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與探索論文

學問君 人氣:2.53W

21世紀教育改革的呼籲越來越多地關注生命。關注生命是人類在教育觀念上一次根本性的變革。地理學科是一門兼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發展,蘊含着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是幫助學生了解人類與賴以生存的環境之間的關係,學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樹立可持續發展觀的有效載體。《上海市中學地理課程標準》指出:“中學地理課程應該反映其與學生現實生活的廣泛聯繫,引導學生關心現代社會的發展,關注世界的變化,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對於初中生來說,目前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引導學生建立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係,學會關心自然、關心社會,培養其形成科學的生命觀就成爲迫切需要。

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與探索論文

目前,二期課改要求積極推進和落實生命教育,但在開展生命教育的實踐中,實施生命教育的相關內容、形式、制度均不夠完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外,還要注意挖掘學科內容中生命教育的因素,圍繞生命教育主題,結合學科特點,積極探索如何在教學中落實生命教育。

一、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

1、引導學生珍愛生命、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透過生命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從而促進學生整體身心健康發展。

2、培養學生積極面對挑戰的智慧與能力。

透過生命教育,提高學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逐步學會自我保護能力;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根植於學生心中,培養學生勇敢、自信、堅強的品格和身處逆境堅韌不拔的意志;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協作意識、自律意識以及在日益開放的競爭環境中生存發展的智慧與能力。

3、促成學生生命活動的昇華。

地理學科中的自然科學內容中包含着許多科學道理,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這些內容,引導學生尊重科學,追求科學,崇尚科學,誘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同時由於地理學科和人類活動休慼相關,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成學生個性特點和社會環境的和諧統一,使學生的生命質量向更高層次攀登,生命活動更加充實。

二、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途徑。

1、挖掘教材生命教育資源,整合有利教育資源。

地理課程是生命教育的隱性課程,合理地挖掘生命教育資源並進行必要的整合,可以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例如:在學習《地震和火山》時,教師就可以適當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地震雖然至今仍然是我們人類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但是隻要我們按照科學道理去做,還是可以減輕它給人類帶來的災害。在講《颱風》的時候,教師也可以把如何減輕颱風的危害、規避颱風災害的風險作爲教學的內容處理。在《氣候與人類活動》、《環境污染及其防治》等教學中,讓學生知道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全人類的共同職責,學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社會。

2、優化地理課堂教學設計,保證課堂生命活力。

地理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尤其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突出生命教育,將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作爲教學目標制定的重中之重,把以學生爲本的教學作爲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生命的體驗,讓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經驗、學習興趣、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現有條件,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力求保證地理課堂的生命活力,保證學生的生命成長。3、重視節日(紀念日)中的生命教育資源,喚醒學生生命情愫。

利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6月5日),教育學生保護環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環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責任。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告訴學生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喚起學生愛護地球、保護家園,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意識,最終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

4、創設寬鬆、民主、和諧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生命價值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應該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發展學生個性,對不同人採用不同的評價標準,讓學生掌握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在評價過程中,創設寬鬆、民主、和諧的評價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生命價值。

三、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1、藉助現代資訊技術,感悟生命教育。

教師在進行知識資訊的傳播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採用情景教學法,引領學生進入特定的教學背景中。透過聲音圖片的再現和鮮活生命的展現,使學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體會生命的價值,引發學生心靈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鳴。如在 “河流與湖泊”、“世界的海洋”、“多樣的氣候”等教學中,都可以適時地使用多媒體教學,透過圖文並茂、生動形象的圖片聲音的再現,使學生彷彿身臨其境。

2、結合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感受生命教育。

作爲新課程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其目標之一是親近、關愛自然,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在活動中學生可以瞭解自然、認識社會。如可安排學生一次課外調查活動:調查本地區的.人口、環境、資源狀況,理解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質量的提高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又如,可帶領學生開展一次地理課外實踐活動,瞭解本地區的風土人情、鄉土地理知識,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並由此上升到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

3、採用演講、討論等形式,領會生命教育。

圍繞生命教育主題,結合地理學科的知識特點,在課堂上開展一系列演講、討論等活動,讓學生領會生命教育的含義,也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方法。如在學習“環境污染及其防治”時,適時開展一些“人與環境”等方面的演講或討論。

4、利用地理專題教育,深化生命教育。

(1)辦講座:結合地理新教材有關專題的教學,舉辦一些諸如環境保護、溫室效應、自然災害等的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各種生存環境的影響,保護地球就是保護生命。

(2)出板報:透過地理新教材某些專欄的學習或結合某些紀念日、節日,可讓學生利用班級板報,適時地開展一些班級黑板報

宣傳和評比。當然,板報的內容要突出生命教育,體現生命教育的內涵。

(3)開網站:此外,在學校網站上,結合教材專題中生命教育的題材,開通生命教育專題網頁,讓學生把對生命的所思、所想、所感說出來。使他們增強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無論從地理教學改革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時代呼籲生命教育的角度出發,都是勢在必行的。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切實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結合點和切入點,使地理教學真正成爲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