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學問君 人氣:3.01W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爲論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希望對你有幫助!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摘 要:自主探究學習是當今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要做課堂的主人,要在老師的引導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的各種感覺器官,透過動手、動眼、動嘴、動腦,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筆者結合多年的實踐總結,認爲只有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批判性與創造性地接受知識,展示思維過程,並讓學生多想、多看、多畫、多說、多做,才能切實提高孩子的自主探究能力。

關鍵詞:多想 多看 多畫 多說 多做

自主探究學習是當今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要做課堂的主人,要在老師的引導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的各種感覺器官,透過動手、動眼、動嘴、動腦,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總結出了以下方法,以提高小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一、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人們常說:“授人以漁,終身受用。”面對這個知識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今天的知識明天就不夠用的現實,我們不能只注重教給學生“如何捕魚”的學習方法,還需要告訴學生“捕魚”的場所,告訴學生學習的多種渠道和網上的龐大資源應該在何處去找、在何處去學、在何處去發現自己所需要的內容、怎樣去收集一些資料、從哪兒去獲取資料,即告訴學生收集資料、獲取資訊的途徑和渠道。如透過報紙剪貼,透過書刊摘抄、電視錄音、收音機錄音、光碟、磁盤、網上下載、實地調查、自己生活體驗、專題採訪等。對於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樣來整理、處理,使之成爲對自己有用的資料呢?如從“電視”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將怎樣處理這個資訊呢?明天你就要帶雨傘。又如你從“報紙上”看到一箇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好,竟跳樓自殺輕生,你會怎樣想?你會產生怎樣的啓示?如果自己也是一個承受力差、經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對這種情況會怎樣處理?是不是該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正確對待考試呢?

二、讓學生批判性與創造性地接受知識,展示思維過程。

在這裏要營造寬鬆的環境,要求學生堅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敢於懷疑前人,不唯書,不唯上。如學習《蛇與莊稼》時,學生大膽地說:“莊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僅僅是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還因爲海水是鹹的,破壞了土壤,使那裏的泥土不適應莊稼生長了。但過了幾年,由於天上下的雨水稀釋了以前被鹽水破壞的土壤,所以後來莊稼又豐收了,不光是因爲有了蛇的原因。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膽懷疑,敢於創造性地接受知識,充分地展示了學生合理的思維過程。

三、讓學生多“想”。

要鼓勵他們毫無顧及地盡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時,採用CAI創設情境,播放《火燒圓明園》影片的片斷,讓學生看後談體會,學生便聯想到了火藥。學生提出: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的,爲什麼不製造出火炮、火槍來對付英、法聯軍呢?這樣一來,使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超越了書本。

四、讓學生多“看”。

“看”就是讓學生觀看、觀察,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觀察,透過“看”來發現,在此基礎上去主動學習知識。如學習《圓明園的風光》時,採用CAI出示圓明園的風光圖片,由學生盡情地觀察、欣賞,再據自己的觀察和發現,給圖片題一個與圖同美的名字——題名。然後將圖片的原名對照自己題的名,比較誰好,爲什麼?如學生依據“萬花陣”的建築特點——它像一朵綻開的荷花,而題名爲“石花玉亭”。這樣學生在充分“看”的基礎上進行探求並創造性地學到了知識。

五、讓學生多“畫”。

學生透過親眼去看、去體驗、去想象,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思考層面把自己所獲得的資訊畫下來、描繪出來,再用語言表達出來,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將手和大腦都動起來,克服學生上課只用耳聽、不用小手來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級的《畫風》一課時,在設計時充分體現一個“畫”字,老師和學生都用畫的方式來表達一定的思維結果。老師用“簡筆畫”板書出書上所說的風中的事物,課中還設計讓學生在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上想辦法“畫”出“風”來,看誰的辦法想得多,並說出爲什麼這樣就把風畫出來了。這樣就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興趣,培養了學生動腦和動手的能力。學生在探究怎樣畫的過程中,也就明白了風是不能直接把它畫出來的,只有透過其它事物在風的作用下來表示這一要點,比老師講出來的.效果好多了。

六、讓學生多“說”。

學生思維的合理性可透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樣透過他們的說,就能瞭解學生是怎麼想的、是如何達到思維的合理性的。老師要給學生創設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真正做到課堂教學氛圍的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如可以分“指名說、上臺說、小組說、問答式的交流說”等方式,以學生“補充說、總結說、修改說、更正說、綜合說”等內容來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快速組織語言的能力。

七、讓學生多“做”。

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與探究的過程,在此就要爲學生設計、提供做的時間和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在期末複習成語時,改變以往老師將一冊的成語找出來讓學生抄、讀、記等,而是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積累,還要求學生比一比誰能將一冊中所有的成語全找出來。這樣學生在自己找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

只要我們轉變教育觀念,給學生留下時間、空間和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去看、去說、去畫、去做、去懷疑,既教給學習方法,又教給獲取知識的途徑,就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