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臨牀醫學實踐教育導師制探討

學問君 人氣:1.56W

臨牀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現代臨牀醫學人才培養觀念中尤其強調綜合素質和臨牀能力的培養,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臨牀醫學實踐教育導師制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檢視。

臨牀醫學實踐教育導師制探討

 [摘要] 臨牀醫學是一門應用學科,教學活動中實踐教學佔有重要地位,然而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使我國本科臨牀醫學教育中的實踐教學步履維艱。如何創新臨牀醫學實踐教學,提高本科臨牀醫學教育質量,是每一個從事臨牀醫學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在臨牀醫學實踐教學中建立導師制教學平臺,縮小教學單位,重塑師承關係,逐步實現教育個體化的觀點。學生在這種實踐教學中不僅能學習知識和掌握專業技能,更能夠提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 臨牀醫學;教育;導師制

臨牀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現代臨牀醫學人才培養觀念中尤其強調綜合素質和臨牀能力的培養。這種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所依賴的教學方式主要是臨牀實踐教學而不是傳統的課堂面授。爲此,2008年和2009年國家教育部、衛生部兩次聯合發文,要求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強調要重視實踐,規範醫學實踐教學行爲,加強醫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積極創新醫學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平臺的建設[1-2]。儘管如此,我國臨牀醫學實踐教學現狀仍不容樂觀,臨牀醫學實踐教學資源由於種種原因仍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許多醫學院校的臨牀見習、實習流於形式,臨牀醫學本科生在校學習期間能夠接觸到的患者屈指可數。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呼籲在本科臨牀醫學教育實踐教學環節中實行導師制,充分利用教學醫院的臨牀實踐教學資源,培養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臨牀醫學應用型人才。

1 導師制和臨牀醫學實踐教育的關係

臨牀醫學教育有兩個重要屬性:師承關係和實踐教學,且二者緊密相關。實踐教學是師承關係建立的主要目的,而師承關係又是實踐教育的重要方法和保障。良好師承關係的實踐教學使學生不僅能從老師那裏學到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學到做人的真諦、高度的職業認同感和堅定的專業取向,而後者無疑是現代醫學教育工作者們所共同追求的臨牀醫學人才培養目標。

在我國的傳統醫學中,學醫就是跟着師傅做學徒。這種跟師帶徒的教學方法對我國延綿數千年的傳統醫學地傳承和發展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這種傳統的跟師帶徒教學也有明顯的侷限性,也正是因爲其侷限性,隨着西方教育方法地傳入和發展,我國本科臨牀醫學教育中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逐漸爲西方教育的班建制和學分制所取代。在我國現代本科臨牀醫學的教學中師承關係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由於師承關係的消失,使得學生在臨牀醫學實踐教育中得到“面對面”和“手把手”的機會越來越少,應該說這是我國臨牀醫學實踐教育水平難以提高的癥結所在。

2 導師制的起源和作用

導師制是十五世紀初起源於英國牛津大學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至今仍然是牛津大學本科教學的核心和基礎。牛津大學導師制的施行方法是:在新生入學報到後,學院就給其指定一位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的品行、學習和生活;其最大特點:要求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的關係,師生關係密切。導師與學生之間實行的是一對一、面對面的個別輔導,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導師可以隨時瞭解學生各方面的情況。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先後被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學學習效仿,成爲目前大學的一種特殊的教育模式。

導師制的主要目的和作用:①學生有專門的老師指導,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信心、主動性和積極性;②增強了導師對學生的責任感;③導師對學生的指導是全方位、多方面地,包括幫助解決學生的個人問題、思想問題、生活問題等,導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④有利於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同時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感情;⑤爲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激發了學生對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因人而教,引導學生開發潛能、展現才能,爲專業人才地培養創造了有利條件;⑥指導學生未來的專業取向;⑦使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又能兼顧個人的興趣和愛好;⑧有機會學習導師的專業特長。這種師承關係,在醫學生的專業理論學習和臨牀實習實踐中尤爲重要,並能在學生畢業後繼續起到指導作用[3]。

3 導師制和PBL教學法的關係

目前在醫學教育中十分流行的“問題引導式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主要組織基礎就是導師制。在臨牀醫學PBL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成5~10人的學習小組,建立導師指導小組,增加了學生和導師之間的溝通機會,學生可以隨時提出問題討論,尋求答案。該教學法以學生爲中心,以問題和案例爲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同時,導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指導方法,因人施教,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形成了新的教學模式[4]。

在PBL教學環境中,教師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必須要完成從單純知識傳授者到討論的組織者、引導者及職業取向的指導者這種導師角色轉變[5-6]。然而,國內現階段PBL的主要教學內容是醫學理論,主要教學方式是小組討論,而實踐PBL教學如何進行,目前報道較少。筆者認爲,可以從臨牀實踐教學推行導師制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新的教學方法。

4 我國現階段本科生導師制現狀

在我國,導師制主要是針對研究生教育。2002年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全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目前,全國各地高校的導師制教學方案紛紛出臺,本科生導師制逐步在國內高校開始推行。許多醫學院校根據臨牀醫學專業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也開始試行導師制。然而,這些導師制多在學生進入大學後的基礎醫學學習階段實施[7-9],目的是幫助學生能夠儘快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採用導師制來加強醫學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導師制的教學平臺上透過臨牀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堅定的專業志向、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實踐技能,是目前實踐教學方法改革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10-13]。

5 本科臨牀醫學實踐教學中實行導師制的意義

實踐教學在全部臨牀醫學教學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有的“班建制“和”課堂講授制”爲主的教育模式下,加之醫療衛生行政管理體制的限制,使得臨牀醫學實踐教學改革舉步維艱。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呼籲建立本科臨牀醫學實踐教學導師制作爲臨牀醫學實踐教學的教學平臺,以此來改變臨牀醫學實踐教學的被動局面。實踐教學導師制有望在臨牀醫學實踐教學中徹底改變現有的“班建制”和“課堂講授制”的教學方式,以“一對一”、“面對面”、“手把手”的教學方式來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在臨牀醫學實踐教學中推行導師制的意義在於:①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聯繫,導師多方面的指導,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②以學生爲中心,因人施教,突出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③幫助學生了解醫院、病房、患者,幫助學生與患者溝通,有利於醫學生早期接觸臨牀,接觸患者,提高臨牀實踐能力;④增加學生實踐學習的機會,使其能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所學醫學知識;⑤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原來的被動式學習轉變爲主動式學習。

綜上所述,在臨牀醫學實踐教育中實施導師制是提高臨牀醫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其在臨牀醫學人才培養中將會起到重要作用,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在自己所在的學院開展實踐教育導師制工作,爲臨牀醫學實踐教育的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教育部.醫學教育臨牀實踐管理暫行規定[S].2008.

[2] 教育部,衛生部.關於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S].教高[2009]第4號.

[3] Goldbloom RB,Jones GM. The role of a tutorial system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J]. Canad Med Ass J,1967,96(8):1027-1031.

[4] Neville AJ,Norman GF. PBL in the undergraduate MD program at McMaster university:three iterations in three decades [J]. Acad Med,2007, 82(4):370-374.

[5] Shields HM,Guss D,Somer SC,et al. A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 to train tutors to be discussion leaders rather than facilitators [J]. Acad Med,2007,82(5):486-492.

[6] 王佳琳.護理專業PBL教學法示範課程的建設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0,8(24):147-148.

[7] 梁麗豔,羅義雄,韋耀東,等.本科生導師制與臨牀醫學教育[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3):602-604.

[8] 章志紅,廖承紅,平靜,等.醫學本科生導師制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08,7(2):210-211.

[9] 柏志全,李久香,敖傑男,等.對推行和完善醫學本科生導師制的認識[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7):72-73.

[10] 黃學惠,李武,吳曉鵑.在婦產科學臨牀實習中開展導師制的探討[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9,23(5):514-516.

[11] 廖明.淺談7年制臨牀醫學專業階段導師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9,23(6):616-618.

[12] 李曉梅,賈秀紅,楊華琴,等.實習醫師導師制在兒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誌,2009,19(18):2877-2878.

[13] 班立麗,崔嵐,黃健,等.四年制本科醫院藥學實踐和科研思維的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