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讓生活走進小學數學課堂

學問君 人氣:2.53W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陶行知先生反對以“教”爲中心,主張“教學做合一”,這就 從教學方法上改變了教、學、做的分離狀態,克服了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脫節、理論與實際分離的弊端,是教學法上的一大改革。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讓生活走進小學數學課堂

 摘要:創新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讓生活走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這是數學教學最常見的教法應用,符合新課改凸顯學生主體學習意識基本精神。教師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生活情境、整合生活數學素材、接軌學生生活認知訓練,從不同維度展開相關教學優化設計活動,不僅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設計

數學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這是數學學科基本屬性特徵決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結合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展開教學引導,促使學生學習思維和生活認知充分接軌,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自然是深刻的、有形的。小學數學與學生生活內質聯繫有衆多契合點,如何有效提升教學設計匹配度,這是我們數學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教學問題。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活學生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能夠快速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介入生活中的數學故事、數學話題,學生對此有較強的敏感性。

1.講述生活數學故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適時引入生活中的數學故事,可以快速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數學故事資源雖然非常豐富,但要找到適合的並非易事。如果找不到適合的數學故事,教師不妨自行設計編制數學故事,只要情節合理,有助於學生學習數學,這樣的數學故事就是最好的教學資源。講述數學故事要考慮學生接受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和高年級學生對故事的追求存在差異,教師要針對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設計數學故事,以提升故事的適合度。如認識“<”“>”等符號,教師講述一個故事:等號有兩個兄弟,可這兩個很淘氣,雖然也是兩道橫線,但卻要勾肩搭背,當一邊拉扯到一起時,另一邊就展開了大嘴。因爲這兩個兄弟長得很像,很容易弄錯了,如何來區別呢?你只好用手去摸摸了,要伸出左手來,摸到左邊是尖尖的,就是“小於號”,如果摸到展開了大嘴就是“大於號”。教師一邊講故事,一邊進行示範操作。學生也跟隨老師一起動作,課堂學習氣氛熱烈起來。教師用故事形式講授數學符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成功地激活了課堂的學習氣氛,這樣的故事介入當然是卓有成效的。

2.介入生活數學話題。生活中的數學話題衆多,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需要,對數學話題進行篩選,注意體現話題的趣味性和精巧性。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有不同的敏感反應,教師要選擇學生最爲熟悉的、最爲關心的話題展開教學。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捕捉生活中充滿情趣的數學話題,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以提升學生數學學習主動性。如《毫米的認識》,教師展開教學引導:我們平時測量長度一般用什麼工具?對,是米尺、直尺,如果要測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米或者釐米來表示可以嗎?大家先測量一下數學課本的厚度,看大約是多少釐米?學生開始操作,很快就給出結果:數學課本不到1釐米,也就6個小格子。教師給出數學新概念———毫米。讓學生觀察自己的直尺,找到最小的格子,這兩個最小格子之間的長度就是1毫米。學生仔細觀察直尺,對釐米與毫米的換算形成直觀認知。教師引入生活常見數學測量話題,引發學生操作興趣,並在具體實踐中掌握毫米概念,以及釐米與毫米的換算關係,學習效果是非常突出的。

二、整合生活素材,優化課例引導方式

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爲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契合度,教師展開學情調查,依據學生生活經驗選擇課例,優化課例引導方法,都可以有效激活學生數學學習思維。

1.根據學情調查選擇課例。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數學學習不是被動地吸收知識,透過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用已有知識處理新的任務,並構建自己的意義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擺脫知識灌輸傳統意識,需要在課例選擇上展開突破。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整合生活數學課例資源,可以快速激活學生主動學習熱情,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之中。在《分數的初步認識》學習時,教師拿出一個蘋果,展開教學引導:我這有一個蘋果,要平均分給兩個同學,怎麼分呢?分給四個同學呢?學生很快給出迴應:分給兩個人,用刀從中間切開;分給四個人時,將一半蘋果從中間切開,就可以了,確保每一塊都一樣大。教師繼續引導:當分給兩個同學時,每人分得半個蘋果,分給四個人時,每人得到多少蘋果呢?如何用數字進行表示呢?學生給出答案:分給兩個人時,每人得到1/2個蘋果,分給四個人時,每人得到1/4個蘋果。從學生回答情況可以看出,學生早已看過教材,對分數有了一定了解,所以才能快速給出正確答案。教師拿出蘋果作爲課例展開引導,學生感覺親切直觀,很快就進入到學習思維之中,順利接受嶄新數學概念———分數。

2.根據學生經驗展開引導。小學生生活經歷不是很豐富,但數學方面的'認知積累並不少。教師在教學引導時,要結合學生生活數學基礎展開,其引導效果自然是值得期待的。特別是課例設計講解時,一旦與學生生活認知實現接軌,由此激發出來的學習主動力將是驚人的。不同年齡、不同地區、不同生活環境因素給學生生活認知帶上一定影響,教師要對課例適合度進行多重考評,甚至要進行整改,以提升其匹配性,這樣才能發揮課例的引導作用。在《搭配問題》學習時,教師找出五個女生,讓其他學生評價其穿着,而且從五個女生最後選出五件衣服,或上衣或褲子,然後進行重新搭配,看能夠有多少種搭配。學生對五位女生穿着評頭論足,課堂學習氣氛熱烈。學生非常認真地進行多種搭配嘗試,教師跟進指導,並對不同搭配方法給出自己的評價。這雖然是數學課,但從學生學習狀態上看,卻像美術課、藝術課了,給人的感覺特別溫馨。教師找出幾位學生作爲模特,給課堂增添了不少情趣,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接軌生活訓練,構建完善認知體系

課堂訓練是數學教學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精選生活數學訓練內容,拓寬數學訓練域度,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掌握數理,促使學生完成數學認知體系的構建。

1.精選生活數學內容。數學教材中設計大量訓練內容,很多訓練都與學生生活有較高契合度,但由於教材帶有普遍性特徵,未必對學生認知形成有效覆蓋,其針對性相對要弱一些。教師在課堂訓練設計時,需要對相關訓練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引入學生最爲關心的數學訓練內容,以加深學生理解數學新知,提升學生數學生活應用意識。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爲體現訓練內容的直觀性,教師要遵循“最近”區域選擇原則,這樣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展開數學思考。《時、分、秒》學習時,教師這樣設計課堂訓練:

①填空:上完一節課需要40(),再加()分就是一小時。超市上午8:00營業,晚上10:00關門,一天的營業時間是()。

②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小學生每天睡9();吃午餐用了30();曉曉跳100下繩子用了60()。

③在括號裏填上“=”“<”“>”:半小時()40分;91秒()1分鐘30秒;36秒()6分鐘。④月亮秒繞地球行8千米,地球繞太陽每秒行9千米,地球比月亮每秒多行多少千米?從訓練題目設計情況可以看出,這些訓練內容都與學生生活有重要關聯。

2.拓寬數學訓練域度。數學生活化學習過程中,要充分接軌生活認知,需要拓寬數學訓練維度,把數學知識放到生活實際中,透過學生實踐感知,探索解決生活數學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注意拓寬訓練長度,設定開放性、實踐性更強的訓練內容,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驗證數學,透過反覆強化訓練,構建數學認知體系,並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學習《估算》相關內容時,教師給出訓練設計:結合生活實際,瞭解估算:

①曉紅要買一支5元的鋼筆,一個4元的筆記本,你能夠快速說出曉紅大約要帶多少錢嗎?

②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約幾十朵花?

③估算下,你們年級總共約多少人?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很快就介入到學習討論之中。教師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一組訓練內容,這些內容與學生生活有密切關係,學生結合生活感知經驗展開學習,其學習認知是特別深刻的、鮮活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設計進行多元創新整合,藉助生活中的數學故事、數學話題,根據學情調查情況選擇適合課例,進一步優化課堂訓練內容,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覺醒,並快速構建完善的學習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