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議臨牀醫學導論課程改革與實踐

學問君 人氣:8.31K

隨着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頒佈和教育部提出的醫教協同深化臨牀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本課程更加明確了改革方向,深化早期臨牀教育,強化醫學人文教育和職業素質培養,推動以培養能力爲目標的教學改革。

淺議臨牀醫學導論課程改革與實踐

【摘要】重慶醫科大學於2002年開設《臨牀醫學導論》課程,透過總結10餘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分別從課程目標理念、課程內容、師資隊伍培養、教學方法與手段、考評體系、創新點及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應用效果等方面加以總結,探討《臨牀醫學導論》課程“以學生爲中心,以能力爲基礎”改革的實踐。

【關鍵詞】臨牀醫學導論;教學實踐;教學方法;考評體系;應用效果

《臨牀醫學導論》(introductiontoclinicalmedicine,簡稱ICM)是醫學培養過程中關於臨牀醫學概況的課程,課程目的是使醫學生早期接觸臨牀,明確醫學的目的、發展歷史、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加強醫學人文素質培養,實現醫學生向醫生的轉變,從而更好地爲患者服務,是臨牀前期課程,爲後期的臨牀學習奠定基礎。重慶醫科大學自2002年開設《臨牀醫學導論》課程以來,課程組在14年課程建設中不斷進行探索與改革。

本文在“醫教協同”和《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雙重背景下,從課程目標理念、課程內容、師資隊伍培養、教學方法與手段、考評體系、創新點及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應用效果7個方面加以總結,探討本門課程“以學生爲中心,以能力爲基礎”改革的實踐。

1課程目標及理念的設定

課題組在原有的單一的以“早期接觸臨牀實踐”爲課程目標的基礎上,依據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和醫教協同政策。

2課程內容的改革

原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醫學教育、醫學創新性思維、醫學生學習策略、醫學心理學、中西方醫學教育比較、疾病診治與預防、生命健康與疾病、醫學生成長培養、現代醫學發展、醫患關係與醫學責任等10個方面,現以“醫學、醫生、疾病、患者”爲中心改革理論教學內容,增加醫學人文教育、醫學史等內容,加強學生對疾病過程的理解,培養以患者爲中心的職業精神;以深化早期接觸臨牀爲目的,將臨牀見習改爲醫學社會實踐;五年制本科在第三學期要求醫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團隊的方式開展志願者服務、醫學社會調查或實習等多種類型的社會實踐,理論聯繫實際,體驗醫生角色,並寫出實習心得體會或調查報告

3師資隊伍培養

透過自願報名與考覈遴選相結合的方式在臨牀科室選拔組建了一支穩定、敬業、教學熱情高的教學團隊。緊緊圍繞臨牀學院“一中心三體系”師資培養模式,着重從臨牀專業能力、教學綜合能力和教師基本素質三方面對師資開展系統化培養、常態化考覈,提升教師崗位勝任力。課程組先後多次開展專題研討會、集體備課、名師講堂等一系列教研活動,討論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落實,總結經驗,交流想法。在老專家的帶領和指導下,青年師資隊伍逐漸壯大。

4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

4.1拍攝情景劇,開展情景教學課題組取材於日常臨牀工作實際,自編自導自演一系列教學視頻,如《不良的醫患溝通》、《臨牀工作“忌語”》、《零距離溝通》等。拍攝的情景劇同時製作“錯誤版”和“正確參考版”兩個版本,並應用於課程情景教學。

4.2搭建資訊交流平臺透過網絡課程建設、微信羣、QQ羣等方式增加醫學人文課程系列講座,發佈醫學前沿知識,豐富完善課程內容,逐漸形成學生-教師互動學習模式。

4.3教學方法多樣化實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採取情景教學法、基於問題的學習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團隊導向學習(team-basedlearning,TBL)、參觀醫院、社會調查、社區活動、觀看錄像、醫護勞動、臨牀見習等多種教學形式,透過不同途徑使學生體驗臨牀,不同視角塑造醫患關係,審視並促進醫患關係,使學生受益終生。

5考評體系改革

課題組改變了以往單純以期末考試爲主要評價形式,構建了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主要透過引入網絡課程作業、英文文獻翻譯、撰寫學習心得體會、現場答辯等形成性評價環節,對學生實施全過程評定;同時將傳統期末的筆試考覈改革爲學生學習收穫現場答辯,全面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行爲、態度和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應變能力、獲取知識能力及人際交流能力。

6課程應用效果

6.1教學成果的獲得2014年,課程組建設的'《以人文視野透視醫生素養——臨牀醫學導論》課程,憑藉出色的教師團隊、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優秀的教材、先進的教學手段、優越的教學條件以及學校與醫院強有力的政策支援,在全國203門申報課程中脫穎而出,以絕對優勢榮獲國家級大學素質教育精品通選課A類課程;2015年,課題組又憑藉多年教學實戰經驗、先進的教學理念、優秀的師資隊伍、良好的教學方式與效果,榮獲重慶醫科大學2016年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6.2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課題組自編自導自演教學視頻的情景教學法受到學生好評,每輪課程結束後,課程組都會發放《臨牀醫學導論》學生滿意度調查表,從教師授課內容、考試改革可行性和課程改革等方面調查學生意見。

課程組分析了4個年級(2012級、2013級、2014級、2015級)600份調查表,其中548名(91.3%)學生認爲教師利用自編自導自演的教學視頻進行情景教學,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有幫助;560名(93.4%)學生認爲利於加強醫學人文修養;564名(94.0%)學生認爲利於加強課堂效果,形象生動。詳見表1。

6.3網絡評價效果教學效果得到學生和專家的認可,自2014年我院所有理論教學課程納入學校網絡評價後,《臨牀醫學導論》課程已參加3次網評。統計分析3次學生網評數據,我校83門課程學生網評平均分是(88.67±1.26)分,而《臨牀醫學導論》學生網評分數是(90.83±1.85)分,高於其他門課程。

6.4青年教師隊伍業務能力強、教學素質高課程組青年教師在老專家的指導和培養下,積極鑽研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本課程組青年教師實現了院級、校級、國家級各類講課比賽獎項全覆蓋。其中院級一等獎5人次,校級一等獎1人次、二等獎2人次,國家級二等獎2人次。課題組在研究期間獲校級優秀教師7人次,最終形成了一支業務能力強、教學素質高的青年教師隊伍。

7課程創新

本課程組在課程理念、教學方法和手段、評價方式三方面均有創新。透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早期從醫學的社會性、實踐性、人文性和藝術性全面認識醫學,樹立整體醫學觀,解決醫學生對醫學缺乏整體認識的問題;深化早期臨牀教育,打破基礎與臨牀界限,融入醫學人文教育,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改善了基礎教育和臨牀教育脫節嚴重和醫學生人文關懷意識薄弱的現狀;同時深化以能力爲基礎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手段,改革評價體系,構建了以培養能力爲目標的《臨牀醫學導論》課程改革方案。總之,本文透過對我校《臨牀醫學導論》課程10餘年教學實踐的總結,實現醫教協同背景下達到高教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從而探索出適合我國的醫學生培養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