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網絡環境下建構圖書館聯盟的問題思考

學問君 人氣:2.41W

網絡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已經認識並切身感受到,單憑本館自身的資訊資源儲量很難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資訊需求,於是紛紛選擇了一種符合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發展的新型組織形式——圖書館聯盟。
圖書館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圖書館按照自願原則簽訂一定的合同或協議,爲實現資源共享、利益互惠而結成的圖書館合作組織。該組織爲解決文獻資訊資源急劇增長而經費不足提供了資源共享的新舉措,是一種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發展的新思路。但是,在圖書館聯盟建設的實踐工作中,各加盟館由於各自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他們如何能夠協調地加盟到一起,保持健康持續發展並且能夠最佳化發揮聯盟的力量,使每一個加盟館既能更好地維護聯盟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又能極大地獲取本館的個體和現實利益,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研究。作者試就建構圖書館聯盟的幾個基本問題作簡要分析。

網絡環境下建構圖書館聯盟的問題思考

    1、樹立新型的合作理念  

圖書館聯盟並不是一個新現象。事實上,早在19世紀末具有圖書館聯盟性質的團體就產生了,這一聯盟形成的最初動因正是基於資源共享的基本理念。至20世紀30年代,美國已經開始採用聯盟形式,即幾個關係緊密的圖書館基於資源共享的目的結成同盟來進行密切的館際合作活動。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相繼建立了全國性、地區性或行業性的圖書館網,逐步實現了聯合編目和館際互借等服務。我國圖書館的合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透過郵寄等形式開展館際互借,形成了最初的資源共享。此後直至90年代中期,圖書館合作主要有分工協作、統一編目、聯機編目、編制聯合目錄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圖書館合作主要是實體館藏資源的共享,更確切地說是資源存量較弱的圖書館對資源儲量較強的圖書館的資源分享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這與作爲資源共享目的而結成聯盟的合作理念有所差異,這也正是多年來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建設步履緩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
90年代以來,電子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絡的革命性發展,爲圖書館資源共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援與保障,資源共享、利益互惠這一新型的圖書館合作理念至此已具備了運作實踐的現實條件。於是圖書館聯盟在世界範圍內廣泛興起,較爲著名的如美國的計算機聯機圖書館中心(OCLC),英國的CURL、EARL,德國的KOBV,加拿大的CNSLP和挪威的RBT等。中國的聯盟活動始於90年代期,如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江蘇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JALIS)等。另外,1997年成立的國際圖書館共享聯盟聯合體(ICOLC)更爲圖書館聯盟建設揭開了新篇章。這些蓬勃發展的以資源共享、互利互惠新理念而組成的圖書館聯盟憑藉其強大的整體力量,聯合採購,共擔風險,緩解供需矛盾,提升自身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資訊需求,成爲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生長髮展的一種新趨勢、新力量和新理念,每一位加盟館都應當樹立這種新理念。

    2、建立協調一致的聯盟目標

將理念變爲現實,需要有效的驅動和運作機制,而驅動圖書館聯盟運作的機制則是追求資源共享、利益互惠這一永恆目標的一致性。但是在實際運作中,聯盟成員由於各自在發展規模、水平、管理模式、人力和財力資源以及發展目標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利益和要求上的不平衡。同時,各成員館作爲獨立的組織個體,爲適應社會需求,總是在不間斷地改變着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方式,包括在聯盟內部的組織行爲等。因此,儘管每個圖書館都有資訊資源共享的願望,但圖書館聯盟實際執行起來卻特別困難。在圖書館聯盟的執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聯盟的目標存在衝突,但在聯盟建立初期有所掩蓋;二是目標在開始時是一致的,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產生衝突[1]。
一般來說,圖書館之間在形成聯盟時,可能會有多數成員館存在相互衝突的發展目標,這主要是因爲合作者既希望從聯盟中得到好處,又極力保持相當程度的自主權。自主權的存在必然會導致聯盟目標的潛在衝突,目標的不一致就會促使各方爲了自己的私有利益採取機會主義的行爲,從而達到使其他的圖書館不能使用本館資訊資源的目的,最終導致聯盟的破裂。爲此,各成員館都有必要隨時對聯盟狀況和發展目標進行定期檢查,以確保與聯盟目標的協調一致。同時,圖書館聯盟必須及時考慮各種變化因素,平衡各種利益與要求,爲聯盟各成員確定共同的'發展目標,形成和保持一致的聯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