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和諧共生 素質教育的哲學觀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W

[摘要]顧明遠先生60年的教育經歷積澱成了厚重而豐富的教育思想,凝練爲和諧共生的素質教育哲學觀。先生指出,素質教育表現在要正確對待自然、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自己;學習應該鼓勵合作,不應強化競爭;開展和諧教育,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堅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教育信條。我們應不斷學習先生的教育思想,以積極的態度探索系統解決教育問題的方案。

和諧共生 素質教育的哲學觀的論文

[關鍵詞]顧明遠;教育思想;和諧共生;素質教育

顧明遠先生執教已經60年了,漫漫歷史長河積澱了先生厚重而豐富的教育思想。作爲先生的學生,我非常幸運,雖然我閱歷不深,但可以從先生那裏獲得經驗;雖然我知識綜合不夠,但先生可以幫我擴大視野;雖然我知識結構起點不完整,但可以透過與先生的密切交往,凝練教育的核心價值。學習先生豐富的教育思想,需要細細品味,需要區分什麼是大智慧,什麼是小技巧;什麼是大思路,什麼是小方案。近年來,先生致力於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吶喊,提出了很多切中時弊的觀點,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和共鳴。我認爲這一系列的重要觀點都凝練在先生的和諧共生哲學觀上。正是這種一以貫之的哲學觀,使先生的學術張力青春永駐,使先生的人格充滿魅力。

一、四個正確對待

素質教育表現在哪裏呢?先生認爲,可以表現在“四個正確對待”上:正確對待自然,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他人和正確對待自己。深入淺出地表達深邃的教育思想是先生的風格,這四個正確對待以其鮮明的指向體現了先生和諧共生的哲學觀。

我們處在以科技文明爲特徵的現代社會,人們在掙脫了各種勞役的同時,也進入一個以技術爲本的世界。人們在效率、利潤的追求中,逐漸淡化了自己應有的價值情感,變成了龐大的高速運轉的社會機器的零件。每個人在規定的角色位置上,透過一種有序的內部等級制度,展開彼此間的競爭,達到晉升的目的。學校和家庭成了無法躲避的場所,孩子們生活在其中,被動接受心靈隔離性質的應試訓練,使一些學生失去了應有的豐富的愛心和同情心。少年弒母案、馬加爵案都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

力圖伸展是人之本性。每個人都希望佔有更多資源發展自己,而資源具有稀缺性,所以,人與人之間會出現衝突。然而,個人生存所需的許多資源只有透過別人才能得到,所以,人與人之間還存在互相依賴的一面。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對他人的依賴愈來愈多。從本質上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組織及人與社會之間不應該是相互掠奪、互相爭鬥的關係,而應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社會的應然狀態是和諧共生的,教育怎麼辦?先生的四個對待,已經給出了答案。學校是培養學生和諧共生的場所,應該在滿足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情感需求,陶冶樂羣性格,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共同生活能力等方面承擔更大的責任。

現代化不僅是物質的現代化,同時也是“人”的現代化,並最終取決於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質,提高全體公民的素質。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它是一種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的教育,每個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都在他天賦允許的範圍內充分發展。有人認爲,素質教育與現實距離太遠。其實它並不抽象,教育學生熱愛自然、有社會責任感、與他人和諧相處、正確對待榮譽和挫折,就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不應強化競爭

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習本來就不應該鼓勵競爭。教師的責任就是用高質量的教學吸引學生學習,引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對學習的興趣,同時指導他們學習,使他們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在教師高質量的教學下得到充分的發展,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還要強化什麼競爭?

競爭與合作是人類進步的兩大動力,也是組織發展的價值導向和執行機制。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競爭價值、競爭思維與競爭理念一直主導着社會組織的變革,競爭已日益成爲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在教育領域引入競爭機制,也成爲日常話語和制訂教育政策的選擇方案。競爭衝擊、消解了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平均主義,激發了教育活力,提高了教育效率,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進行現代教育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以及進一步促進學校組織發展方面力所不及,甚至由於過度競爭而造成了諸多問題。

競爭導向的學校組織發展目標是提高升學率,這有意或無意地排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學生的全面發展。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學校甚至出現了過度競爭現象。教育目標功利化弱化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科學性、人文性與民主性受到損害。

現實中,從宏觀要素到微觀要素均存在突出的不均衡現象,造成教育發展的偏差,也引發了一定的社會矛盾。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度思考:造成這些教育問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顯然,過度的競爭是引發問題的根源。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觀背景下,我們必須重新認識競爭的邊界,探索教育合作的內涵,凝聚教育政策的核心價值,以合作爲導向,爲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營造相互促進的教育環境。

近年來,先生多次呼籲停止評選“三好學生”,引起了強烈反響和討論。正如先生所說的,那種評先進、評“三好”,都是把對成人的要求搬到了學生中來,是不符合青少年兒童成長規律的。青少年兒童正在成長過程中,他們還沒有成熟,還沒有定型,他們的發展也不是線性的,有時會犯錯誤,會有曲折,現在學校中提倡的競爭只是扼殺個性的競爭,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也密切關注社會對這一觀點的反應,據網絡調查統計,70%多的人同意先生的觀點。其實,只要你認同素質教育,只要你認同和諧共生的哲學觀,那麼就會發現先生的觀點是大智慧、大思路。借用一位詩人的話:因爲走得太遠,忘記了爲什麼出發。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與這一目的沒多少契合度的制度。

三、開展和諧教育

先生最近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和諧教育就應該從多種視角、多種標準來評價學生,看到每個學生的優點,最終實現揚長避短,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而不是把某個學生評下去。沒有絕對的好學生和壞學生,只有某些方面甲學生優於乙學生,某些方面乙學生則優於甲學生。要實現教育公平,必須開展和諧的教育。和諧教育需要學校協調多方面的工作,如,學校領導與教師的和諧、教師之間的和諧、師生之間的和諧、學生之間的和諧。具體到學生身上,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和諧發展,要以德育爲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社會、教育和人三者間的關係問題是教育的基本問題。教育是人的社會化過程,是變個體需要爲社會需要的`過程,教育總是透過對人的培養實現教育的社會價值。因此,和諧教育必須以是否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爲出發點。同時,教育也要滿足每個個體自身和諧發展需要,滿足每個人的個性發展需要和興趣需要。

先生認爲,我國教育的最大弊端是“統一規格、統一要求、統一模式”。在這種統一的政策下,教學活動與學生身心發展必然存在大量不適應的狀況,由此引發了德育實效性不高、學習負擔過重以及厭學情緒滋長等矛盾的產生。開展和諧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要從學生現實的認知特點、認知發展水平與需要出發,對教育教學的要求和內容進行創造性地處理,使學校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所產生出的綜合性教育影響力量,與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相適應,與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在和諧基礎之上能產生“共振效應”,促使學生個體發展達到最佳狀態。

我們要培養大量創新型人才,必須要有靈活的辦學機制與之適應。開展和諧教育,改革現行的過度統一的教育政策是必由之路。

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是先生的教育信條。先生說,教師如果能夠堅守這個信條,教育就會成功。教育的愛建立在研究學生、理解學生與相信學生的基礎上。他希望教師用更多的時間研究每個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歧視和放棄學習困難的學生。師生的和諧是一股無形的教育力量。愛是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素,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只有教師對教育事業充滿了愛,對學生充滿了愛,纔能有強烈的事業心、崇高的使命感。有了這種充滿愛的和諧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先生的吶喊是對教育現實的批判和對未來教育的召喚。

胡塞爾認爲,科學不斷成功和科學理性成爲主思想使得人們把科學世界泛化爲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忽視了人們的生活世界。當前我國教育困境與當年的歐洲驚人相似,教育同樣被封閉於科學世界而偏離了作爲自身根基和意義源泉的生活世界。從教育的本質而言,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是人重要的實踐活動形式。教育的根本旨趣和最終目的是使人過上幸福而有意義的生活。在一般意義上,幸福而有意義的生活是指個體在與社會共同體的進步趨勢基本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協調統一,和諧共生。教育不僅僅只是實現未來生活的手段和工具,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實現生活的意義。教育迴歸生活世界,並不是將教育作爲通達生活世界的工具,而是將教育本身看作生活世界本身,看作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把師生之間的關係簡單理解成法律關係是遠遠不夠的。讓教育充滿愛,就是給教育迴歸生活世界一個支點。只有充滿愛,纔是真正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和諧共生的。先生的這一哲學觀使素質教育有了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體系,不再無所適從。我們學習先生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勇於面對教育問題,以積極的態度探索系統解決教育問題的方案。以先生爲榜樣是吾輩奮力進取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