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專業聲樂教學聲樂藝術的優秀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7W

一、大衆文化導向影響專業聲樂教學的“審美選擇”

淺談專業聲樂教學聲樂藝術的優秀論文

面對歌唱的娛樂化、流行化,專業聲樂是潔身自好、捍衛“專”之純正還是順勢而爲、打破“專”之自封?這是沒有定論的“選擇”。抑或說,兩難之間的每一種選擇都有其必然性與適應性,也都會面臨其對立面的責難與非議。但依然不妨礙人們做出自己的選擇,並都可“自圓其說”。在我國,幾大專業音樂院校的聲樂教學還儘可能保持專業之專門性,在專業設定上有美聲方向與民族方向,或聲歌系內又分爲歌劇專業、音樂劇專業、民族聲樂專業等,各個專業之間保持其不可規避的內在聯繫之外,在教學實踐中還是各自呈現其專屬性、獨特性,即凸顯專業性的“專”,將對“專”的提純與鍾情作爲教學方向,客觀上促進了專業發展的深度與精緻化,使聲樂學科朝着專業化的更高程度發展,同時專業化程度可與世界聲樂教育水平相提並論的聲樂教學培養了一批出類拔萃的專業歌唱家,比如吳碧霞、譚晶、常思思等。作爲專業聲樂界的風向標性人物,這些歌唱家在展現聲樂技術之高與藝術之美的同時,對聲樂藝術審美也表現出兩面性,一面對專業技藝的“全心全意”,一面又對大衆審美取向“半推半就”。

於“半推半就”間,一種新穎別緻、受衆更爲廣泛的歌唱風格“被給予”,即所謂民美唱法、民通風格等。這是專業音樂創作與審美的“佔有慾”在大衆文化快感與普適的“親民性”催化下產生的雜交品種,也可以說是多樣性具體到歌唱表現形式的“微表情”。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不再涇渭分明,藝術音樂與流行音樂也不再各自爲政,在多元化的音樂發展大背景之下,多樣性成爲這個時代的審美需求。時至今日,儘管當時風起潮涌般的熱情漸漸消退,但在專業聲樂教學領域,尤其是師範類院校、或地市級二本院校以及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地區,專業聲樂教學中在並行着美聲、民族以及其他的同時,在美聲與民族領域中,教育雙方似乎都更樂於接受“民美兼通”的歌唱風格。“喜聞樂見”是其中主要原因,但不排除對“專業性”之難的避重就輕,也不排除以此教學或演唱風格作爲某種“退而求其次”的託辭,更以一種堂而皇之的姿態宣稱找到了一條聯通專業與民間、暢行於精英與大衆之間的中庸之路。然而,近十年的聲樂教學實踐證明:術業有專攻,儘管在藝術學科中常常無法像自然學科那樣,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來定義,但作爲一門科學與學科,其內在的規定性與基本發展法則依然是不可違背的'。民美兼通是一種歌唱能力與歌唱風格,不是一種可以推而廣之的聲樂教學方法,換句話說,吳碧霞、常思思的成功之路並不具有普適性,個人的嗓音特質與音色調節能力是一方面,長期專業化技藝訓練以及靈敏的歌唱聲音掌控力以及深厚的專業素養等使她們可以在民族、美聲之間遊刃有餘。而一旦作爲專業聲樂教學的重心趨之若鶩,難免最後陷入兩不靠、三不粘、四不像的尷尬境地。在聲樂教學中常常糾結搖擺於“前後”、“明暗”、“上下”、“遠近”之間,對於聲音音響的審美感知是一個具有歷史感的範疇,同時這些兩級對立的音響狀態在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中的黃金比例、美感側重各不相同。民美唱法是什麼?是介於前後、明暗、上下、遠近之間的最佳尺度嗎?如果繼續追問,這種所謂的最佳尺度存在嗎?如果存在,是否人聲歌唱走入至高至妙之境,也因此再無路可走?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專業聲樂教學的“自在”之態

精英文化與大衆文化、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等都是多元文化於不同視角之下的劃分。在這種並行交叉各“元”之下有包含多個子元。專業聲樂教學作爲精英音樂文化的幕後“作俑者”,在西方文化(美聲唱法)與中國文化(民族唱法)的並行交融中經歷百餘年。在現代審美文化的導向、衝擊之下有變異傳統、削足適履、迎合大衆審美、取悅市場娛樂的“非專業化”傾向。移植音樂美學中的自律與他律概念,如果可以將自律理解爲由內而外的闡發,將他律理解爲由外向內的賦予,那麼專業聲樂教學的嚴肅性、純粹性就具有某種自律質素,從專業教法到專業唱法再到專業審美評價保持着專業人的自律精神,而專業聲樂教學的同質化、異質化、多樣化、娛樂化等何嘗不是當代審美文化潛移默化的他律圍堵呢!

從多元化、多樣性音樂美學視角看專業聲樂教學,相對於平等多元的“理想態”而言有主次之分的多元並行更符合事物發展之“自然態”,但主次之別在傳統、在數量,而非優劣地位,並行各元自在的同時交叉融合,即原型與變型、結合型等共存,而非替代或吞併。聲樂教學中可以有民美、民通等變型形態的存在,甚至這種變型可以支撐起“元”的規模與建制。但,一方面它無法取代原型,不僅不可取代且對原型具有穩定的寄生性,甚至可以說它只是原型的異質化或一種新質;另一方面,這種變型並非原型的升級版,也就是說,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理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在這裏發揮不了效用,或許這種變型具有審美優越感,但在藝術本質上,原型的“純粹性”似乎更有美學品格與自律意義。從精英文化到大衆文化再到多元文化,專業聲樂教學在這樣的生態轉換中,在經歷最初的茫然到一度尷尬搖擺又回到其元約定與原點。在多元文化語境中,對專業的界定、解讀在不偏離其既定規定的同時,參考社會審美尺度與大衆文化經驗,這是對藝術的社會屬性與審美功能的迴歸與遵守;對專業聲樂教學表現出應有的學術胸懷,即無論原型、變型、雜交型不失專業本色的前提下可以多樣並行、可以融合互補。事物發展過程從來就不會像人們希望的那樣筆直暢通,“偏離與阻礙”是常態,尤其在藝術領域,偏離與阻礙不僅產生美也貫穿於美生成的技術實踐環節之中。專業的自律性與審美的他律性在多元意識的調解下達成某種默契,這是專業聲樂藝術與教學對這個時代審美文化的響應,更是專業聲樂藝術與教學發展的必然軌跡與自在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