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文化養成教育視角中的家庭養成德育

學問君 人氣:7.24K

在世界範圍內, 現代化發展導致了技術理性的大行其道和人文精神的普遍淪喪, 結果使人逐步從自然的主人淪爲技術的奴隸, 人的主體性和內心的自由、安詳、快樂、幸福感日益缺失, 人們的思維、情感、道德實踐、價值追求、行爲等都陷入了合法性危機。社會和個人對急功近利和感性追求的“從惡如流”, 導致了人、社會和國家行爲與追求的非理性發展。在我國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劇烈嬗變與轉型中, 類似的現象和問題集中、重疊、爆發式地呈現出來, 對人健康成長和發展提出了挑戰。在這個背景下, 突出健康文化價值和審美的人文薰陶, 解決德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以主體健康人格培養爲基礎, 全面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推動人和社會現代屬性的和諧嬗變, 培養優良公民羣體, 是學校德育承載的艱鉅任務。基於這種認識, 我們透過“以文化養成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實效性的途徑與方法”的課題研究①, 深切感到學校、家庭和社會德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開展好家庭德育的文化和生活養成教育, 是發揮德育合力、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重要基礎條件之一。

文化養成教育視角中的家庭養成德育

一、文化養成教育與家庭養成德育

文化養成教育, 即用微觀上細化、可量化、操作性強的內容, 貫穿到日常的學習、審美、生活、做人、道德、交往、合作、競爭、守法等教育環節中, 營造充滿積極文化內涵薰陶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在寓教於樂的活動中蘊含正確的價值和行動導向, 訓練和引導青少年逐步養成良好的認知、價值選擇、行爲和道德實踐習慣, 培育其優良的綜合人文修養和健全的社會實踐理性, 循序漸進地塑造優良社會公民羣體。

文化養成教育原則在家庭德育中的實際應用,即家庭養成德育, 就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充分重視自己言行的直接作用、間接影響、教育效果等, 培養孩子在吃飯、穿衣、說話、做事、交往、娛樂、學習等方面形成優良的習慣, 循序漸進, 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家庭養成德育, 核心是培養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科學的思維方法、優良的道德意識和品質、健康的審美傾向和理想、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重點是各種優良習慣的養成; 關鍵是反覆訓練和薰陶; 本質是培養健康的人和優良的社會公民。

二、家庭養成德育實施途徑

1.優化生活和成長環境, 重視孩子良好人格品質的養成“孟母三遷”的故事, 蘊含着“青少年健康成長依賴良好生活環境”這一命題。在1978 年的巴黎聚會上, 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在回答“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學到了你認爲最主要的東西”時, 他的回答是:“在幼兒園”。他說: 我在幼兒園學到的東西是———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 東西要放整齊, 吃飯前要洗手, 做了錯事要道歉, 午飯後要休息, 學習要多思考, 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我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些。[1]12 這個故事印證了現在流行的一種觀點———習慣決定選擇, 選擇決定命運。可見, 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意志、道德、智力品質, 將使孩子終身受益; 反之, 會使孩子終身受累。這類例子不勝枚舉。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 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性格, 性格是由天賦的傾向性和從生活中獲得的信念與習慣形成的。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 事實上, 一切教育都歸結爲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 往往個人的幸福都源於自己的好習慣。

當前, 青少年學生基本生活在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環境中, 家庭生活是他們成長的重要基地。

其中, 家庭教育的質量, 取決於家庭環境的優劣, 尤其取決於家長的現代教育理念和素質。中國家庭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 就是家長非理性地愛孩子, 往往導致無度地溺愛孩子, 在體諒孩子、心疼孩子、呵護孩子的主導思想下, 很容易不知不覺犯一個錯誤, 即違背“小時候嚴、長大了寬”[2]15 的科學養成原則, 按照自己樸素、自發的認識———“小時候寬、長大了嚴”這個錯誤的邏輯來教育孩子。絕大多數情況下,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吃穿, 關心、干涉、管理較多, 但往往做不到正確、科學, 存在很多問題。此外, 對孩子飲食結構合理與否、生活習慣健康與否、學習習慣優良與否、交往習慣文明與否、道德認知和行爲正確與否等, 較少關注。在生活養成和文化養成的德育薰陶方面, 家長的素質與實際表現, 與時代要求差距很大, 於是產生了許多家庭教育、孩子人格方面的問題。比如, 現在的獨生子女, 很多人“小霸王、小懶蟲、小饞貓、小犟牛、小磨蹭、小馬虎”[3]13 的特徵突出, 就是這種溺愛、非理性養育結出的惡果。因爲孩子歲數小, 孩子的這些毛病在家長看來, 既無關緊要, 也無關痛癢, 甚至是“可愛”的, 家長以爲, 這些問題可以等孩子大了、懂事了以後, 慢慢地改。但是, 它們恰恰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致命缺點, 因爲它們對孩子今後的智力、人格、做事習慣的形成, 有很大的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