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職院校教學和科研融合執行機制模型建設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4W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對教學與科研關係的認識和處理上存在諸多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過度照搬本科院校,“重科研,輕教學”,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項目申報、經費申請、論文發表、專著出版以及獎勵的獲得上,對自己的教學本職工作,則相對關注不多;二是停滯在中專學校層面,“重教學,輕科研”,受經濟狀況和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許多教師認爲只需要將教學做好即可,不需要花費過多精力去搞科研;三是將教學與科研截然分開。歸結起來看其根源便在於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學與科研融合執行機制。

高職院校教學和科研融合執行機制模型建設論文

一、高職場域中教學與科研的關係

教學和科研是大學教育功能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二者雖然相對獨立,但又相互關聯和促進。兩者的關係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當德國教育家亞歷山大·馮·洪堡提出了“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觀點後,當時的柏林大學第一次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的有效結合,大學自此便承擔起教學與科研的雙重職責。20世紀以來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衆教育”,由此產生了一大批以培養應用性人才爲目標的高職院校或應用型本科院校,其在培養目標、教學內容、科研重心等方面都不同於原有的高等院校。在此背景下產生的高職院校強調實踐應用性,強調“產學研”的一體化,特需要實現教學與科研的有效融合,建立適合其發展的`執行機制。在高職場域中,教學與科研的關係處理,應該處理好“兩個學術”,第一個是“教學學術”,目的在於“透過把教學作爲一種學術來看待和改善,從而提高教學的地位和教學質量”;第二個是“產業學術”,透過對接產業行業,研究運用現代技術或手段解決產業行業的技術難題和企業的現實困難。要實現“兩個學術”勢必要透過一些策略去實現。

二、高職院校教學與科研相互融合的策略

1.樹立牢固的教學科研融合觀

從理論上看,教學與科研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其同爲高校的兩大基本職能,承擔了培養人才、傳承文化、創新知識等功能。高校教師參與科研,既能從教學中發現問題,形成科學研究的項目,又能從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等方面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二者本身就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利益共同體。高職院校在歷史背景下決定了其培養定位、社會需求、現實境況等方面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大學,因此其更需要樹立牢固的教學科研融合觀念,以促進教學和科研相互融合。具體來看需要做到:一是在觀念上必須重新去認識和梳理教學與科研的關係;二是堅持從“教學”中形成“學術”的觀念,透過學術研究提高教學質量;三是樹立“教學”與“科研”協同爲產業社會服務的觀念,“教學”是爲產業和社會培養人,“科研”是爲產業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和解決現實困難。

2.組建合理的教學科研團隊

由於許多高職院校經驗和人員不足,在“教學”、“科研”方面多表現爲單打獨鬥, 但要保證高職院校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有效開展,勢必需要組建合理的教學科研團隊。對高職院校來說,可組建“校企教學科研團隊”和“師生教學科研團隊”兩種類型的團隊。校企教學科研團隊主要爲學校教師和行業企業人員共同組成,主要開展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學研究改革,學校教師和企業人員共同進行教學改革,校企合作育人,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校企合作課程,進行課程改革,推進實驗實訓室建設;二是共同推進技術應用研究,實現產學研,爲產業行業企業解決技術問題和現實困難,帶動生產力。師生教學科研團隊由教師和學生組成,需要教師帶領學生積極參與行業企業的項目研究,透過真實的項目促進完善對學生的培養,或者開展項目化的畢業設計研究。同時,爲保障教學科研團隊的有效執行,需要高職院校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援,積極選擇確定攻關方向,搭建好團隊平臺,提供相應的經費支援,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任務績效、工作成效績效及態度績效等多元化團隊考覈激勵機制。

3.健全完善激勵評價機制

要促進教學和科研相互融合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激勵約束機制;二是評價機制。在激勵約束機制方面需要融入教學和科研的“雙重”目標和任務,如,雙重評價機制,雙份工作量計算,教學和科研融合的職稱評選通道等。評價機制方面,高職院校一方面要加強教學質量評價、重視課程改革、教學基本建設和“教學學術研究”等;一方面建立教科研一體化的評價機制,評價考覈要從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來考慮,但由於高職院校教師的基本任務是教學工作,所以教師評價體系中要加大教學工作的分量。

三、構建高職院校微化教科研模式

目前高職院校研究能力和研究條件均達不到研究型本科院校,實現不了大程度的“產學研”,更需要從微觀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去改造,促進教學與科研有機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構建高職院校微化教科研模式,關鍵是使教學和科研得到有效組合,有機融爲一體。具體來說需要做到:

第一,樹立微化的教學科研融合觀。微化是作爲探索教學與科研融合的一種手段或者方式方法,或者是教學與科研融合機制創新的一種探索,其強調從細小實際入手,着力解決“教學學術”和“產業學術”等問題。其表現爲有四種特性:針對性、靈活性、應用性、實效性。針對性強調教科研工作要有明確的目的,是有所指具體化的;靈活性強調執行的機制要靈活,能實現靈活的轉化,便於工作的開展;應用性強調研究指向是實際生活或者現實生活可操作性的;實效性強調教學工作開展或者研究工作實際取得的效果。

第二,從微化角度推進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提倡從微化角度去改革,基於某門課程、某個知識點或者某個具體項目,探索研究型教學、開放式教學、項目化教學等各類教學模式。如,研究型教學,一方面教師將研究成果帶上課堂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有計劃組織學生開展學習研討,精細化設計課題和項目,讓學生參與其中。又如,項目化教學,教師可根據工作任務劃分若干項目,成立項目小組,以研究和真實工作情境的方式推進項目完成,或者從社會企業獲得真實項目,教師在帶領學生做項目的過程中,完成了課程相關知識的教學。

第三,完善微化課題立項機制。強調從微化的角度去加強教學和科研的融合,把教學專題轉化爲科研課題,通 過課題研究這種形式來提高教學研究的科學性、嚴謹性,進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如,將課程改革中的課程定位、課程內容選取與組織、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條件改善等細化出諸多事項進行立項改革研究。又如,教材建設也可以透過課題立項方式進行推進。

教學與科研的有效融合對於高職院校來說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其不僅符合其自身的辦學定位,也是適應了產業行業發展的需要,是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透過不同模式的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學與科研融合執行機制,對改變高職教學現狀有着積極的意義。但任何行之有效的機制或模式都需要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這也需要我們不斷去改進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李琦.高等教育中教學和科研關係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郭爲藩.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王才勇,周志高,南旭光.高職院校教學與科研融合互動機制探究[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

[4]吳洪富.大學場域變遷中的教學與科研關係[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