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數學課堂要讓學生自由學習

學問君 人氣:2.57W
數學課堂要讓學生自由學習
         十年多的課改實踐,使我飽嘗了甘甜與艱辛,艱辛的是,我們對新課程改革曾經有那麼多的茫然和困惑,甘甜的是,我們看到了課程改革實驗給我們的數學教學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活力,感受到了學生與教師在課改中的變化。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樂趣,讓數學課更具吸引力呢?以下是筆者的實踐與思考。
          一、走向民主——把課堂還給孩子 
         課堂是孩子的,新課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該屬於孩子的課堂還給孩子。課堂教學永遠是課改的主陣地,只有將課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得到每個教師和學生積極的、創造性的參與,才能開出絢麗的花朵,才能使我們在課堂永遠充滿活力。也許這是幾代人的渴求,在這次課改中孩子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1、改變教學空間,讓孩子“隨心所欲”。 
         課堂教學活動是在課堂這一特定環境中進行的,而教學空間對教學的影響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它是課堂教學的要素之一。新課程的改革也同樣給如何轉變教學空間提出了問題。爲此我們也做了一些改革。如移走講臺,建立活動角。首先我們把教室分爲學習區和活動區,學習區是課桌 椅,隊形不定,有T字形、半圓形、馬蹄形等。在學習區內無講臺,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走下來跟好朋友商量、探討。而教師也不再居高臨下地站在講臺前,而是學生的好朋友穿行在學生之間。黑板也是可以移動的,並且學習區內資源很豐富,有英語角、數學角、每日一星,讓每個孩子都展示自己,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活動區裏是學具,學生可以在活動區開展活動。 
         2、縮短師生距離,讓孩子“暢所欲言”。
         如果要讓學生真正做到脫離束縛主動探究,那麼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學生,努力創設一種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暢通交流,教師要成爲名副其實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氣,活潑甚至幽默的語言,與學生展開交流。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講到將一個正方形透過折剪變成兩個三角形這一環節時,我拿出一張正方形紙說:“小朋友,現在老師想變一個小魔術給大家看,你們想看嗎?”“想。”學生歡呼道。於是我轉身一藏,把一張正方形紙變成兩個三角形,故意問:“這個魔術好玩嗎?”學生馬上搶道:“老師我們也會。”“哦,真的嗎?我可不相信,你們也變給我看看。”於是學生果然“上當”,每個人都完成了這一過程。我便故意沮喪地說:“完了,我的祕密全被你們發現了。”“哈哈哈”,學生大笑,笑得很得意。其實這個時候最欣慰的還是老師自己,這一刻問題解決了,師生間的距離縮短了,氣氛更爲融洽了,接下來的學習更爲輕鬆樂意了。 
         3、開放教學情境,讓孩子“浮想聯翩”。
         在孩子們的眼裏。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每一個人都充滿着幻想。開放的情境提供的資訊有較大的選擇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可供探索的問題也就相對豐富。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想象力豐富,思路開闊,樂於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見解,解決問題的創造性便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自主探索——把權力讓給孩子 
         課堂教學是學生生命活力煥發、生命價值不斷體現的生活過程。在新課改中,學生在自主的學習理解感悟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這極大地滿足了學生自身的需求。新教材要求教師關注兒童已有經驗和興趣特點,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童真世界出發,讓學生學得自由和愉悅。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將所要學習的內容貫穿於學生喜愛的氛圍中,引導學生自主地去學習。
          1、妙導巧引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 一半。在教學中精心設計疑問,用疑問激發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以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如在教學“認識乘法”時,我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家裏有幾個人,每個人用幾隻碗、幾隻筷子、坐幾張凳子,再引到教室裏的課桌每人一張,全班共要幾張,從而引出“乘法”。 
         2、開展遊戲吸引參與。
         在教學中還可以用遊戲的形式、講故事的形式來開展各種教學內容的學習。如在教學“多少比較”這部分內容時,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看圖提出比較的問題,並進行解答。圖的內容是3個小學生跳繩,並標明瞭每個人跳的次數。我想直接用書上的插圖進行教學,就顯得比較死板,不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決定讓三個學生來進行“一分鐘跳繩比賽”,再根據跳的次數提出問題並解答。這樣既注重了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合作交流,又增強了課堂教學活動的氛圍,突出動靜結合,從而萌發一種數學真有趣的情感。
          三、張揚個性——把發展留給孩子  
         1、活用教材。
         在教材處理上 教師要將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也就是要針對教材、學生心理特點來一番科學的藝術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如在教學“比較數的大小”一課時,我安排兩個小朋友進行“誰是小巧手”比賽,在兩個大的容器裏放入許多小玻璃球,在23分鐘內進行撿玻璃球比賽。最後讓學生說說兩人分別撿了多少個,兩個人比誰撿得多。這樣採用比賽的形式呈現學習內容,不僅是告知學生“是什麼”,更重要的是透過觀察、思考、比較、分辨去思考“爲什麼”,去比較事物的相似性,發現事物的聯繫。另外可從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話世界這三方面去選取素材。例如數數全班學生人數,計算爸爸比自己大幾歲,爲媽媽折生日紙鶴等等。從學生身邊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現象,從中提出數學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開發他們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