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生的品德養成教育要到位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9W

摘要:小學生的思想品德養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步驟、分階段的。以“小學品德養成教育要到位”爲主要觀點,從情、理、責及合四個角度,以小學德育管理者的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述。

小學生的品德養成教育要到位的論文

關鍵詞:小學教育;品德教育;養成教育

對小學生而言,所謂的養成教育指的是在教育過程中逐漸培養其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語言習慣以及思維習慣。從品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和教育目標來看,由於小學生原本年齡大小、年級高低以及固有的受教育內容有所不同,需要德育工作者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的對象,採取針對性的養成教育。嚴格意義上來說,小學生應具備的思想品德包括品質、意志、行爲和情感四個方面,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小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呈現出鮮明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因此,筆者認爲在教育過程中,針對思想品德所包含的四個方面,將德育的養成工作分別交由情(以情動人,獲取學生的信任)、理(由理入德,從道理中感受習慣)、責(以責任之心規避和引導自己的行爲)、合(追求社會教育和校園德育的有效結合,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效果)四個階段來完成。

一、以情養成

教師是與小學生進行對話和交流的“第一媒介”,因此要想讓小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所傳達的資訊、內容以及精神是正確的、爲自己所需要的,就需要建立小學生對教師親近的情感。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讓小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感受到他們對自己成長的滿腔熱情,纔有可能去關注他們所講述的道理。因此筆者認爲品德養成教育的第一步就在於如何建立起師生之間良性的彼此信任、彼此關注的基礎和平臺。

因此,爲了構建這個平臺,筆者建議在學校既定各個學科的教學之餘,着重推出各類科普、主題教育類活動,比如每週一的升旗儀式輪流安排教師進行國旗下講話,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舉辦禁毒專題文化展覽等,並且鼓勵除了班主任之外的所有任課老師都能積極參與其中,目的在於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課堂之下的“另一面”,感受到自己的老師心繫自己、關注自己成長的一面,透過教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教育學生,讓其樂於接受。

筆者曾組織開展了“熱愛國旗”的主題班會活動,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年齡特點進行關於愛國主義教育,並安排其他學科的教師作爲指導顧問。教師用細膩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音向學生介紹國旗的象徵意義和來歷,介紹國旗護衛隊誓死捍衛國旗的故事,講述革命先烈在戰場上用血織染國旗的一幕幕,讓學生從悲愴的畫面中感受歷史,並隨着教師的情緒進入當年烽火硝煙的情境中,感受到老師言辭當中的愛國情感,深刻認識到國旗對於國人不一樣的意義,能夠深刻警醒自己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熱愛國旗、尊重國旗。在思維認識和道德情感內化的過程中,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無疑被拉近了。

二、以理養成

當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了情感上的默契,擁有一定的積澱之後,後續的說理工作自然就會變得簡單很多。因爲在過往的德育過程中,因爲很多小學生缺乏和教師之間的情感鋪墊,導致突如其來的大道理、大說辭,給小學生造成逆反心理,反倒不容易接受。但是針對任何一種道德現象,原則上個體只有在對其形成充分的認知和理解之後,纔有可能將其內化爲一種意志、一種約束,外化爲習慣,所以說理的關鍵在於,充分考慮到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採取其所能接受的措施,將德育的內容鑲嵌在寓教於樂的遊戲或活動競賽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懂得做人的道理。比如,在品德課上學生懂得了講衛生的意義,老師可以透過開展洗手、剪指甲等遊戲訓練,評比“我是衛生小旗手”,給予表揚和獎勵,這樣的德育活動更利於學生理解和接受。同時學校要制訂激勵措施,透過評選“美德少年”“學習標兵”等獎勵方式,讓學生不斷地得到他人的肯定,使學生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不定期讓學生審視自己的習慣,監督自己的行爲並及時修正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持之以恆地朝着真善美的方向發展。

三、以責養成

當學生明白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爲規範時,接下來的重要議題就在於如何讓學生將這些道理、準則內化爲一種習慣,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隨時隨地去要求和約束自己。事實上由於小學生的思想、性格都尚未定型,因此德育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反覆現象,即明白的道理亦會犯下錯誤,知道的規則卻不願意去遵守等。因此關於這一點,筆者認爲德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就在於引導、在於老師的以身作則,用責任心來規避自己的行爲,指導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換言之,“德育不是一種需要牢牢掌握和背誦的知識”,教師應給學生視覺參觀和行爲模仿的機會,進而讓養成教育有效地落到實處。比如說關於禮貌用語的使用,探索固體是否能進行聲音的傳播。再來看小組2:他們在完成了第一部分內容後,沒有像第一小組那樣去做聲音傳播介質的探究,而是先探究了聲音的傳播效果。在這個問題中該小組的成員犯難了,應該怎麼做才能判斷呢?正在這時他們發現了筆者材料中準備的聽診器,他們決定用這種方式來進行探究,首先他們選擇普遍的聽診方式來測試空氣,接下來將聽診器的頭放在金屬塊上重新聽,又裝了一個液體袋來聽,透過這三種方式來確定各種介質傳播聲音的強弱性。該小組成員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檢測空氣傳播時聽診器的距離與其他兩種測試的距離差的比較多會不會影響結果呢?於是他們選擇最接近的距離重新測試。最終將其探究出來,並在思維導圖中標記固體最快,液體其次,固體最慢,小組2在這個實驗後直接就將傳播介質分析出來了。最後透過簡單的實驗進行了證明。在有效的時間內,各個小組的學生都完成了思維導圖的內容,幾乎沒有學生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並且,許多小組在完成了科學探究後還選擇一些自己沒用過的材料進行探究,最終學生根據自己探究情況繪製出完整的《聲音的傳播》思維導圖.

學生完成思維導圖後,也完成了整節課的教學內容,這節課中筆者只是在學生操作過程中遇到較難的問題對學生進行了指導,其他都是學生自己完成的,學生的整個探究活動結束後,筆者帶領學生進行知識回顧梳理,在沒有用思維導圖前,學生都是想到什麼說什麼,沒有條理性,有時還會將比較重點的知識遺漏,但運用思維導圖後,學生不需要看教材都能很清晰地將知識內容進行梳理,幾乎沒有遺漏,知識梳理時,筆者請一名學生來說,這名學生按照思維導圖來進行的,首先說了本節課的主題,聲音的傳播,然後說出關於聲音傳播的三個內容,並將三個內容的知識點都說出來,沒有遺漏,並且還簡單說了一下探究過程,可見學生透過思維導圖進行學習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思維導圖是放射性思維的表達,學生只有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形成這種思維,養成科學的心智思維模式,在科學探究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使用思維導圖的運用策略,使思維導圖充分利用在科學探究中,讓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探究,使科學探究能力快速提升,得到更好的思維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鵬.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習者進行有效學習的研究[D].揚州大學,2011.

[2]於昊.思維導圖及其教學應用研究[D].遼寧師範大學,2016.

[3]郭豔霞.基於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