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議中國哲學自然觀的和諧精神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9W

摘要:方東美認爲,中國哲學採取“機體主義”的方法理解“自然”,因而中國哲學的自然觀富於和諧精神。儒家、道家、墨家、佛家都認爲“自然”是一個和諧的體系,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一種“整體圓融、廣大和諧”的關係。他還進一步指出:中國哲學自然觀的和諧精神根源於中國哲學的“生命本體論”。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方東美的見解仍然能夠給我們以啓迪。

小議中國哲學自然觀的和諧精神論文

關鍵詞:方東美;中國哲學;自然觀;和諧精神

中國古代哲人觀察宇宙,“仰以觀於天文,俯以“中國哲學,不管其內容屬於哪一類、哪一派,總是察於地理”,看到的是一副萬物生生而和諧的圖景。要說明宇宙,乃至於說明人生,是一個旁通統貫的整他們視“整體圓融、廣大和諧”爲宇宙和人生的理想境界。在古代哲人的教化和影響下,“和諧”———人體;用儒家的名詞,就是‘一以貫之’(Doctrineofpervasiveunity)。這是中國哲學上的第一個通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他人的和諧、性!”[2]45-46儒家所謂“天下之動貞夫一”,道家所謂人的“身”與“心”的和諧———歷來是中國人所注重的人生追求。現代新儒家繼承和發揮了我國古代哲人注重“和諧”的思想傳統,近代以來的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融互攝之中,極力闡揚中國哲學以“和諧”爲宗的自然觀。方東美(1899─1977,安徽桐城人,現代著名學者、哲學家)作爲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透過中西哲學和文化的比較,以極大的熱情,闡述和宣揚了中國哲學自然觀的和諧精神。

1中國哲學採取“機體主義”的方法理解“自然”

中國哲學的自然觀,採取的是“機體主義”的方法。方東美說,所謂機體主義就是將宇宙萬物視爲“不可分割之有機整體”,認爲宇宙雖然可以分爲不同領域,但這些領域之間彼此相因、交融互攝、旁通統貫。“中國哲學上一切思想觀念,無不以此類通貫的整體爲其基本核心,故可藉機體主義之觀點而闡釋之。機體主義,作爲一種思想模式而論,旨在:統攝萬有,包舉萬象,而一以貫之。”[1]284方東美提出,中國哲學具有三個“通性”(即各家各派共同“抱一爲天下式”,等等,在方東美看來都是主張宇宙萬物的“交感和諧”與統一,都是“機體主義”的表現。

方東美進一步指出,機體主義“融貫萬有”,歸根結底說來,則是融貫“天”與“人”,即“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中國哲學“要把人的生命展開來去契合宇宙———表現‘天人合德’、‘天人合一’、‘天人不二’去證明人與世界可以化爲同體”[2]102。在中國哲學看來,“自然和人之間有如母子的親切關係,在自然的境界上,把天、地、人合成一片,把萬有組成一個和諧的樂曲,共同唱出宇宙美妙的樂章”[1]278。他將儒、道、墨三家視爲中國古代哲學的主流,認爲“古代的三大哲學傳統,儒、道、墨三家,可說都是致力於人和自然的合一”[1]258。這種“合一”,就是方東美所說的“廣大悉備的和諧”,或曰“整體圓融、廣大和諧”。

西方哲學則“總是透過二分法把完整的世界割裂成兩部分”[3]21,以“分離主義”區別於中國哲學的機體主義。所謂“二分法”,指的是將主體與客體截然分開並且相互對立起來的思維方法,方東美又稱之爲“二元論”的方法。他說在古希臘哲學中,已經具有的基本性質),“機體主義”則是其第一個通性。表現了主體與客體的分離與對立。後來西方哲學在其發展中,使這種“主客二分”的思維格局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到了近代西方哲學,“分離主義”的方法則更加突出。近代西方人把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視爲“二元甚至多端的敵對”關係,把自然界僅僅視爲人類“戡天役物”的對象。他們“處心積慮要了解自然界的祕密,始而虛心觀察,繼而耐心測驗,終於發現精確定律以說明客觀的程序”。“科學思想系統確立之後,近代西洋人更據以發揮權能,產生技術,控制自然界之質力以爲人用,於是工業文明的成就因之而大顯。”[2]192-193就是說,在近代西方社會裏,“天人二分”的思維格局使得人們把自然界只是當做自己的對立物,對其進行觀察、研究,然後加以利用。這導致了科學技術的發達和生產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物質享受,但也使得“一切知識變成毀滅性的技巧”。人們對自然只是不斷地利用和索取,這實質上是在毀滅自然界。方東美稱此爲“西洋淺薄的利用主義”。

方東美還更深層地從民族哲學智慧的角度,來說明中國人與西方人自然觀的這種區別。他提出,各民族的哲學智慧皆有其特點。“哲學智慧寄於全民族之文化精神,互相攝受,名共命慧。”[1]139同一個民族的成員,有着特定的哲學“共命慧”,它透過這個民族的文化精神表現出來。“歐洲人以方便應機,生方便慧,形之於業力又稱方便巧。”[1]140他認爲歐洲人(特別是近代歐洲人)把自然界視爲利用和征服的對象,將科學技術作爲“方便應機”、“戡天役物”的手段。因此近代歐洲人的哲學智慧,主要透過人與自然的對立而表現出來。這種哲學智慧的“慧體”,表現出強烈的分離性。與之相比,“中國慧體爲一種充量和諧、交響和諧”[1]142。中國人的哲學智慧,強調的是萬事萬物彼此相因、爾我相待的廣大和諧之道。一言以蔽之,“自然是一個和諧的體系”。方東美認爲,這是中國哲學理解天、地、人乃至萬事萬物之間關係的基本出發點。誠如方東美的學生劉述先所言:“東美師極贊中國哲學所發展出來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方東美看來:“中國傳統哲學尤其是原始儒家的智慧,一言以蔽之曰:‘生生而和諧’。”

2中國哲學自然觀的和諧精神根源於“生命本體論”

中國哲學之所以採取“機體主義”的方法理解“自然”,是由中國哲學的“生命本體論”決定的,換言之,中國哲學自然觀的和諧精神根源於“生命本體論”。方東美說:“根據中國哲學,整個宇宙乃是由一以貫之的生命之流所旁通統貫。”[5]13“中國先哲所體認的宇宙,乃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天大其生,萬物資始,地廣其生,萬物咸亨,合天地生生之大德,遂成宇宙。”[6]44從中國哲學來看,自然界“不僅是機械物質活動的場合”,而且是活躍的生命領域,“‘自然’對我們來說,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5]12。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是一個以生命爲中心的本體論,把一切集中在生命上”[3]158。儒家所以追原天命、率性以受中,道家所以遵循道本、抱一以爲式,墨家所以尚同天志、兼愛以全生,“就是因爲天命、道本和天志都是生命之源孔、老、墨三宗的統會,就在生命價值之積極的肯定”[3]158。方東美對此作了具體闡發。例如,他說儒家經典《周易》的基本原理就是“生之理”,即“生命苞容萬類,綿絡大道,變通化裁,原始要終”[1]152;《周易》提出了“萬有含生論”的自然觀。老子的“道之本體”,實際上也是生命本體,“實則老子本人,參透道體,認爲是生生之源,周行宇宙,溥博和同,虛而不竭,動而愈出,無一物失道之本體,無一處缺道之妙用。這個大道真正是普遍流衍的生命”[6]59。而墨家的“全生”之說,也是基於生命本體論的思想。因此中國哲學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是“一套生命哲學”。此後中國哲學的發展,就其主流來說,是儒家、道家、大乘佛家(墨家後來漸成“絕學”)“齊聲高歌,合唱‘生命之禮讚’”;就其內容來說,“任何思想體系是生命精神的發泄”。

這種“生命本體論”,決定了中國哲學注重和諧,主張“天人合一”。對此,可以從以下兩點加以理解。

(1)作爲宇宙本體的普遍生命,具有“旁通統貫”的特性。

“在這個宇宙裏面,我們可以發現旁通統貫的生命。”[5]103生命是有機整體。生命現象不同於一般的物質現象,不能被理解爲由彼此分離,甚至彼此對立的不同部分機械地組成。正因爲生命是旁通統貫的,所以中國哲學認爲宇宙是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

(2)作爲萬物之靈的人類,“參贊了宇宙的.創造力”。

“中國哲學家認爲,自然與人生雖是神化多方,但終能協然一致,因爲‘自然’乃是一個生生不已的創進歷程,而人則是這歷程中參贊化育的共同創造者。所以自然與人可以二而爲一。”[5]14這就是說,中國哲學認爲人的生命不僅是宇宙“普遍生命”的組成部分,而且人還參贊了宇宙的創進歷程。人既第1期餘秉頤:整體圓融廣大和諧———方東美論中國哲學自然觀的和諧精神55被天地萬物所創造,同時也創造天地萬物。例如《周易》就曾說,人若能“盡其性”,即保持和發揮人應有的本性,那麼就可以“盡物之性”,使宇宙萬物都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本性,人就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這種人參贊了宇宙創進歷程的觀點,是中國哲學“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依據。方東美說近代西方哲學在“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認爲自然界只是“遵從數學、物理定律支配的數量化世界”(這種見解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希臘後期哲學所講的“物質的宇宙”),把宇宙僅僅當作物質的機械系統,“內中不表現生命”。從“科學主義”的眼光來看,宇宙不過是“鈍滯的物質”,而不是生生和諧的有機整體。人的心理和行爲,甚至也被看成受數學方法支配的,如同幾何學中的點、線、面一般。西方哲學在講人的力量時,不像中國哲學那樣講人蔘贊宇宙之化育,而是隻講人對自然界之徵服和利用。所以在近代西方哲學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天人二分”的;宇宙萬物之間的關係,則是“多端敵對”的。方東美在總結“中國思想里人和自然的關係”時,說:“關於自然,我們認爲它是宇宙普遍生命的大化流行的境域。不能將它宰割而簡化爲機械物質的場合,以供貪婪的人們作科學智能的征服的對象,或政治、經濟權益競爭的戰場。自然,對我們而言,是廣大悉備、生成變化的境域。在空間中,無一刻不在發育創造;在時間內,無一處不是交宇宙是和諧的過程,是生命的過程,也是創造的過程。生命本身是和諧的,是不斷的創造。”[7]成中英從考察儒家哲學的角度,來說明中國哲學的“和諧”思想與“萬物生生,創進不已”觀念之間的聯繫。他的這一見解,與方東美是一致的。

方東美關於中國哲學自然觀的闡述,觀點未必完全妥帖。例如,他將中、西哲學的自然觀加以對比時,對西方哲學的“天人二分”與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這兩種思維格局的利與弊缺乏全面的分析(限於篇幅,本文對此不展開論述)。但值得肯定的是,方東美指出了中國哲學的自然觀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一重要特徵,並且說明了這一特徵在本體論方面的依據,即把宇宙看成一個充滿生機的、不斷創進的生命領域。萬物生生而和諧的觀念,確實是中國傳統哲學、傳統文化中彌足珍貴的思想。當今西方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和物質生產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也出現了不斷加劇的所謂“現代病”,這往往與缺乏“和諧”有關。如生態平衡的破壞、人際關係的緊張、等等,都表明了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缺乏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整個社會的和諧。對此,正在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人有必要引以爲戒。而在這方面,中國傳統哲學關於萬物生生而和諧的觀念,必將作爲一種古老而常新的歷史智慧,不斷給我們以新的啓迪和警示。徹交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