗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爲主。教師可以將多個實驗設計方案相結合,建立多種實驗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參與度。例如:在“物體的變速運動”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己製作一些教學模型,進行小車實驗。在教師的帶領下,讓學生根據實驗原理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詳細記錄打點計時器運動的軌跡,之後分析實驗理論,得出結論。讓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到物理知識的魅力。結語綜上所述,在新課標改革下,想要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質量和效率,首先高轉變教學理念,再則就是創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師的實驗素質。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姚宗兵.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現狀的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以連雲港市高中學校爲例[D].山東師範大學,2015.

[2]錢昱均.新課改下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與評價研究[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版),2015,3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