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創新語文課堂提高學習興趣

學問君 人氣:8.23K
創新語文課堂提高學習興趣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效率低下,面臨困境。長期以來,語文教材中有一些單元講解都是一個固定的模式:作者簡介、背景介紹、小說情節、人物形象分析、寫作特點等,文言文輔之以必要的字詞句的落實。面對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即使用盡渾身解數,精密組織課堂教學,聲情並茂地教,學生對課文內容還是印象不深,對語文課產生不了濃厚的興趣,課堂便失去了生氣。那麼如何做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呢?
        一、轉變教學觀念,創新學習方式與師生關係
        要想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讓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教師首先應轉變教學觀念,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轉爲自主學習。其次,要打破傳統思維,創新師生關係,以學生爲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現問題,然後透過自身體驗與感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不再是服從,而是敢於向教師質疑,用自己豐富的創造思維來探究語文學習。其次,讓學生對語文課堂產生興趣還應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發揮其才能與智慧。此外,構建對話關係也是創新師生關係的有效途徑。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對話的主體具有多元化特點,包含師生、文字與作者等不同要素。而這裏的對話關係與平常的問答不同,各主體之間的交流不是簡單的表象與形式上的,而是透過認識活動相互抵達對方心靈,從而碰撞出思維與智慧的火花,使情感意識得到進一走的提高與昇華。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進取意識,變教學本位爲學習本位,鼓勵學生以自主學習爲基礎,以合作探究爲途徑,努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在一般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更多的是被老師牽着鼻子走,要想讓學生對語文課堂產生興趣,就要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激發學生興趣。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可用編寫課本劇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課本劇調動學生使學生主動學習、深入理解文章內容。課本劇深受學生和教師青睞,正是因爲它爲學生開創了一個新的學習天地。在編演課本劇過程中,學生變成了“主角”,教師則成了“配角”,展現了豐富的創造力,確立了自己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新的學習形式既大大地增強了語文課堂藝術效果,活躍語文課堂氣氛,又切實落實了以學生爲本的精神,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能力普遍提高。
        課本劇的編演,從着手準備到排演,每一步都需要學生自己決定,需要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查閱相關資料,熟知時代背景,弄清人物性格。改編的都是名著名篇,演的都是著名角色,學生在深入解讀作品、研究人物的同時,還可以創造性的理解和活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這就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 
學生由於擁有了學習的主動權和充分的自由,在課本劇編演過程中無不透露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熱情,充分表現了“我要學”的積極心態。      三、創造全新訓練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中學階段語文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這四個方面,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廢。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後兩個環節練的太少,而且學生對此興趣不大,教師在訓練落實時訓練方式要新。那麼,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體現這四個環節,使它們各司其職,並駕齊驅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教學結構時,在訓練的安排上下一番功能。例如:在教授《空城計》這篇課文時,就充分考慮了這四個環節。匯入新課之際,我爲了加深諸葛亮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將諸葛亮與他們心目中的偶像聯繫起來,由此向學生提問:“在你們心目中你最崇拜的偶像是誰,爲什麼崇拜他?”於是,同學們都踊躍發言,紛紛把自己的偶像袒露出來,創造性思維此時有了切實的載體。這樣一來,既鍛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又加強了口語表達能力。接下來讓他們利用手中的工具書查找生字詞,掃清文字障礙。在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瞭解之後,然後齊讀課文。課文讀完後,我出了一套訓練,將這篇課文改寫成話劇,然後分角色進行表演,並根據內容需要,安排一個人的旁白。訓練佈置下去,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待表演完畢後,又讓其他同學對他們進行點評。這樣,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了加強。
        四、發揮現代資訊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當今社會資訊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深遠。教育的現代化離不開教育手段的現代化,資訊技術作爲一種全新的教育手段,將隨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而逐漸走向成熟;隨着計算機技術與語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體化”歷程的逐步深入,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一個絢麗的前景。教師可以透過現代資訊技術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傳統語文課堂非常封閉,其地點是固定的,僅僅侷限於某一個班級;時間是固定的,只有每週幾節課。計算機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突破了時空的限制,透過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實踐,運用語文去交流和溝通。可以說哪裏有計算機,哪裏就有語文課堂,只要開機就可以“上課”——進行網上閱讀、網上作文、網上交流等語文學習與活動。傳統語文課,其主體僅僅是一位教師加幾十位學生,不但數量是固定的,師生關係也是絕對的。計算機計術與語文教育一體化以後,學生透過網絡,就可以很便捷地進入世界各地各式各樣“語文課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語文教師甚至其他非語文教師和遠程語文教育,這樣的語文課堂裏,一個學生所面對的是多數量、多元化的教師,他所獲得的語文教育也必將是多數量、多元化;同時透過網絡,學生還可以指導他人進行語文學習,自己搖身一變,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語文教師”,具有“學生”與“教師”雙重身份。在這種“人人是教師,人人是學生”的語文課堂裏,教與學不斷交融整合,帶來的必將是教學相長的不斷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