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創設有效情境 激發學生興趣

學問君 人氣:2.98W
創設有效情境 激發學生興趣
 摘要:“真實性”是情境創設的基本前提,“數學味”是情境創設的本質保證,“發展性”是情境創設的價值導向,而“吸引力”是保證情境創設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動力機制。結合四個方面要求去創設情境,才能創設出符合兒童內在發展需要的“真”情境。
 關鍵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爲了構建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數學課堂,許多老師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成數學教學的重頭戲,“創設情境”便成爲我們小學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一些生動活潑、新穎有趣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有些教師也爲了片面追求狹隘的教學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學的初衷,降低了數學教學的實效。究竟如何來創設有效的情境呢?我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從“外在化”到“內在化”
         許多老師把“創設情境”僅僅看作提高灌輸教學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爲教學的有機組成因素,具有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爲了迎合學生的喜好,透過情境設計、媒體使用、活動組織、物質刺激等外在手段達成目標。這種“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會隨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暫、膚淺的。只有讓學生在思維衝突中發現數學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本身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纔會持久、深刻。隨着年級的增高,年齡的增大,教師就不宜再採用直觀形象外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應提升情境創設的層面,要側重於有助於學生持續發展的如學會自主探究,學會合作交流,學會深層挖掘教材的情境創設,儘量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學生,注重內心的體驗和情感的滿足,從內化角度觸動其自身的學習動力。因此,在創設情境的角度上,應變“外在化”爲“內在化”,把學生對外在學習的興趣轉移到數學問題本身上。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平移》時,某教師爲學生創設了一個“金魚吃小蟲子”的童話情境,巧妙地設計了“小魚金向左平移幾格才能吃到小蟲子”這一挑戰性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對金魚中有特徵的部位,讓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較、體悟。儘管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有過挫折,有過懷疑,有過失誤。但創設這樣的情境就是讓學生帶着問題去研究,在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探索並發現判斷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不僅興趣盎然,學得主動,而且對知識的理解也更爲透徹。
         二、要有“數學味”,從“生活化”到“數學化”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也十分強調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孩子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我們要善於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感悟、有趣的教學情景,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操作、交流,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對數學的理解,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如我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課前安排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有角的實物,課堂中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實物,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實物有什麼共同點,並組織討論、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徵,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爲切入點創設開放式的活動情境,透過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說一說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對角的認識有形象感知過渡到建立表象的層面。學完這節課後,又組織學生探索生活中角的運用及好處。
比如:能收縮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師用圖示展現在黑板上),你更願意坐哪種形狀的椅子呢?爲什麼?等等。透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鞏固學習內容,讓學生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然後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和現象,同時也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三、要有“發展性”,從“接受化”到“創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維活躍程度大相徑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維更爲敏捷,迸創新的火花。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還較差,創新思維的潛力正待發展。而學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學習本來就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推行探究性學習,重在教師根據需要創設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間。我認爲不拘泥於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這樣做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 “9+2”時,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的起始知識。首先指導學生用湊十法,然後用語言描述使用湊十法的過程,最後同桌交流探討“9 +2”的計算方法——湊十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8+3”、“7+4”、“6+5” 等同類題目。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創新思維得到開拓。又如我在教學《複式統計表》時,我利用教學中生成的教學資源,來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收集數據後提問:“用什麼方法來完成這張統計表呢?”學生提出打“√”、打“正”等,並提出用“舉手”來統計更快些,後來的教學中我根據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讓學生比較“表1”和“表2”的問題,從而探索出“複式統計表”。
         我們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爲根本,既要大膽改革教學,在教學中爲學生創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強學生觀念,把自主探索的權利留給學生。滲透創新方法,樹立人人都有創新的潛能。正如陶行知所說:“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
         四、要有“真實性”,從“虛擬化”到“邏輯化”
         真實的情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應用能力,有利於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培養真實的情感和態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去探索並解決問題。有些情境內容不符合生活實際中的基本事實,但有些教師爲了創設情境而隨意杜撰出來。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教師設計一個情境:“一塊長方形玻璃被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該帶哪一塊去?”實際上,我們去劃玻璃需要帶一塊大玻璃嗎?當然不要。又如,有位老師在教學“幾和第幾”時,創設了一個動物跑步競賽的動畫情景,結果是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同學當即表示不同意,認爲小狗跑的最快,應該小狗第一。雖然這是假設的情景,但“虛擬”不等於“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起碼的生活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