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讓京劇走進我們的課堂

學問君 人氣:1.64W
讓京劇走進我們的課堂
摘 要:京劇進課堂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讓孩子欣賞到京劇的美,更是一種培養、一種認知,是轉變單一的美育爲全方位素質教育的一個實驗。我們要以科學、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它,把它作爲藝術而不僅僅是娛樂。讓我們的年輕一代能真正瞭解我們的民族藝術,而不是趨於形式、不倫不類甚至以訛傳訛,這不僅需要廣大音樂教師的努力,還需要專家、藝術家的幫助和指導。
關鍵詞:京劇藝術 課堂 民族文化 探討
        近期,教育部下發通知,決定在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甘肅等10省市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程中引入京劇,並確定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智鬥》、《兒行千里母擔憂》等15首京劇經典唱段作爲教學內容。“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尊一聲駙馬爺細聽端詳……”10來歲的孩子,穿上袖寬襟長的戲裝,畫上五彩繽紛的臉譜,在鑼鼓點中唱唸做打——這有望在今後成爲中小學校園的一景。
        對於京劇進課堂,有人稱讚,有人反對。但我想,稱讚也好,反對也好,京劇作爲一種綜合了“唱、念、做、打”的多元藝術,之所以被視爲國劇,被視爲中華文明的代表,也實在是因爲它的博大精深。雖然京劇進課堂只是淺嘗輒止,但也可視其所下功夫多寡而有各自不同的收穫——有的是唱腔的收穫,喜歡了可以時時自娛自樂地哼上幾段;有的是身段的,有興趣了可以做幾遍用來健身;有的是敘事的,記住了可爲茶餘飯後的閒談添上一些佐料;有的是歷史的,經過考證或許能爲自己的研究提供論點以及論據——上世紀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年輕時到北京求學,課餘就跑到戲園子裏看戲,看來看去,他一沒成爲票友,二沒去當劇作家,卻從各劇目的演出中,看出了戲曲是百姓對歷史的認識,甚至由此提出了歷史學者的記錄,就像戲曲中人物的變化,有一個“層累堆砌”的規律云云。所以,京劇進課堂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讓孩子欣賞到京劇的美,更是一種培養、一種認知,是轉變單一的美育爲全方位素質教育的一個實驗。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素質教育,在實踐中卻常常把素質教育理解得比較狹隘,認爲就是給孩子們增加一些音、美、舞的內容,帶着他們跳個舞、唱首歌、畫幅畫就是素質教育了(當然,它們屬於素質教育,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美育)。於是,孩子小小年紀便被剝奪了自由發展和自由玩耍的權利,鋼琴、練功、素描成了孩子每天的必修課。各種藝術門類也需要有天賦、有訓練的高端人才,如郎朗、李雲迪、陳丹青、楊麗萍。但我們所看到的是:一些孩子從來沒有表現過這方面的興趣和天賦,和這些孩子聊天,發現他們滿腦子想的都是“還珠格格”、超女、快男。藝術是人類另一種獨特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它能幫助人類發現並獲得一個美的世界,從而昇華人類的精神,這是組成人類的每一個人都應具備且應擁有的能力。所以我們的教育應該給受教育者提供一個廣闊的審美平臺,去發展他們審美思維的能力,而不是強迫他們去完成某種藝術技巧機械、單調的訓練,敗壞他們的興致,驅趕他們就此遠離藝術。
        京劇進課堂無疑是一件好事,它將“有利於強化學生的民族文化學習意識,可傳承民族優秀文化”。但是它一旦進入課堂,就要求我們要以科學、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它,把它作爲藝術而不僅僅是娛樂。讓我們的年輕一代能真正瞭解我們的民族藝術,而不是趨於形式、不倫不類甚至以訛傳訛,這不僅需要廣大音樂教師的努力,還需要專家、藝術家的幫助和指導。那麼怎樣才能讓學校有教學的興趣、學生有學習的興趣呢?除了京劇等戲曲藝術要充分展現其與時俱進的生命力之外,筆者認爲,“京劇進課堂”活動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重點要解決好“進課堂”的內容與形式問題。就京劇而言,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唱腔,也積澱了衆多經典劇目和唱段。而在選定的15首曲目中,有些唱段表演起來難度很大,如果冒然地採取“填鴨式”教學,可能會激起學生不願意學唱京劇的逆反心理。因此,筆者在具體教學中,就沒有完全按照上級的“規定動作”,而是首先介紹京劇臉譜,教唱具有京劇韻味的《說唱臉譜》,再介紹一些行當、身段、唱腔等基礎知識以及歷史故事等背景知識,讓學生首先對京劇有一個感性認識。筆者親身體會到,當他們對京劇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再具體去教唱選定曲目,效果要好一些。
        前不久,筆者就嘗試上了一節帶有京腔京韻的公開課。透過學唱歌曲《說唱臉譜》,讓學生體驗以京劇音樂爲素材而創作的濃郁京韻,並透過展示臉譜、欣賞京劇表演片段及自制京劇臉譜和道具進行模仿表演。當學生看到形態各異的臉譜所代表的不同人物形象,既好奇,又由衷地讚歎京劇前輩們爲弘揚京劇做出的努力,從而使學生從一個側面對京劇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激發了他們對學習京劇的興趣。
在教學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曲目選擇方面:
        雖然各界對京劇進課堂這一做法褒貶不一,但有一個觀點是一致的,幾乎所有人都支援在中小學推傳統文化教育。但是,在教育內容和方式上,大家對現行計劃普遍有所質疑。很多關心戲曲的人士甚至擔憂,雖然京劇進入教育體系是個好事,但照目前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不能使傳統戲曲得到普及,很有可能招致年輕一代對傳統戲曲更廣泛的誤讀和厭惡。
        誤讀一:苦大仇恨的階級鬥爭
        在此次教育部規定進課堂的15個京劇選段中,大部分都是樣板戲,諸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甘灑熱血寫春秋》等唱段。 
不管教育部制定這些唱段作爲課程的初衷如何,以樣板戲來取代整個京劇,無疑是片面的;而無論樣板戲的藝術成就在京劇史上如何定論,其中所體現出來極端政治化的創作傾向,無疑會給學生們造成片面的認識。
        在大部分年輕學生喜歡哼唱周杰倫、熱衷hip-hop的時代,要他們在音樂課上集體扯開嗓門唱“把一切反動派統統埋葬”、“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這樣反差強烈的場景,帶來的效果是可以想象的。由於是特殊年代的產物,樣板戲中階級鬥爭的革命情結,以及“苦大仇深”的印象,很容易讓學生們產生排斥心理,從此對所謂的京劇藝術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