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動態>

影響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分析

學問君 人氣:2.49W

一、影響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分析

影響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分析

1.政策性障礙。爲充分實現大學畢業生的雙向自由選擇與自主擇業。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關於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意見)中強調:爲了解決目前出現的就業難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和社會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進一步轉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建立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努力實現高校畢業生的克分就業。但在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體制上,仍存在種種障礙。一是指標性限制。按國家宏觀就業政策,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是有主的雙向性選擇。但現實情況是高校仍然有派遣畢業生到一些地區或跨省的指標限制:一些大、中城市的用人單位接收大學畢業也需要進人指標,否則檔案和戶口就難以落實。尤其是高職(專科)學生跨省流動受到較大限制。二是派遣時限性限制。國家政策已作出明確規定:大學生畢業兩年可由學校保留檔案。但在實際派遣過程中,不少地方規定派遣指標在當年有效。過完年就不再辦理接收.這就導致一些即便是已經找到工作的畢業生.因超過派遣的時限要求而不能夠派遣,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三是制度性限制。當前,基層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需要大批高校畢業生去充實公務員和教師隊伍。但一旦畢業生選擇去這些地方工作,其戶口、檔案必然隨本人轉到工作地。再要流動戶口、檔案勢必遇到障礙。有不少畢業生擔心,其後代在落後地區得不到好的教育,到時送子女到城市上學還得交數量可觀的借讀費。因而望而卻步。

2.結構性障礙。大學生就業走向市場化,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這就意味着整個高教體制也必然走向市場化。否則,往往容易造成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的錯位矛盾。突出表現在大部分高校缺乏足夠的自主權,招生和專業設定與市場需求脫節。還有就是受傳統重知識、輕能力培養模式的影響,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知識面過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差。即便是一再強調“以市場爲導向”來進行專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也往往陷入“幹校一致、萬人一面”的尷尬境地。

上述四方面的障礙性因素。也進一步加劇了高校問畢業生就業的差距。具體體現在層次之間、院校之間、專業之間、城鄉之問、中、西部地區之間,學生個體之間各個層面性的差距。

從層次差距上看,主要表現在不同的層次類型之間,就業的機率相差較大。據有關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一次率就業達99%以上,本科學歷的一次就業率約爲95%。而高職(專科)學歷的一次性就業率不到60%.這至少表明.當前在我國的“買方市場”。人才高消費的觀念和現象佔有較大的優勢。

從院校差距上看。教育部直屬院校的就業率遠遠高於地方所屬院校。一些“211”工程院校的就業率較高,有的甚至高達99%。這表明,國內一流或名牌大學,在激烈的高校競爭中明顯佔據優勢。當然,在一些地方甚至地區所屬高校中,也會因特色鮮明而出現畢業生供需旺盛的現象,但這與這些高校在校生的絕對數相比。顯然還很不相稱。

從專業差距上看。社會的需求是重要的導向器。在激劇的人才市場競爭中可以看到,一些應用性專業如計算機、電子與通訊、應用數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管理、外語類專業呈現供求兩旺的態勢。隨着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建築學、建築工程、生物類、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新型建築設計等專業。也在逐漸升溫之中。而一些短線專業,如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科類畢業生,社會需求相對較少。這表明如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進行專業結構的改造與調整,是高校提升畢業生競爭力的一項迫切的課題。

至於城鄉之問,中、西部地區及學生個人之問的就業差距,正如前文所述,是全社會和大學生及就業觀念偏差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也必將隨着禮會就業制度、機制、觀念的變革而逐年調整。值得關注的是,爲推動大學生就業,國家和各級政府正在有針對性地川改革的辦法採取扶持政策如:國家和地方共同設立大學生擔保基金.爲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小額貸款擔保。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畢業生,有關部門簡化審批手續,免收登記類、管理類、證照類的各種行政性收費.並制定相應的稅收減免扶持政策,鼓勵大生創業。對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專門的創業培訓,進行升業指導,政策諮詢,項目論證,跟蹤輔導等服務,提高其創業能力。還有就是制定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和中、西部地區就業的政策,採取“掛職鍛鍊”和“志願者”等方式。實行來去自由的政策。同時,國家每年安排專科經費補貼大學畢業生到中、西部經濟貧困地區的鄉鎮一級教育文化、衛生、工商、稅務、農村服務等機構和單位工作。再有就是鼓勵大學生靈活就業,採取靈活就業人員勞動關係和社會保險辦法.解除大學生從事靈活就業的後顧之憂。這些政策和措施,無疑爲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廣廿J題,拓展了思路,拓寬了渠道,其成效有日共睹。"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積極穩妥地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已引起黨和政府、社會各界的深切關注,也正在逐步採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加以推進。但面對這一長期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作爲高校的就業指導服務的職能部門。應採取什麼樣的對策,筆者認爲當前應強化以下幾點工作:

1.要強化資訊的網絡服務。切實利用方便快捷且資訊容量大的網絡資源優勢,及時準確地爲畢業生提供本年度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需形勢,尤其是用人單位對本校相關專業及畢業生的需要資訊和基本要求;及時準確地爲畢業生提供年度國家有關畢業生的就業政策,特別是本校所處類型及各類畢業生的就業範圍的要求及相關傾斜政策。再就是用人單位生產經營狀況、發展前景、福利待遇及對畢業生的具體安排和使用意圖,以便畢業生儘可能全面地瞭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行情及有關就業洽談的資訊。

2.要強化推薦的中介式服務。注重引入市場中介服務的模式,採取靈活的,多形式的推薦方式,如網上資訊發佈,專場就業洽淡.區域固定場所設定,定期走訪用人單位以及跟蹤反饋就業狀況等。在積極推薦畢業生的同時,摸清用人單位對本校畢業生知識、能力、技能等各種素質的評價,從而有針對性地爲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專業結構的調整,教學課程設定提供相關的資訊和資訊。

3.要強化指導的教育性服務。採取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編寫專業指導教材,派遣專業指導教師辦法,進一步強化對大學生就業觀念、求職技能的指導。以切實扭轉當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就業指導不完善,指導渠道過於單一”的局面。

4.強化創業的倡導性服務。所謂創業教育是開發和提高學生創業基本素質的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的事業心、進取心、開拓精神、冒險精神,進行從事某項事業、企業、商業規劃活動的教育。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的不同之處在於就業教育是以填補現有的、顯見的就業崗位爲價值取向,而創業教育以創造性就業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爲目的。從目前來看。由就業教育轉向創業教育,已經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總趨勢。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選擇。1998年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強調指出:“爲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應主要培養創業技能主動精神;畢業生將愈來愈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且將成爲工作崗位的創造者”(《世界高等教育會議宣言》),“要使他們不僅成爲求職者。而且逐漸成爲工作崗位的創造者”(《世界高等教育會議行動框架》)。相信隨着對創業教育研究和實踐的不斷深入,創業教育的新理念必定會逐漸樹立.高校畢業生將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且將成爲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這必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緩和和真正解決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有的專家指出。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國新世紀初迎來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大衆化“時代”。這預示着高校畢業生就業及其指導工作將面臨更爲艱鉅的任務。相信。只要高教戰線的全體同志克服困難,應對挑戰,面向市場。調整定位,那麼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將肯定不會是壓力。而是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