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職生人文素養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7.95K

一、專業技能課程與人文素養課程相結合,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高職生人文素養教育論文

高職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中,高職教育直接承擔着培養各種應用型人才、爲現代產業提供專業人才的任務。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很多直接從事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產品不是實物而是服務,如旅遊、酒店服務與管理、商務英語……,服務裏更多地滲透了人文性、社會性等人文素養能力。因此,只有具備一定人文素養的學生,才能勝任對人文素養能力要求較高的工作。事實表明,踏實穩重、誠信執著、文化素質、文明禮儀等“軟性因素”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就是這些“軟性因素”的優劣,卻往往成爲就業成功與否的關鍵。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致力於高職教育理論的創新和實踐,創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1233”辦學模式,確立了“三對接一貫穿”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學校專業設定與社會需求零距離、課程設定與崗位羣零距離、畢業生與就業崗位零距離的目標。在課程設定上,除了要求開齊大學語文、高等數學、體育與健康、思想道德修養、職業道德、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等公共必修課外,課時一般不少於學年總學時的20%。此外,文明禮儀、演講與口才、溝通表達訓練等公共選修課也如火如荼,與專業技能課相得益彰,專業技能素質培養和人文素養教育並行不悖,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市場調研與人文素養差別化培養相結合

鞏固學生人文素養社會需要多少高職生,需要什麼樣的高職生,這是由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狀況決定的。高職院校透過大量的市場調研,隨時瞭解社會對高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的最新要求,涵蓋針對相關行業和企業需求分析、人力資源規格需求分析,在堅持適應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礎上,每年根據產業結構、行業結構、人才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變化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在進行市場調研時,不僅要重視行業企業對學生專業技能素質的要求和人文素養共性需求,而且要重視不同行業對學生人文素養的不同需求。只有充分把握這些市場需求動向,貼近行業,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差別化人文素養培養,才能做到高職人才適銷對路,深受行業企業歡迎。

三、課堂訓練與課外濡染相結合,時時處處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在專業課和專業技能課不斷膨脹,優質教學資源優先滿足專業課和專業技能課的情況下,部分高職學校人文素質課程常常被急劇壓縮,教學手段單一,導致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落實人文素養教育不僅要抓緊抓好課堂上的45分鐘,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達到素質教育的實效,而且要善於將人文素養教育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透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有目的有成效地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素質教育,這些可以看成是人文素質的隱性課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

(1)學校透過標誌性建築、名言警句等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氣氛。

(2)抓好學生社團和課外活動,傳遞和弘揚濃郁的人文精神。

(3)加強校外社會活動,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使人文素質教育的外在要求內化爲學生的自覺行爲。

四、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科學評價學生的人文素養

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用分數來說明,但是素質教育中很多方面是難以僅僅用分數來說明的。高職學校要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文素養考覈評價機制,採取分數和等級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考覈相結合,科學、準確地評價每一個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只有這樣,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素養才能成爲高職畢業生有力的“兩條腿”,幫助他們在未來的職場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好,成爲地方經濟的弄潮兒。正確處理好高職人才培養中專業技能素質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關係,是高職教育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人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但最關鍵的還是全面素質的提高。能力是素質的一種外在表現,而素質是人的基本品質。一個人的素質影響着一個人知識的獲取、能力的提高,決定着一個人如何做人、做事,能否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能否可持續發展。高職學校培養學生在以技能爲主線的同時,一定要充分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這樣才能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