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啓蒙教語學科論文

學問君 人氣:8.84K

不學詩,無以言。--孔子

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啓蒙教語學科論文

“一個不珍惜自己傳統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劉忠德

應該重視讓學生與書本爲友,與大師對話,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淨化自己的靈魂 ,昇華自己的人格。--朱自新

幽蘭暗香,是崑曲的神韻;高山流水,是古琴的精妙;“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民族氣節的魂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己對人的處世原則……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我們的祖國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然而,隨着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隨着外來文化的流入,隨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幾乎被孩子們忘卻了。

倡導國學、教授古文經書,而這正是當代教育中被忽視的一塊。中國古典作品處處閃爍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讀古文經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形成一定的文化積澱,同時也能使孩子得到思想品質、道德修養方面的薰陶。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爲兒童語文學習生活中的一道大餐。

1、挖掘教材文化元素,提升教學文化含量

課堂是實施教學策略的主要平臺,弘揚傳統文化也離不開課堂,讓傳統文化走進課堂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語文教材的字裏行間無不流淌着濃濃的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導學生閱讀它們,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力量。透過對經典詩文的誦讀,透過“小小課堂韻味長”韻味課堂構建,薰陶漸進,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低年級兒童的文化素養

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多一點原本屬於它自己的靚麗與芬芳,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甜味與魅力。

1)設 即創設“四景一情”的.課堂模式

“四景”爲:

①空間情景: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歷史故事圖片,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

②導語情景: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匯入新課,激發兒童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

③音樂情景: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語言有利於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

④影象情景: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材料,讓兒童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一情”爲貫穿始終的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例如《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一課,讓學生在幽雅的古箏音樂中欣賞清明上河圖,感受圖畫的景色之美,畫風之精,成就之高,引起學生的興趣,強化學習動機,並藉此匯入。隨着課文閱讀,又用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從細節處印證圖畫的傳神,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獲得美的享受。由於感染力強,熱愛祖國文化藝術的教育也進行得成功而又不露痕跡。

2)挖 即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 文化經典的表達方式幾乎都是民族語言,它們起作用的方式既有“講道理”,也有“薰陶”,還有“建立某種意義上的規則”,以及“課本教材”等。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言知識,更蘊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韻,字裏行間處處流淌着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兒童求真、求美、求智慧?我們結合兒童實際和教材,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從教材的主題入手,挖掘有關民族文化資訊。

②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整篇教材的文化內涵。

③從課文詞句入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④從課文名人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

⑤從課文插圖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品 即品味作品文化意蘊。語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並茂的文學作品,語言表達豐美而深厚,這來之於豐富的思想和文化積累。因爲語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性,它承載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着生活氣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當我們走近語文,捧起一部部著作,也就走近了中國文化,教師要引導學生着眼於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的品味。

①從語言美中品味。古人說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語文課堂只有透過對語言的品味,才能獲得美的渲染和語感的培養,體現出人文的關懷。透過語言文字,我們體會到祖國語言的精妙博大,領略到字裏行間產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②從形象美中品味。語文教材聚集了衆多的藝術形象,在他們的身上可窺見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如教學《西門豹》、《女媧補天》中透過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導學生髮現真、善、美,從而正確感知作品的形象美。

③從情感美中品味。語文課程蘊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課文中閃耀着人文的光輝。如《清明上河圖》對精湛傳統文化的熱忱;《我不能失信》對對可貴的誠信的熱情讚揚;《望廬山瀑布》展示壯美河山┅┅這些或樸實或激情的文字,以一種感人肺腑的美,滌盪着人的心靈。引導學生詮釋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高潔情操,美麗心靈的實踐。

2、解讀傳統節日內涵,開展文化主題活動

中國兩位世界級的詩人蘇軾和李白給中秋節賦予了濃濃的“懷鄉”與“思親”的主題,正是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情畫意,中秋節才牢牢紮根於我們華人的心裏,經久不衰。但隨着洋節日的盛行,父母輩的忽略,傳統節日已經逐步在低年級兒童的日常生活中淡出。由於傳統節日本身的魅力,我們不難看出,只要在教學有關與節日相關的課文時,提供給我們的孩子相關的資訊和空間,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自然在活動中已經潛移默化到孩子們的腦海乃至融入到他今後的生活中。

我們以各節日最具代表性、最被人們所熟知的典型習俗爲切入點,結合節日的整體基調,剖析其中蘊涵的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並與兒童社會性的發展需要相結合加以提煉、概括。

a、蘊涵豐富的宇宙意識

中國傳統節日是與我們民族特有陰陽合曆即夏曆聯繫在一起的,這表現了國人崇尚“陰陽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自古至今,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爲一年開端的意義。漢代的《尚書大傳》說:“正月一日爲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春節是一個慶祝萬物蓬生的節日。王安石在《元日》詩中說“爆竹聲中一歲除”,人們在除夕午夜子時到來之際放鞭炮迎接新一年的開始,涵蓋着天地混沌初開、宇宙起源的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